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岩石入門》導讀

文:江映松(省立臺中圖書館教資中心主任)

壹、引言

  由於長期升學主義的影響,致使我國地球科學教育無法正常化教學,加以本土文化受到忽視的結果,大部分的人都不認識自己土生土長的臺灣地質環境。<岩石入門>即著者根據長期對於臺灣地質的研究經驗,以簡明易懂的檢索、生動有趣的圖解及詳盡完整的說明,加上現場觀察的秘訣,深入淺出帶領讀者認識臺灣,不僅是認識本土文化的最好實習材料,亦是地球科學不可多得的入門書籍。

貳、著者介紹

  著者陳文山先生就讀國中時即立志地質研究,高中時以第一志願考上臺大地質系,接著進臺大地質研究所深造,為了寫論文跑遍恆春半島和海岸山脈,獲博士學位,現任職臺大地質系,專攻「沉積學」和「生痕化石」,近年來更對於西部麓山帶與中國東南地區亦有非常專精的研究,著書有<臺灣的生痕化石>、<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地質>等。

參、正文引介

  本書大致可區分為(一)進入岩石世界的方法篇、(二)臺灣形成篇、(三)礦物、岩石、岩層化石的認識篇、(四)野外觀察篇、(五)觀察岩石最佳路線、採集記錄方法、岩石陳列館暨研究機構的附錄篇等五大部分。內容簡明易懂,沒有深奧枯燥的學理,加上活潑生動的說明及實際圖片的對照,使有心認識臺灣地質環境或研究地球科學的讀者能迅速獲得重要且具體的概念。

一、方法篇-採用二種方法引導讀者認識岩石及臺灣地質環境。

(一)對照法-即實際並有系統地拍攝岩石、岩層、化石等精采圖片供讀者實際比對。
(二)分佈法-根據地質學家調查出的岩石分佈圖標示各種不同顏色提供讀者掌握觀察路線中岩石種類的分布,另透過衛星圖看臺灣地形變化,使讀者更易看出臺灣地形變化情形及找出地形與岩石之關係。

二、形成篇-本篇主要在扼要介紹臺灣一億五千萬年來的身世及未來的模樣,其中共分為:(一)古臺灣島從海底冒出,(二)板塊張裂與臺灣沈積岩層,(三)北港高地露出,(四)澎湖島誕生,(五)中央山脈形成,(六)火山爆發,(七)海岸山脈形成,(八)臺灣海峽乾涸,(九)今日的臺灣及(十)推測數百萬年後的臺灣。茲摘錄部分精采內容以饗讀者:1.海岸山脈的形成-由「南中國海海板塊」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海板塊」之下,臺灣東南方出現了一連串「火山島」。又因為菲律賓海海板塊不斷往西北推移,帶動這串「火山島」也往前移動,經過一千多萬年的行走,「火山島」終於和臺灣島接上了,形成今日所謂的「海岸山脈」。2.臺灣海峽乾涸-約一萬二千年前,又一次冰河期,海水面降低一百多公尺,臺灣海峽乾涸消失,於是臺灣與大陸連接起來。

三、認識篇-本篇指導讀者探索礦物、岩石、岩層、化石的關係及三大岩石種類-沈積岩、火成岩、變質岩的形成原因及其間之差別,還有岩層的變化、化石蘊藏的秘密等,圖文並茂,說明詳盡,有助於讀者對於地質構造的基本認識。

四、觀察篇-本篇告訴讀者實際野外觀察時所需裝備,同時談到觀察各種岩石的要訣:如看花紋、看紋理、看岩石外觀(或地形)、看顏色、看顯微、看礦物、看氣孔、找化石、找植物碎屑、找皺褶、比軟硬輕重等。另外教讀者如何辨別石英、長石、方解石、雲母、輝石、角閃石等礦物及臺灣常見的化石:如貝殼、螺、樹葉、珊瑚、植物暨其他生痕化石等。藉著張張精采逼真的圖片及扼要的文字說明,讀者可以輕易學得各種觀察的技巧,悠遊於奧妙的岩石世界中。

五、附錄篇-本篇提供二十二條觀察岩石最佳路線,供讀者參考應用,亦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岩石的讀者提供各地的岩石陳列機構、岩石研究單位、入門參考書。另外,本書為使讀者具備採集與記錄的能力,亦提供了岩石標本盒及記錄標籤、記錄紙的格式供讀者應用,對於採集、整理與記錄方法的說明亦非常詳細,正確的採集與記錄方法使得觀察岩石在樂趣之餘亦能將辛苦觀察的結果,正確有系統地保存下來,使得岩石的觀察活動兼具感性與知性,並讓您採集的岩石有研究價值。

肆、結語

  <岩石入門>一書介紹了臺灣島一億多年前的演進過程,揭開了臺灣島身世之謎,同時帶領讀者認識臺灣常見的岩石,並探索岩石形成故事,另外提供了二十二條觀察岩石最佳路線,讓您能夠親自驗證書中的內容,隨書並附「臺灣岩石標本盒」,內含十二種常見岩石及六種常見礦物標本,讓讀者「看得到,摸得到」實物。圖文並茂、解說清楚,是極佳的本土文化教材,地球科學入門書籍,也是適合親子共讀的好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