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索寓言中,有個好說大話的人,他總是炫耀自己曾在海那端的羅陀斯島上跳得很高很遠,結果被人家嗆聲說:「這裡就是羅陀斯,你就在這裡跳躍吧」。後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借用這典故,轉化成另一個頗具詩意的句子:「這裡就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已成立九年的永和社區大學,在將近兩百年後的今天,用同樣的句子,大聲地跟每個人宣告,你不需要到羅陀斯,永和社大就是你的玫瑰,在這裡就可以重新綻放生命中的熱情,一起來跳舞吧!
理想的社大想像
晚上六點半,福和國中的門口已經停滿機車,不是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而是一群正要來上課的社大學生,在穿堂旁的走廊竟也飄出陣陣食物的香氣,原來是為了體貼許多一下了班便馬上趕來上課,為沒吃晚餐的學生而設的咖啡屋。我點了一杯招牌仙草茶,彷彿身處在一個類似黃昏市場轉角,而不是在國中的走廊上,幾位鄰居或坐或站相互閒嗑牙,理當聊著工作、家庭、八點檔「生活一點也不仁慈」之類的話題,但好像又完全不相似般,這些「鄰居」話題都圍繞著一些文學、哲學、公共議題,某位看似已經放棄生完孩子後需要瘦身的媽媽,手裡拿的不是那個紅白相間還散發魚腥味的塑膠袋而是一本蘇珊‧宋塔評論藝術的書,我啜了一口茶,發現自己竟有些激動,但沒有人發現,沒有人會覺得你比較特別,因為這裡甚麼人都有。
永和社大的行政專員張素真說:「在永和社大你可以看見許多最初理想中的社大原型,例如這個供應晚餐與交流談天的場域,我們很努力地在實現著。」這樣瀰漫著飯香、咖啡香的自由流動空間,也造就了永和社大的獨特文化香氣。
重建自己的世界觀
1999月1月中,社大運動發起人台大教授黃武雄邀集了各方的朋友,在新店伸仗橋辦了兩天一夜的冬令營,為了即將在台北縣展開的五所社區大學(永和、板橋、汐止、蘆洲、新莊)凝聚共識,匯集各種意見,而他自己將成為永和社區大學的主任,黃教授道出他對社大創辦感想:「社區大學課程內容是扎實而生動,師資陣容尤為堅強,多數大學教授與文化界人士自動而熱心來奉獻心力,令人感動。一千萬的投資,辦一所高水準的平民大學,這便是『台灣奇蹟』,奇蹟的根源是潛藏於台灣社會內部,一向被忽略但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自主力量。」
而他的辦校理念,如「通識選課規定」、「文化夜市」、「公共性社團」、「公共論壇」等,也因為他與社大同仁與義工的努力、堅持下,得以持續執行,造就出社大「母校」的風範。
其中實行起來最困難的就是「通識選課規定」,大家不能理解為何一定要選通識課,光是在解釋說服上就花費好一番工夫,張素真說:「社區大學可以有技職課、有藝能課,但它不能只定位於技職教育或藝能教育,社區大學應更著重通識教育。所以永和社大課程安排以通識教育為主,課程規劃不分專門科系,沒有必修、選修之別,培養具獨立思考、適性發揮潛能的通才。」當初獨排眾議的堅持也終於有了成果,創造出永和社大的獨特多元風格,如此一來許多有意義的課程才能延續,成就豐富的課程內涵,也開啟大家的視野,發掘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廖漢威是永和社大課務專員也是社大的學生,他覺得社大除了能獲得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過程中與人溝通協調,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是他以前從未有過的學習經驗,他說:「永和社大的課程看起來很華麗但其實是一個很縝密的架構,通識選課是在發展全人的教育,因為這裡不是補習班,在這樣的架構下自由自在的學習,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感覺的人』,不再是社會加工廠生產出的千萬個罐頭中的一個。」永和社大裡有很多把自己活得很快樂的人,而他們都是廖漢威的老師,這也難怪他會說:「一輩子都學不完啊!」。
生態教育園區 都市沙漠中的綠洲
在6年前,幾個在社大學習濕地生態的學生,覺得「為什麼都是只在紙張上談論生態?」在這個過度開發的都市計畫中,濕地的植物動物都即將面臨絕種的狀態下,他們卻只能繼續在課堂中感嘆,如此的念頭便開始尋找場地著手復育濕地的生態,經過了土地被收回、經費問題、理論化為實務的困難等種種關卡,終於在2004年跟政府承租福和橋下的一塊高灘地,重新打造一個綠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永和社大生態教育園區。
這裡順應大自然的運行原理,採用生態工法營造生態農場,從推開石礫到整地並經過多次規劃和試種,農場裡的花、草、樹逐漸豐富了整個自然棲地,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昆蟲鳥獸被吸引進來,占地約6,000坪的生態教育園區,目前規劃有經濟作物區、莎草區、蓼區、具有保育、過濾、調節水量的10個水生植物池、還有耕種者最喜愛的蔬果作物區、花圃,香草藥草區、育苗區、蕨園等;石頭公園旁的蝴蝶園種植蝴蝶喜愛的蜜源植物。
在園區內,你總是會看見一個人的身影那就是潘潘,永和社區大學的校務義工潘增鑑,已經70幾歲的他,身手矯捷,靈活地穿梭在其中,原本是從事房屋仲介,後來當了永和社大的學生,從新開啟了學習新體驗:「剛開始想說又要當學生,心理上忐忑不安,但後來發現在這裡大部分的學生年紀都比老師大,發展出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那是以前念書時感受不到的親和感,我哪裡有問題,都馬上抓著老師猛問。」總是容光煥發的潘潘,看起來十分年輕,我悄悄問他保養的秘訣,他也頑皮地對我眨眨眼,湊到我耳邊說:「秘密就在社大裡。它就像是我養分的來源,如同一個好的環境之於蝴蝶般。」潘潘365天,天天向社大報到,還曾經一大早去學校發現居然沒有半個人,問了警衛才知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啊!從一個為事業奔波的忙碌仲介到現在滿口濕地經的快樂園丁,我相信他真的毫無保留地把保養祕方告訴我了。
(註:園區每星期除了星期一、二的維護時間外,隨時開放民眾參觀,園內也有駐站的值班人員提供簡單的導覽服務,想要深入的瞭解或認識園區植物,只要15人以上來電預約即可。若你也想擁有一畦自己的田地,體驗耕種的樂趣,則必須成為永和社大的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