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三義圖書館 散發山城熱情

文:蘇秀琴 照片提供:蘇秀琴

  三義真不愧是山城,從火車站出來,就面對一個坡道。還馬上有人過來招攬出租摩托車的生意。招租的人說,逛三義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了,因為,許多地方的道路並不寬敞,騎著摩托車,可以到處亂「鑽」,隨處可停,最方便逛木雕街了。對啊,三義也是木雕城,怎能不逛?想不到的是,不只車站裡處處有木雕擺飾,出了車站不遠,路邊就出現大量枯木堆置,主要道路水美街兩旁櫛比鱗次盡是雕刻商店。而且,從頭到尾,幾乎不曾走過一條平坦的道路,全都是坡道。當地人告訴我,來到三義,本來就是走進山裡啦!

展示書架。熱情館長羅錦田

  三義人口數不到兩萬,客家人居絕大多數,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當天運氣特別好,遇到的人都超級爽朗好客,逛木雕博物館時,原本要阻止我拍照的館員,看見我出示館方發給的攝影證之後,立刻熱情的導覽,告訴我許多三義的故事。另一個熱情的三義人,就是圖書館長羅錦田了,他不止介紹圖書館,還二話不說,進行三義木雕風情解說與導覽。感謝許多人的解說,才知道三義的歷史豐富悠久、與木雕的淵源非比尋常,其中還有一段台灣人與日本人攜手合作共創榮景的美麗故事呢!

  三義鄉位於苗栗縣南端,隔大安溪與台中縣后里鄉為鄰,由於地勢跟地形的關係,三義地區常有濃霧滯留不易散去,因此也有「霧都」的稱呼。三義鄉原名為三叉,這名字主要是跟河川的交會路線有關,因為西湖溪在此交會形成三叉狀,故名為「三叉」。三義鄉以前北部是平埔族打哪叭社居住的地區,南部則是巴宰海平埔族的移住地。全鄉都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木尤為茂盛。據文獻記載,於清雍正年間有「淡水廳貓狸堡三叉河庄」的封域,民國七十三年五月,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劉益昌等人,以四個月時間,在鯉魚潭水庫地區發現「伯公壟」舊石器遺址共十二處。鯉魚潭發現的史前遺物,在苗栗縣已出土的各處遺址中,是最豐富完整的一處。另外從出土的器物質地來看,大多不是本地原產的,可見他們已經有遠距離的商業行為,或輾轉交往的情形。據考證以上所發現的史前遺物,約存在於兩千年前左右的黑陶文化到三、四干年前的彩陶文化都有,其中「伯公壟文化」年代約在三干七百年前到一萬年前,是台灣已發現的少數萬年先民遺址之一,足見三義鄉先民開發之早,值得進一步考證探討。

木雕產業在三義

  不過,三義地區居民並非一開始就以木雕為業。由於三義地區在清朝乾隆年以前是片原始森林,樟樹林相當茂密,因此自先人開墾以後,一直到日治時期,開採樟樹、製樟腦油、做建材,一直都是三義地區的經濟命脈;當時三義地區樟腦的產量非但高居全台之冠,並曾為世界第一。另外,種植香茅,製成香茅油來賣,也是三義老一輩鄉民曾經從事過的熱門行業;以前靠賣香茅油致富的鄉民為數不少。現在,則因為樟腦油與香茅油市場需求很低,經濟價值不高,因此這些古老的行業在三義也幾乎要滅絕了。

  三義木雕發展的起源,是鄉民吳進寶先生於1918年撿拾枯木回家加工做擺飾,被日本人視為藝術品而喜歡,吳進寶進而與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產這些枯木藝術品。之後,吳進寶之子吳羅松,因頗具藝術天分,乃向日本人學習天然物、動物與人像的雕刻,然後在三義經營雕刻生意,並將雕刻技藝傳給有心學習的鄉民。

  同時期,另一名向日本人學習雕刻的李金川,則專門學習人物雕塑,學成後往苗栗的海線通霄等地發展,後來也教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揚名國際的台灣雕刻界大師~朱銘,就是李金川的弟子。吳羅松與李金川兩人可說為三義木雕界的一代宗師,奠定三義日後發展成為木雕重鎮的基礎。

