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See Sea藻」一同 藻進海藻的神秘世界

文:楊雨菲 照片提供: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藻類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扮演海洋食物鏈中最初階的供應者;藻類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年代最久遠的生物,除可潛藏在任何一個水域環境如70度c溫泉、沙漠或是雪地等外,體型最大可長到好幾層樓高,亦可以小到眼睛看不到,神奇藻類總是無所不在。

 

藻‧來了特展海報
藻‧來了特展海報

 

 為了帶您一窺這無奇不有的海藻世界,增進民眾對於藻類的知識與好奇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將於109年12月24日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1F藝文展廳)特別推出「藻‧來了」特展,展期時間至110年4月11日,邀您一起來探索藻類的美麗與奇妙。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本次特展除規劃五大展示區,分別為藻市集、藻知識、藻出路、藻個性及藻話題外,今年也與臺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合作,邀請人魚老師透過繪本故事分享各式各樣的海洋故事,帶領民眾反思海洋問題,及瞭解藻類對於生活應用的重大貢獻。
 

 期盼透過此次主題展覽,引導民眾從日程生活中探索藻類、認識藻類,進而愛護藻類,並以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藻類所面臨的環境困境。

 

春天岩石上的各種藻類
春天岩石上的各種藻類

 

一起「See Sea 藻」 探索藻樂趣

 藻類是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其中大型海藻與植物的最大不同在於藻類沒有維管束且不會開花,可分成褐藻、綠藻、紅藻等。綠藻是海邊潮間帶最常見到的海藻群,離陸地最近;而餐桌上最常吃的海帶是褐藻;紅藻主要生長在較深的海域,因細胞內含有藻紅素,所以顏色偏深紅色。而藻類應用包含食品、日常用品方面,像是食用藻類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具有防癌、抗老、降膽固醇等功效,所以早期食用藻類被稱為長壽的秘訣。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張睿昇博士分享,最常見的便當配菜「炒海茸」,看似陌生的名字,卻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的藻類,只要加入一些蒜末、薑絲等辛香料,就可以搖身變成營養又美味的平民小食。外觀就像一個捲捲的電線,可別小看它!海茸是一種來自南半球靠近南極圈的近岸藻類,富有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此外,藻類也可應用到洗髮精、洗面乳及面膜等生活產品,因藻類富含微量元素及抗氧化力,所以可活化細胞、減少掉髮,或是讓肌膚保持美白或保濕效果。

 

海藻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又可添增食物的口感變化。(藻食物包括藻饅頭、石蓴玉子燒、梅子石花凍、涼拌三絲。)
海藻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又可添增食物的口感變化。(藻食物包括藻饅頭、石蓴玉子燒、梅子石花凍、涼拌三絲。)

 

劉秀〈秋蟹 真棉蟹〉
劉秀〈秋蟹 真棉蟹〉

 

劉秀〈擬態 海馬龍〉
劉秀〈擬態 海馬龍〉

 

用創意拼貼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藻畫藝術

 本次展覽內容以藻市集、藻知識、藻出路、藻個性及藻話題五大構面為切入點,讓民眾深入淺出從這五個主題去探討藻類世界、了解藻類種類及特色,並打破以往對於藻類既有的刻板印象,使民眾對於藻類有新的想法跟體驗。本次特展除透過情境式的自然學習,認識藻類的基本特性、家庭成員及藻類生活環境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最特別的是全臺首創藻畫影像作品,邀請海科館志工分享所作的藻畫作品,一位是教育推廣專員劉秀,畢業於醒吾高級中學服裝設計系,嘗試運用自己在服裝設計課程的訓練,結合整理壓製後的海藻材料,創造出拼貼的「藻美感」,期望以隨手可得的海洋素材,為關懷海洋盡一份心力。而另一位導覽志工吳金輝,結合其他素材(如剪紙、廣告紙、彩筆等),組成一種具有海洋氣味的特殊藻畫藝術品,也因每個素材形狀不同,創作過程中也會有啟發不同的想像空間,像石花菜跳脫原本海中產物,變化成陸上樹木,如此就可以產出各式各樣的作品。此外,現場也會提供DIY手作活動,將採集到的潮間帶海藻進行壓製,提供民眾現場創作,結合創意發想製成一幅幅最獨一無二的藻畫。

 

劉秀〈白紗禮服〉
劉秀〈白紗禮服〉


 

應運而生的藻領域市場

 隨著能源短缺、空氣污染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發生,再生能源逐漸受到重視,而藻類應用亦是如此。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及,藻類的研究累積及生物技術的進步,藻類應用包羅萬象,像是植栽時所需要的肥料、動物飼料的添加、生質能源開發、環境復育,還可嘗試運用在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效應氣體,可分解的生物塑膠產品等方面,同時也跨領域應用到美妝用品、保健食品或新興藥物研發等等,藻類產品具發展空間,應用也充滿無限商機。

 

劉秀〈優游──水母〉
劉秀〈優游──水母〉

 

劉秀〈獅子魚〉
劉秀〈獅子魚〉

 

劉秀〈冬趣〉
劉秀〈冬趣〉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