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基隆故事館 故事聊不完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易繼中

過去基隆礦業發達,礦工成為當地居民最普遍的行業開館紀念公仔阿奇「遊戲互動區」增添故事館中的趣味性

  「基隆」得天獨厚的山城,曾歷經先民拓荒、異族侵略、統治…,至今它不僅以廟口小吃而香名遠播,還以全台貿易港口的優勢發展出港口營運、漁業海產、船舶航運與軍事海防等周邊產業。為了讓市民、國外商旅與外縣市的人能在短時間內對基隆有清楚的認識,由基隆市文化局與都市發展局共同規劃的「基隆故事館」,正在訴說著基隆的發展過程、現狀與未來走向。

重建基隆人信心

「基隆故事館」承載著基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基隆故事館的前身是地方特色館,早期的設置多以煤礦產業的相關器具與歷史演進為主。去年,在文建會針對地方文化館的改造計畫中,基隆地方特色館預計以「炭礦文物館」為定位重新進行改造,在四月十五日以「基隆故事館」面貌開幕。

  不過,當現任文化局長楊桂杰到任後,他認為「基隆的發展特色不只有礦業,還有港口,以及多年來因港而衍生出的許多周邊產業。」因此,為了讓基隆地方發展的故事吸引更多人了解,他決定擴大炭礦文物館的規模,不僅將陳舊的設施加以更新,還結合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願景館,並以概括性及充滿想像空間的「基隆故事館」為名,誘發大家一同來傾聽、也說說關於基隆的故事。

  楊桂杰同時提出,兩、三年前他從雜誌的生活滿意度調查中發現,基隆市的市民對城市的滿意度、光榮感都不高。他直覺地指出,「這是基隆市民的認同感出現問題,為了重建基隆人的信心,目前基隆故事館的具體作法涵蓋煤都故事館、城市漫遊資訊核、社造中心,這些都將有助於認識基隆、了解基隆,進而認同基隆。」

訴說基隆今昔

基隆因資源豐富遭列強覬覦,現今還保有戰役過後的遺址  「百貨聚集的港都,無盡資源的海洋,朝聞驚世的汽笛,細聽柔和的櫓槳…」這是二十世紀初基隆成為全台首要貿易港口後,日本人加藤春城對基隆市的印象。而除了廟口小吃,其實基隆的前世今生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去發現。

  穿過一扇玻璃自動門,藍白相間的空間色彩即點出基隆與海洋緊密依存的互動關係。而在入口處以「海洋基隆的由來?」「基隆出產多少台灣第一、世界第一?」以引起參觀民眾帶著一顆對基隆的好奇心,於探索基隆的歷史長河中遨遊。

  基隆的故事由「基隆大事紀」西元1626年和平島開始談起,順著時間的演進基隆走過開港、正式定名、到成為全台首要貿易港口…。館方也貼心的在平面說明外,輔以投影機放映基隆過去的老照片、老地圖,讓經過無數戰爭洗禮的基隆能夠經由各種不同面向,展現出歲月累積出的風華。

民眾可於模擬的礦坑中,體會採礦的情景  在概括性地了解基隆後,從一座有如礦坑口的隧道走進去,先看見一部承載著過往礦坑歷史的台車正靜靜地歇息,等待著有人接近、細數關於黑金歲月的記憶。而對於從未與礦坑有過接觸的參觀民眾,館方也特地以文字、實物,加以說明這些不見天日勞動者的心情與穿戴的器具。

  從礦工渾身烏漆穢垢的塑像中也可想見,在礦坑工作是件多危險、且多勞累的工作啊!因為從「礦坑工作的器具」展示中,有自救呼吸器、採礦用的掘子、斧頭、鋸子…,都在在說明為了取得生活不可或缺的煤炭原料,礦工們曾冒著生命危險,勇往直前的辛酸與勇氣。

鄉土教材的起點

  楊桂杰局長將「基隆故事館」規劃為「煤都故事館」、「城市漫遊資訊核」與「基隆新故鄉社造中心」三大面向。了解前半部的煤礦故事後,館方接著以「兒童遊戲互動區」作為與城市及社造的連結。

