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淺談公共圖書館讀者的資訊素養

文:程良雄(國立台中圖書館館長)

【摘要】

  我國圖書館法於民國九十年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施行。對於讀者適時、自由取用所需資訊,已有法律的保障。公共圖書館係服務全體民眾,其讀者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但為適應現代資訊社會生活,必須具備利用資訊的基本能力,包括傳統、媒體、電腦及網路資訊素養,且應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運用六大步驟(Big6)處理資訊資源,俾利解決問題,達成終身學習目標。

【Abstract】

  The Library Law of Republic of China was legislated and issued in January of 2001, which protects that all people have equal and free access to needed information and obtain information just in time. Public library serves all people who are various from ag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eople must have basic abilities to use information. The abilities include traditional and A-V media, computer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People also have to learn how to learn, how to apply Big Six, and how to process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fulfil life-long learning.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六大步驟

Keywords:public library, library user, information literacy, Big Six

一、前言

  經過圖書館界三十餘年的努力,<圖書館法>終於在民國九十年元月四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經總統於元月十七日公布施行。全文十二條,舉凡圖書館事業的設立、類別、主管機關、經營服務、業務項目、讀者權利義務、館際合作、資源共享、輔導評鑑及出版品送存等重要條文,可供圖書館提升經營與圖書資訊服務品質的依據,亦為讀者適時、自由取用所需資訊權益的保障與遵守秩序的規範。

  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全體民眾,其服務項目可說是繁複而多元化,且公共圖書館分布在各縣市、鄉鎮市區(註1),與社區民眾的關係最為密切,無論是地緣關係、生活習慣及資訊的需求與提供、使用率的評估,在在息息相關。對於讀者資訊素養的指導與提升,更是公共圖書館館員職責所在,且為館員與讀者共同成長的契機。

  近幾年來科技發達,資訊整理、應用、創新及傳遞,日新月異。二十一世紀已邁入資訊社會、知識經濟時代,國勢強弱,端視資訊建設進展實況作為衡量準則。國內外學者專家對於「資訊素養」相關著作頗多精闢宏論,足供研讀運用。本文試就資訊素養的意義及公共圖書館讀者所需的資訊、應具備的資訊素養、及如何提升資訊素養,參酌學者相關論點,以最淺顯文字,略抒所見所聞,以提供同道及顧客讀者參考。

二、何謂「素養」、「資訊」、「資訊素養」?

  人類為求生存,必須克服周遭阻礙生存的不利因素,尋求安全且適合生存的環境。例如狩獵時代,為求生存的基本能力或素養,必須具備強壯體力、狩獵技能。及至人類發明文字、印刷後,其生活上基本的「素養」(literacy)就是已受文字教育的狀態,亦即識字、能讀、能寫。(註2)

  從狩獵社會、漁牧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演進到資訊社會,各階段必當有不同的基本能力。在資訊社會中,資訊的運用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所謂「資訊」,在人類文明中所佔的地位,及其經由學習而應用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值得多加探討。(註3)當蒐集到了各類原始資料(data),陳列在未經整理狀態中,對一般人而言,沒有特殊的意義與功用;這些資料經由各種方式傳達,並組織成有系統、有條理的資訊(information),並可藉各種管道傳遞到他處;資訊在讀者學習過程中,經認知、辨識、記憶及思考,而成為知識(knowledge);學到了許多知識,須深入理解,分析各相關因素的影響,洞悉其互動,精通事理,而成為深識或智能(understanding);對於已具充分理解的深識,經綜合整理、比較推論,評鑑其效率與效能,融會各類智能,達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而成為智慧(wisdom)。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王振鵠教授認為即是資訊利用的基本能力,也是現代國民的基本知識,為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核心(註4)。也算是終身學習的基礎,現代國民必須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判斷、如何改善學習方法、如何有效時間管理,藉以順利解決問題(註5)。其內涵包括: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註6)等四項:

 (一)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係指人類長時間以來能讀能寫的基本能力,以及一般圖書館利用的能力,包括圖書期刊等各類印刷型式的文獻、資料,經由閱聽、解讀、影印、抄寫、打字、人工及機械傳遞、進而運用科技設備,有效查尋目錄,蒐集資料並利用圖書資訊的能力。(註7)

 (二)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亦即包括能解讀視聽媒體的圖像素養(visual literacy)及電視節目所呈現訊息識讀能力的電視素養(television literacy)(註8),因人類文明,創意發明,科技產品的出現,視聽媒體的進步而促使圖書館經營,重視視聽設備的充實,如錄音帶、錄影帶、縮影片(捲)、錄放影機、攝影機及傳真機的操作與使用能力,除這些項目外,還包括各種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圖片等及教學媒體的觀賞與利用。

