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搭起藝術與企業的橋樑

文:桀西

  「企業贊助藝文的傳統在歐洲已行之有年,十八、十九世紀時,巴黎的王宮貴族們在家招待文人雅士的沙龍文化,即是對文化藝術的贊助。不過,時代變遷,王公貴族的經濟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時代富甲一方的企業家。現代企業積極投入文化藝術,除了回饋社會、鼓勵文化藝術發展之外,更實質的獲利是企業本身。」─《藝企風華 總論篇》,P5

  文化藝術一直是社會內涵與經濟效益的活水泉源,也是國家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推手,因此,國內許多知名成功企業選擇回饋社會的方式除了成立慈善類型的基金會之外,贊助藝文團體是提升企業形象的最佳利器。企業贊助藝文發展在歐洲已行之有年,在台灣近幾年來也逐漸蔚為風潮,許多私人美術館、公辦民營文化館或博物館、藝術文化基金會等有如雨後春筍,讓台灣的社會活動更顯人文藝術的繽紛。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一直以經費補助方式,大力推展台灣的藝文運動,不過由於之前受到全球經濟景氣衰退影響,銀行利率持續走低,導致基金會孳息短少,直接衝擊國藝會補助相關業務,但面對國內藝文生態發展日趨多元,以及藝文團體參與國際活動機會與日俱增,各方需求與相關問題應運而生,於是,爭取民間力量的投入便成了解決之道,「國藝之友」組織就是如此思維下的產物。

  新世紀的企業需要不同的創意來突破經濟不景氣的困境,而藝術正是創意的泉源。企業與藝術合作經過歐美近三十年的推廣,發展出極為多元的創意模式,他們突破了企業與藝術間因不了解而造成的隔閡,積極促進兩個領域的專業合作,為藝術更為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生機;台灣現在推動藝企合作,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開始就有前瞻開拓的視野,目前急需將這樣的觀念與做法推廣出去,企業與藝術互惠雙贏的模式,就是攜手進行創意合作!

  2003年5月「國藝之友」成立以來,促成了多項藝文贊助案的啟動,也為國內藝企合作開展出許多的可能性,但唯一、短暫的雙方互動模式並無法累積並擴大成果,唯有藝企之間需建立起長久互惠的創意合作機制,才能創造出企業形象正面提升、藝文團體持續創作,以及藝術發展活絡的三贏局面。有鑑於此,國藝會特別出版這套《國藝之友系列─藝企風華》書系,持續深耕、推廣藝企合作的觀念、內涵與實踐。希望藉由書中藝企合作的示範,為企業與藝文團體提供不同的想法,幫助彼此找到牽手的另一半佳緣。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