  多媒體遊戲區是小朋友最喜愛的部分,螢幕中顯示的「黑金回憶錄」將老照片與遊戲結合,讓小朋友輕鬆的認識基隆的過去。令人驚喜的是,採煤的前置作業、實況、步驟與器具的老照片都在輕鬆的遊戲氛圍中一一呈現,視覺的吸引力套一句廣告詞「連阿公也會搶著玩!」

  了解基隆的發展軌跡後,現今如何透過社造實現基隆產業復興的願景,是基隆市文化局與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共同建構「基隆故事館」的原始構想。在館中,除了清楚的勾勒出基隆未來的願景,還規劃出社造的資源中心,以提供地方文史工作者、社區規劃師與有心從事社區重建民眾…諮詢及經驗交流的平台。

認識基隆的台灣第一與世界第一,有助增進市民的認同  除此之外,基隆故事館也是學校鄉土教學的最佳教材,楊桂杰表示,「開館後,已經與基隆市的中、小學合作,成為認識基隆的絕佳起點。」於是,基隆故事館是認識基隆的起點、也是終點,起點是,好好利用發揮的影響力將可無限擴大;終點是,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已清楚勾勒出未來的願景,目標訂定後,將更有效率地帶領市民一同邁進。

暖暖的社造經驗

  楊桂杰希望透過故事館中的資源中心,讓社區在此找出可以發展的only one而不要大家都去爭number one,在了解地方特色後,經由啟發、省思社區的地位,讓不同的社區發展構想與概念能愈釐愈清。在基隆暖暖地區發展藍染與提供煤礦文物的王國緯就是有心推動安全社區、健康社區的地方文史工作者。他建議,透過基隆各個社區的經驗交流,從大塊面的了解,再找出社區在基隆可以發展的位置。

  因為基隆故事館中,記載著暖暖地區推廣藍染的產業,於是,同時為雞籠文史工作室會員的王國緯便發揚「故事館可能也會衍發出許多故事的精神」,訴說暖暖種植藍染原料的故事。他從任職34年的煤礦工作崗位退休後,便開始投入暖暖地區文化產業復興的工作,這不是他半路出家的事蹟,而是延續當初暖暖先民投入種植大菁的產業。

  對推動基隆地方文史工作不遺餘力的王國緯,目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帶動社造的觀念,振興基隆過去的文化產業,以吸引民眾到基隆的每個地區憑弔過往的回憶。」他以暖暖地區曾經歷過的戰爭為例說明,「現在到暖暖不只能看見文化復興的實例,在社區深度解說員的帶領下,還有許多戰爭的遺跡可供憑弔。」

基隆地區將找出各自的優勢,振興文化產業的復興  基隆故事館中拋出暖暖地區的社造經驗只是一個開始,基隆市文化局展覽藝術課葉素娟說,「往後在基隆故事館中還會有社區規劃師與文史工作者進駐,不僅提供重整社區的諮詢服務,還提供社造的正確概念,就連企劃書的撰寫都能到館中的資源中心尋求協助。」

  基隆因大自然資源豐富,時常受到列強的侵擾,也因此而造就基隆地區戰爭頻仍、港口貿易興盛的刻板印象,往往忽略基隆的藝文發展。

基隆藝文揚名國際

  驚喜的是,在基隆故事館內境發現揚名國際作曲家馬水龍、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台語歌謠作詞家葉俊麟、台語歌謠作曲家楊三郎…等都是出生基隆的知名藝文人士。走近個人介紹的文字前,對於他們生平與代表作可略知一二,為讓不同年齡層的遊客能感同身受,還特地設置了代表作欣賞的設備,只要手指一按,悠揚的樂章與動人的聲調便躍然於耳間。

回顧與前瞻

基隆航運的重要性,從帶動許多周遭產業可略知一二  全台的第一條鐵路、第一輛火車都出自於基隆,而參觀完「基隆故事館」令人印象深刻的應屬十九世紀的舊火車站模型。玻璃櫃內烏黑一片,想看模型必須按一下按鈕,燈亮一下子後馬上又熄了,楊桂杰不捨地說,「這是要讓參觀民眾體會在時代的催促下,舊有建築被拆除的感慨。」不過,基隆故事館呈現的除了對過往記憶的緬懷,其實還有更多是基隆願景實現的動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