  至於三義雕刻業開始進入全盛時期,更要感謝的是吳羅松為了三義木雕業的發展,在光復後,從大陸福州聘請四名雕刻師父來台傳授更精深的雕刻技術,1966年以後進入三義木雕業的興盛時期,使得三義經營木雕的業者就多達一兩百家,一直到今天為止都還能維持這個局面。

木雕書籍館藏仍不足

楊英風、李松林、黃龜理的作品都在三義圖書館。  由於木雕在三義的特殊地位,三義圖書館天經地義的以木雕為特色館藏,然而,興致勃勃進入書庫,卻發現真正關於木雕的藏書少得可憐,館員黃鈺芬告訴我,木雕是三義的命脈,但是,關於木雕的出版品卻不多,顯然,在三義很重要的木雕並沒有受到全台灣學術界相關的重視,在台灣找不到足夠的木雕書籍,只好往中國找,然而中國的出版品都是簡體字,許多人反映看不懂,他們只好停止向中國採購,這就導致藏書顯得不足的結果。

  三義木雕出了不少名人,朱銘就是其中一位,朱銘的創作也不少,難道沒有很多相關出版品嗎?提到朱銘,黃鈺芬顯得沮喪,她指出,朱銘是國際性大師,平時都很難邀請他為三義的活動共襄盛舉,大家對他自然也缺乏熱情,遺憾的是,三義的木雕師傅大都不是學院派,缺乏論述能力,雖然三義也有許多值得傳誦的故事,卻沒有人有能力將這些故事化為文字,甚至,圖書館中的藏書,木雕師傅們都難得前來閱覽,當然,這也不是說師傅們不長進,而是處境艱難,一些台灣老闆到中國福州開工廠,請台灣的師傅去教導工人雕刻,然後將便宜的產品回銷三義,這對本土產品造成嚴重打擊,三義的木雕工作者面臨經濟上的威脅,哪裡還有餘力進行自我提升?這種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作法,真的是令人難以苟同,也是台灣產業前途最大的危機。

置身田園的環境

適合小朋友一起切磋的小圓桌。  特色館藏部分雖沒有太大的成果,他們卻在環境營造上表現出色,在二樓閱覽室及四樓的書庫,都讓人如置身田園,因為,他們的牆壁並不是像一般公共空間以單調的單一色系表現,而是大面積的進行田園風光彩繪。例如,二樓借書櫃檯後方,是ㄧ片雪花般的油桐花風光,旁邊的另一面牆則是繽紛的櫻花林,每一面牆都各有主題,彷彿為讀者布置了許多不同的情境,任君隨自己的心情挑選適合自己的遐想意境,這真是很棒的裝置藝術,館長羅錦田說,這也是三義人的創作,是當地曾淑敏老師的作品,也算是對小朋友們的熱情奉獻。

  因為大家的熱情參與,三義雖然全鄉人口不到兩萬,購書經費僅10萬,藏書卻已經有三萬一千多本,全年進館人數達到兩萬三千多人次,年借閱冊數近八十八萬五千冊。館長羅錦田對這樣的成果表示很欣慰,他還說,館員們還很認真推動其他活動吸引小朋友參與,例如,邀請當地老師,熱心推出繪本製作課程,很多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家長也意外發現自家小朋友的特殊能力,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順遊木雕博物館

  由於圖書館的木雕刊物不足,羅館長也毫不藏私的推荐木雕博物館,指出那邊不僅木雕藝品豐富,相關研究刊物也更豐富,值得有興趣的民眾用心參觀。羅館長說,早期,三義的木雕多以神像、工藝品為主,近年來,由於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風氣大開,各式各樣題材的雕刻作品不斷的推陳出新,令人嘆為觀止!加上1995年在三義神雕村成立了國內唯一的木雕博物館,蒐集、典藏了許多優秀木雕作品,並定期舉辦木雕研習講座,對於鼓勵木雕家創作革新與技術提升有正面幫助。到了博物館,發現展品確實豐富,想一窺三義木雕歷史沿革與最新發展情況之堂奧,博物館應該算是一處不可缺少的參考點。

書庫十分壯觀。小朋友的電腦專用區。3萬多冊藏書的書庫氣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