 (三)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則出現在電腦發明後,許多資料的整理、資訊的保存及傳遞,經過電腦自動化的處理,無論搜尋、擷取與運用,顯現便捷、完整、新穎、效率,這時,民眾必須具備有關電腦的知識與技術,懂得硬體簡易操作、排除故障、軟體資訊資源的利用或程式設計能力(註9)。

 (四)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則為從資訊網路中尋獲、擷取與利用電子化資訊的能力。對於改善個人及專業工作生涯,具有深厚的影響(註10),此項素養包括連結網路、利用電腦資源的數位化素養(digital literacy),館員與網際網路顯然成為密切合作、負起搜尋資訊的重要角色(註11)。

三、公共圖書館讀者所需的資訊

  美國資訊管理學者何屯(Horton)曾提出資訊需求層級(hierarchy of information needs),包括下列五個層次:(註12)

 (一)應付類資訊(coping information):為個體解決生存問題所需的資訊。例如為應急之需,傷病找醫院、訪名醫、聯絡消防隊、報警協助、謀職應徵、徵信查證及衛生保健等,需尋求圖書館參考部門查閱名錄指南等資訊服務。

 (二)協助類資訊(helping information):為輔助性質資訊,圖書館員幫助讀者解決某項疑難問題,以改善環境、生活及工作,可提供百科全書參考工具書、科技設施與相關資訊,協助解決各種問題並提升閱讀效果。

 (三)啟發類資訊(enlightening information):人類行為受到同儕團體及周遭環境影響深遠,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言論或事蹟,常常可供學習模仿的教材,社會科學的理論與人事物的傳承,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此類資訊可望改變個人行為並影響人生觀。

 (四)充實類資訊(enriching information):人類因學習而充實知識與技能,增進思考與創造能力。此等學習內容,包括各類科範圍,如語文、自然、人文、數學及藝能科等,在終身學習的呼聲中,各學習領域的資訊都可增強生活上的知能,豐富工作上的專業修養。

 (五)陶冶類資訊(edifying information):除了科技及物質生活的改善外,人類精神生活的提升,更是重要的一環。如音樂、美術、文學、宗教及其他文化陶冶,都是精神方面不可或缺的資訊,讀者經常運用圖書館資訊資源,進行休閒活動、身心修煉及心理昇華的薰陶。

四、圖書館讀者應具備的資訊素養

  一般民眾養成閱讀習慣,形成學習風氣,實為學校及社會教育文化工作者所期盼與努力的目標,尤其在資訊社會中,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民眾在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之際,為解決生活上或工作中的問題,可能要運用到上述所需五個層次的資訊,勢必尋求圖書資訊參考服務,此時讀者可能會很自然的向圖書館表示請求支援的意願,或逕行上網尋取所需資訊。

  從發現問題、尋覓解決途徑,以至解決問題的技巧與過程,近年來相當受重視的資訊處理六大技巧步驟(Big Six Skills Approach)簡稱Big Six或Big 6,(註13),包括問題界定、資訊搜尋策略、找到與取得資訊、利用資訊、綜合及評鑑等六項,值得探討與應用。

 (一)問題界定(task definition)
  為了因應求學、研究、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必須設法尋求解決之道,所以可能要蒐集資料、搜尋資訊,且加以利用。然而,開始時須先找出問題所在、確定問題定義及其範圍、重要性、時效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利配合問題特性,確立進行尋找資訊的需要性及其方向與努力目標。例如為研訂「全民閱讀運動」計畫,其參考資訊,可能包括全民普遍性、各地區、各年齡層民眾閱讀習慣現況及將來可能推廣的各項措施,並期盼各階層民眾、各家庭、各機關學校團體都能響應辦理。換言之,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認清閱讀問題所在及其意義,並確認各階層民眾閱讀活動相關資訊資源的需要性。

 (二)資訊搜尋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
  確定所有可能提供資訊的資源,一一清楚條列出來,並選擇最理想的資源,針對解決問題的需要性,決定採取何種策略,俾利事半功倍,或為求特殊需求與特殊效果,不厭其煩,克服困境,而選擇費時費事應有的策略。如上述全民閱讀運動計畫,可經由報紙、期刊、政府出版品、書籍、網路、光碟、錄影帶、錄音帶、電視、廣播、研討會、參觀、讀書會博覽會、書展、講座、實際參觀或參與閱讀活動查獲資訊。此等方法皆可參採運用,惟如考量時效及普遍性,似宜選擇報紙、期刊、書籍及網路查詢相關資訊,較為簡捷。

