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獻堂,台灣日治時期非武裝抗日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保存的省府委員會議檔案中,共有5件相關史料,都是他在民國36年下半年,228事件的動盪稍微平歇之後,拒絕出席當時台灣省政府委員會議的珍貴紀錄,請假理由包括簡略含糊的「因事」、「因家事」、「因故」,最具體的只有「身子不爽」,其與政府之間的疏離關係,躍然紙上。
典藏重鎮
台灣文獻館編纂蕭碧珍指出,目前該館保存的戰後檔案中,除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已初步整理完畢,並已完成數位化典藏作業外,精省之前數量龐大的台灣省政府檔案資料,也已整理至民國40年代初期,其中,攸關省政決策走向的省府委員會議紀錄,更是富含史料價值,台灣士紳林獻堂與國府間關係惡化的跡證,只是其中之一。
蕭碧珍表示,台灣文獻館的目標,是希望按照時間序列,陸續整理、數位化重要的省府各機關檔案資料,以便對台灣現代史有興趣的研究者能夠快速地閱讀與使用,「只要進入文獻館的網站搜尋,就能發掘各種一手資料,大幅提升研究的水準。」
不過,蕭碧珍透露,在整理省府檔案,尤其是有關人事任免資料的過程中,曾發生當事人抗議個人隱私有遭外洩疑慮的案例,以至於該部分的檔案還無法對外開放,有待進一步的溝通,甚至建構完善的機密檔案相關解密法令。
走過風雨
台灣文獻館目前除了正在著手整理的省府檔案資料外,基於本身職責,對於與台灣人民息息相關的重要史實,也積極舉行各種學術研討會,或者匯集有關史料出版專書,深化歷史的記憶。例如,該館有鑑於每年幾乎都會造訪台灣的颱風,以及伴隨而生的土石流與水患,已經成為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便於2008年向國科會提出「走過風雨──島嶼人民颱風記憶」計畫,經審核通過後,即從同年11月開始著手執行,並於今年2月完成。
參與其事的蕭碧珍解釋說,該計畫是希望藉由主題式議題的建置,利用館內典藏豐富的官方文書及檔案優勢,建立以颱風災害為主體的線上百科,再利用「討論串」的方式,「連接起生活在不同地區人民對颱風的記憶。」
蕭碧珍還說,在這項計畫執行的過程中,2009年8月8日台灣南部發生傷亡慘重的「88風災」,恰巧文獻館將於一個月後舉辦「台灣自然災害史與災害重建」學術研討會,深入探討台灣歷史上重大災害的發生與重建經驗,使得研討會的舉行備受關注,政府相關部門與民間各界參與情況十分熱烈,顯示颱風史料的完整建構與開放利用,具有相當的迫切性。
廣蒐檔案
綜合來看,台灣文獻館對於戰後省府檔案的蒐集,持續而豐富,甚至還接收地方政府無法妥善保存的史料,且陸續採集與調查各種文獻史料,檔案種類益顯多元。
台灣文獻館資深研究員陳文添表示,該館自省文獻會時期即不斷接受相關機關移交各類機關檔案,尤其1999年4月配合台灣省政府精省時機,由省府通過「台灣省政府各機關檔案移轉管理作業要點」後,計有99個省屬機關、學校暨事業單位將94,042卷檔案移交該館保存,其中還包括已逾30年的永久保存檔案。
另外,雲林縣政府在921大地震後,因無法再整理地震前即經有關單位核准銷毀的檔案,遂報請文獻館前往篩選,經實地勘查及審閱其內容後,發現有許多建築圖、設計圖等物件,實為瞭解地方發展的重要史料,便決定全數移往文獻館做進一步篩選工作,「2007年6月21日一天之內,館藏就增加了27萬8千餘卷檔案。」
當然,台灣文獻館採集、收藏的台灣史料,並非僅限於文書檔案,該館歷年來還進行民俗文物、民俗技藝、古蹟遺址、宗教寺廟、地名沿革的調查工作,且曾舉行228事件、台籍老兵及縣市耆老口述歷史的研討與紀錄,為台灣史料庫的建置,提供珍貴的一手資料。
鎮館三寶
除前述各種戰後檔案的收藏外,台灣文獻館最著名的台灣史料瑰寶,當屬有「鎮館三寶」之稱的《台灣總督府檔案》、《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以及《台灣拓植株式會社文書》。
陳文添指出,《台灣總督府檔案》共有13,146卷,是由諸多檔案群所構成,包括日本在台灣澎湖的統治全紀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以及〈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公文類纂〉、〈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文書〉、〈舊縣公文類纂〉、〈糖務局公文類纂〉、〈土木局公文類纂〉和〈國庫補助關係書類〉等文件。
陳文添表示,台灣總督府檔案包括明治、大正與昭和三個時期的資料,以明治時期保存的卷冊最多,內容幾乎都是以毛筆在美濃紙上書寫的手稿;大正時期的資料數量次之,使用洋紙及鋼筆書寫的情況漸增;昭和時期的檔案最少,多半是以鋼筆書寫或打字型態的內容為主。「而且在昭和10年以後的永久保存檔案,以及昭和9年以後的15年保存檔案都未完成裝訂,近幾年才將這些散頁合冊,但也仍未裝訂。」
至於數量達12,815卷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主要以日治時期的專賣局檔案為主,可作為研究台灣總督府在台灣實施專賣制度的重要參考,例如:為何採取漸進式禁絕鴉片的決策?日、英、德三國為控制樟腦的利益,有如何精彩的角力與攻防?1901年統合鴉片、樟腦和食鹽的專賣機構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後,又為何陸續延伸專賣至香菸、酒及酒精、度量衡、火柴、石油、鹽滷等項目?都可從館藏檔案文獻中找到甚具價值的解答。
最後,《台灣拓植株式會社文書》是關於1936年設立的台灣拓植株式會社,如何在台灣總督府、日本海軍勢力的翼助之下,在台灣島內、華南地區及南洋各地推展各項殖民事業,又如何在與三井、三菱集團的競爭過程中落居下風,進而隨帝國夢碎遭盟軍命令解體的相關紀錄。
陳文添表示:「台拓文書目前已完成編目者有2,857卷,因為是昭和時期的檔案,以打字者占絕大多數,因此也比總督府檔案和專賣局公文類纂來得容易辨識,對於台拓歷史有興趣者自然可以多加利用。」
寶藏待掘
從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演變至現在總統府轄下唯一的三級機關,台灣文獻館不僅擁有3棟外觀宏偉,呈三合院式格局的建物,其歷經一甲子以上歲月珍藏的台灣史料,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藏,等待對台灣歷史充滿好奇,對台灣土地盈溢愛戀的有志者,一起來挖掘,一起還原她滄桑而又美麗的容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