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賴和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勇者當為義鬥爭」大字,此為賴和的詩句,也是他一生人格的寫照。
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詩人之一,因此也有「臺灣魯迅」的稱號。他留下的不僅是文學資產,更是歷史的典範。為了傳承賴和的精神,1994年催生了賴和基金會的成立,希望秉持賴和精神,推廣臺灣文化;隔年成立賴和紀念館,坐落在賴和舊宅原址。
賴和紀念館位於彰化市中正路與中民街的交叉路口,過去稱為「市仔尾」,是賴和行醫與義助貧人的地點,他以行醫所得來救濟貧困,若貧困求醫可以賒帳,積欠醫藥費無力償還,每逢過年賴和就「燒帳冊」,因此大家都稱他為「賴和仙」,除了行醫之外,賴和是人道關懷、控訴抗暴的實踐者,留下歷史的典範。



完整保留賴和史料
目前,賴和紀念館主要推廣賴和思想,與本土文化落實工作;兩年前適逢賴和114歲生日而重新裝潢,規劃成為彰化地方文史館,現在彰化的民間藝文活動,賴和紀念館都是熱心的推手。紀念館在兩年前重新規劃出「賴和與彰化」、「賴和醫生」、「賴和與文化社會運動」、「賴和文學」、「賴和書房」等5區,完整保留賴和各項完整史料。參訪者可以透過語言與文字、圖片與手稿等,一窺賴和一生以文學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重要精神紀錄。
賴和基金會表示,賴和家族完整保留作品與日常用品典藏,包括賴和遺物、藏書、字畫、手稿及文獻資料,認為珍貴史料與精神有必要宣揚,因此成立基金會與紀念館,並由賴和長孫賴悅顏任首屆董事長,紀念館供文壇查閱賴和研究資料,並搜集臺灣文壇作家的典藏寶庫。
因應數位典藏的興起,賴和紀念館的典藏文物與文學作品也全面進行數位E化,現在透過網路搜尋也可找到珍貴的史料。曾任賴和基金會執行長呂興忠說,基金會的宗旨就是秉持賴和精神,簡單說就是「在野立場」、「人道關懷」、「批判精神」,這就是賴和的信念。
賴和紀念館展示賴和文學手稿,包括漢詩650張、新詩90張、小說192張、散文筆記70張、醫學筆記35本、就診紀錄540張、死亡證明、往來書信、小筆記本與其他文物等。另外,賴和典藏的書籍豐富,中外藏書千餘本,都陳列在典藏室。而賴和的弟弟賴賢穎的文學手稿、文壇好友楊守愚手稿與相關文物等,是楊守愚兒子楊洽人捐贈予基金會典藏。
完整呈現賴和一生
基金會指出,賴和曾是《台灣民報》編輯,留有廖漢臣(毓文)、夢華、林二郎、克夫、朱天順、紅旭、朱石峰、冬雪、杜添勝、鰲西恨人、董祐峰、土井晚翠、賴英麟等作家原稿,賴和紀念館的典藏以臺灣文學作家為主軸,這些都是珍貴的臺灣文學史料。
走進紀念館另個角落,見到「賴和仙」留下的遺物,有賴和生前堅持的臺灣衫、衣物與帽子、賴和的舊居模型、開業醫師的老式看診器材、書房的陳設與老舊桌椅等;也見到老式吊秤陳設,豐富的老舊照片與看板圖片等,完整的呈現賴和的一生。
文化推廣工作 豐富多元
賴和紀念館在彰化已開館15年,默默進行文化扎根工作。例如,「種子落地」系列講座已辦理10餘屆,以關心社會的民眾、婦女團體、社區讀書會與在學學生為對象,邀請學者作家以臺灣文學為主題創作與研究心得分享。
臺灣文學來自民間,走向民間,才是賴和的文學精神,各種的活動講稿等出版系列《種子落地──臺灣文學評論集》、《文學落地──臺灣詩歌專集》、《文學落地──臺灣小說專集》、《文學落地──臺灣散文集》等。
1996年開辦賴和文學營,包括「賴和教師營」提供臺灣本土多元化資訊、「賴和高中營」讓高中生對臺灣文學、歷史深入瞭解,也安排耆老口述訪問、田野調查與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等、「賴和大專營」成功連結不同大專學院學生對臺灣文學的熱忱與使命。
2001年開辦「全國高中臺灣人文獎」,鼓勵全國高中老師指導學生團隊參賽,人文獎重視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實際的操作勞動研究成果;另外,針對醫生部份成立「醫療人文獎」,紀念賴和仁心仁術之外,發揚醫人救世與服務社會的精神;文學部分頒發「賴和文學獎」,鼓勵研究臺灣文學;並為博碩學士生研究撰寫臺灣文學的研究論文,設立「臺灣文學研究獎學金」等。
2010年5月,賴和紀念館舉辦賴和文學音樂節,熱情傳唱臺灣土地的美學。賴和基金會曾出版《河─賴和音樂專輯》與《甜蜜的負荷:吳晟─詩.歌》,由文學研究生與醫學生組成的「鬥熱鬧走唱隊」,結合賴和詩文與音樂,在屏東、臺中、彰化等地表演,更邀請國家文藝獎林亨泰作家駐館,分享他與臺灣的詩戀與在彰化生活的故事。
賴和基金會表示,為了更深耕在地文化,不定期舉辦電影特映會,3月首場挑選導演鄭文堂「轉型正義三部曲」的首部曲《眼淚》,它是少見的臺語電影,描寫資深刑警的故事,演員鄭宜農特地到場與民眾座談;另外,改編林榮三文學首獎的《父後七日》,全景於原作者、電影編劇及導演的故鄉彰化取景拍攝,呈現臺灣庶民喪葬題材與親恩的摯情,執導劉梓潔也到場與來賓座談。
賴和紀念館以文學結合電影的講座獲得很大的迴響,每場都有80多位電影人擁入,基金會說,文學結合藝術的方式讓人更親近土地教育。另外,2010年開辦的「故事媽媽培力工作坊」招募,已經培訓20多位喜歡臺灣文學、文化的媽媽,她們將安排在紀念館講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親近臺灣文化。
目前進行「文學地景踏查讀書會」,彙整賴和與同時代彰化作家文學地景,另外培訓第一梯「賴和文學地景導覽志工隊」,邀請學者與文史工作者授課,包括認識臺灣文學、認識彰化、導覽與訪調、踏查與實作等,預估2011年5月前成立種子導覽員,帶領民眾走訪賴和的史蹟與體會彰化舊城的人文風貌。
深入民間 倡導文學扎根
賴和受日本高等教育行醫,但一生從未以日文留下任何文章小說,僅有醫學課本的日文筆記與書籍。賴和鼓吹臺灣文化啟萌,要臺灣人做自己主人,以抗暴精神對抗社會不公不義,除了職業醫生外,賴和從事文學創作、兼任《台灣民報》編輯,以啟萌臺灣意識為志業。他說「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並且是臺灣第一位使用臺灣白話文學的作者,臺灣的「抗議文學」及「農民文學」皆始於賴和。
賴和紀念館除了見證臺灣文學發展歷程,賴和的思想研究,也搜集臺灣文學作家書籍,提供研究臺灣文學的豐富資料。現在,賴和紀念館深入民間,倡導在地文學扎根,貢獻賴和精神最原始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