 (三)找到與取得資訊(location of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查到資源所在,且從中取得所查到的資訊。無論印刷品或網路資訊,不但要知道它典藏或陳列的位置,而且進一步要透過各種管道連線向其他圖書館借閱,亦即透過館際合作,找到並取得合適的,經郵遞、傳真、電子信箱取得,且務必達到視聽解讀目的為止。如上述全民閱讀運動計畫,經由書報及網路查到台灣各地區讀書會、書香活動訊息、活動實錄、專論等,且能採取購置、影印、列印或借得閱覽,藉以了解所需閱讀運動資訊內容。

 (四)利用資訊(use of information)
  取得資訊後,經閱讀、收聽、瀏覽而選出與主題有關部分,以供應用。例如上述閱讀運動計畫所需資訊,包括國內外閱讀理論文獻及全台各縣市曾辦理讀書會、書香活動的新聞報導、實施計畫內容及網路查詢到的閱讀書刊一覽表、所聘指導教師姓名及專長、研討會或研習會主要內容及大綱、參加對象、時數及地點選擇等可直接參考或採用者,可下載、經剪貼並編輯成電子資料,作為充實計畫內容之用。

 (五)綜合(synthesis)
  從多種資源中所獲取而可加以利用的資訊,予以整合、組織或簡化,並加以適當表達。例如前述有關閱讀運動的各項資訊,可利用文書處理或資料庫等軟體工具,予以分類、並製作各種電腦統計圖表,將各類相關資訊歸納其利弊得失,取其利多弊少者,納入問題解決方案中。即以讀書會人數而言,全台灣地區各類型讀書會,每組人數少則五、六人,多則五、六十人,究竟各讀書會成員人數統計,所佔比率最多的是多少人?最理想人數多少?我們的計畫如何取捨?可從綜合資料中加以比較斟酌。

 (六)評鑑(evaluation)
  對資訊處理應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評鑑其效率及其處理結果的效力或效能,亦即對於時效及績效予以評量檢討。上述閱讀運動計畫的研擬,從問題界定與資訊需求、尋求策略、獲取、利用、整合,以至應用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否適時提供參考資料、且符合實際效用?如將美國學生的暑期閱讀系列活動,全盤照抄,用在我國,是否因升學壓力或國情的不同,而產生格格不入現象。至於參酌各項資訊所擬訂的計畫,其格式、內容及文句流暢性如何?對於網路、電子資源相關法律如著作權法等,以及資訊倫理,如資訊網路禮節、隱私、與道德規範如何?可作多方面的評鑑與探討。

  上述六大技巧步驟,依過程而言,多屬循序漸進,然而每一步驟均可隨時回饋(feedback)到前面任何一個步驟,亦即每一技巧(步驟),都相互保持密切聯繫與互動,彼此推演檢驗、修正、充實與回饋。其反應情形如下圖。(註14)

六大步驟(Big6)進程回饋圖

五、讀者如何增進資訊素養

  一般年輕學生,在校期間皆修習電腦相關課程,幾乎每人都具備了若干使用電腦、上網搜尋資訊的基本能力。惟較年長讀者或早期先離開學校的民眾,對於電腦的操作較為陌生,如要提升資訊素養,則必須多利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或自行研習演練。公共圖書館負起增加資訊設備、指導讀者善用資訊資源,實是重要職責之一。謹就讀者如何增進資訊素養的幾項要領,簡述於后:

 (一)虛心學習
  既然資訊素養是現代國民必備的基本能力,終身學習是時代的趨勢,每個人都要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心理,不斷學習,主動學習,不必怕怕,尤其不怕老,祇怕懶,不管年齡多大多小,都有學習的能力,而且要放下身段、不恥下問,祇要肯學、肯練,必定會進步。目前國內外各大專及大型公共圖書館都置網路服務員(cybrarian),讀者不妨多向他們請教(註15)。

 (二)把握機會
  社教文化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及社教館等單位,各級學校、長青學苑、救國團及民間團體,經常辦理講座、研習、在職進修或休閒活動,祇要稍為留意,從大眾傳播媒體、網路、海報或親友口述,當可得知訊息,可發現很多學習的機會,及時報名參加,以免限於名額,錯失良機。例如教育部最近推出「國中小學校長、教師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系列研習活動,頗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視。(註16)

 (三)恆心復習
  學會了電腦知識與操作技能,但如不及早復習,多多操作演練,就容易遺忘,亦即台灣諺語所謂:「三日無溜,爬上樹」(註17)。意指復習或反覆運用的重要性,所以有恆心的復習與不斷操作,是增進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也就是多學、多聽、多看、多做,可望逐漸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閱覽說明書
  無論使用公共設備或自購電腦硬體及軟體,務必珍惜所附說明書或使用手冊,並詳加研讀、練習;尤其廠商的售後服務與示範必須重視,各圖書館亦應調查統計、分析社區民眾的資訊需求,提供適當服務(註18),並將操作步驟與要領,以簡易文字及圖型,明顯標示,使讀者按圖索驥,循序搜尋、篩選、擷取所需資訊。對於簡易故障的排除,插座是否鬆弛、開關是否開啟、是否要關機重啟等基本操作常識,亦不容疏忽。

 (五)參觀展示會
  書展、科技發明展、資訊月展、網路數位化展及電腦資訊博覽會等活動,宜儘量參展或抽暇參觀,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啟示,對於人類潛能的奧秘與人工智慧的奇蹟,令人振奮與讚嘆,也可使自己覺得時代在變、科技在進步,顯示個人的渺小,以及必須力爭上游、迎頭趕上。

 (六)主動尋求支援
  各大型圖書館如大專校院、國立、直轄市及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局)圖書館,均提供多元化的圖書資訊服務,例如國立台中圖書館,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資訊小組,其成員皆學有專長,包括教育、電腦網路、軟體系統、圖書館及資訊系所畢業,經高普考及格或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聘用,具有堅強的陣容與服務的熱忱,上班開放時段都坐鎮工作崗位,遇到各單位網路疑難雜症,隨時應診;且接受各校各館申請,團體到館學習或小組到校服務,頗獲好評,各界不妨多多利用,主動參與或尋求支援。

 (七)閱讀、寫作、討論、服務
  有關資訊素養的所知所能,透過報章雜誌、書籍介紹及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或參加研習進修,然後將學習心得,工作經驗,透過寫作與討論,分享親友和社會大眾;亦可利用部分閒暇時間,擔任志工,服務其他讀者,當可發現資訊知能的逐漸進步,且具有成長的成就感,以及體悟為善最樂的喜悅。人生,也就是一段健康、學習、成長、快樂的旅程。

六、結語

  圖書館是一座內涵豐富的寶庫,絕大多數館員具備了多種專長,也常呈現著笑容,更具有誠心服務的熱忱。公共圖書館已遍布在全台各地,鄉鄉有圖書館,館館電腦自動化且與縣(市)文化中心(局)及境內鄉鎮市區圖書館連線,一證通用,資源共享。然而,館藏或網路資源,貴在充分利用,也隨時歡迎有心人、愛書人常常光臨。更期盼男女老幼、所有民眾、把握機會、認真學習、參與服務,使人人具備傳統的、媒體的、電腦的及網路的基本素養,運用Big 6技巧,學習如何學習、有恆的終身學習,做個快樂、幸福的健康人。

【註釋】

  • 註1:國立台中圖書館,圖書館日曆手冊,根據國立台中圖書館調查統計,至民國89年10月,台閩地區公共圖書館已開放部分473館,(台中市:國立台中圖書館,民國90年)。
  • 註2:國際大辭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69年),頁684。
  • 註3:Mortimer Adler, A Guidebook to Learning, (New York : Macmillan, 1986): 110-134.
  • 註4:Cushla Kapitzke, "Information Literacy : The Changing Librar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Newart 44:5(Feb. 2001): 450-456.
  • 註5:Kenneth A. Kiowa and Nelson F. Dubois, Learning to Learn :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tudent to Life-Long Learner. (Allyn & Bacon, 1998): 2,42,74.
  • 註6:賴苑玲,「國小學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民國88年),頁54-55。
  • 註7:同註6,頁5。
  • 註8: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漢美,民國84年),頁1727。
  • 註9:同註8,頁1828。
  • 註10:Charles R. 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3:2 (Jun 1994): 115-125.
  • 註11:Paul Gilster, "Digital Literacy : Personal preparation for the Internet,". Publishers Weekly 244:3 (New York, Jan 1997): 384.
  • 註12:Forest Woody Horton, "Information Literacy vs. Computer Literacy,"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4(April 1993):14-16.
  • 註13:Michael B. Eisenberg and Hur-Li Lee, "New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 The Big 6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1999),頁398-426。
  • 註14:同註13,頁402。
  • 註15:同註4,頁.450-451。
  • 註16:教育部委託國家圖書館,辦理國中小學校長教師資訊素養及圖書館利用教育研習會,經於民國89年10月分區辦理過國小校長部分研習,由北、中、南各區公共圖書館承辦,各縣市第一梯次已完成,其餘第二至四梯次預定在90年度內繼續辦理。
  • 註17:吳瀛濤,台灣諺語,(台北市:台灣英文出版社,民國68年),頁29。
  • 註18:Lynn Westbrook, "Analyzing Community Information Needs," Library Administrational Management 14:1 (Winter 2000): 26-30.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