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國中圖大變身─國中圖新館設計 打破舊思維 開創新經典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04年,美國西雅圖的市立圖書館總館讓人看見了圖書館建築的革命,這棟不規則、多角、多邊型的建築物為圖書館創造了史無前例的來館人數及西雅圖的觀光人潮。這樣的革命讓圖書館不再只是一棟中規中矩的建築物,硬體設施上的設計巧思都將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而這次國立台中圖書館在數位新館的遷建計畫中,不但要將科技資訊運用在閱覽服務上,更要將台灣的圖書館建築帶入一種新的思維中。負責這次建築設計的陳潔生建築師表示:「對於國家數位圖書館的頭一個想法就是要創作不像過去一般方整、嚴肅、莊嚴、威權的空間形式,想打破過往對於圖書館的刻板印象。讓建物採取開放的姿態,吸引大家進入一處與大自然互相共舞,與城市互相對話的空間場域,並開創歷史上圖書館發展新的一頁。」

呈現流線型的新館外觀示意圖。利用自然線條將外頭的綠意融合進圖書館。

創造國中圖品牌新意象

  由於新館定位為數位圖書館,建築團隊認為數位化的意義就不具一種固定的形體,是一種可以多種變化的虛擬感,因此當初在建築體設計上就採用流線的動感方式呈現。國家數位圖書館並不是要與國家圖書館競爭館藏數量,而是如何在數位時代中創造新的品牌價值,圖書館不再只儲存知識而是創造知識的場域,讀者也不再孤單地與書本做單一互動,新的空間形態將要有互相串聯的「知識流」產生。

  陳潔生更希望台中數位圖書館除了兼顧設備的問題,還能在建築設計與空間品質加入多一點挑戰、多一點想像、多一點勇氣,與多媒體展演空間。所以在建築開口方向設計一個綠意囊袋公園,讓自然與建築不再是互斥的平行線,可以創造一個具備邀請態度的建築空間,讓場所開始有了互動,開始有了連結,故事也就開始產生。而在基地中的大樹群落原是921臨時居所的精神象徵,城市記憶中的一部分,也會將予以保留紀念。

  除此之外,在設計過程中,建築團隊也運用高科技的電腦技術,來繪製3D設計圖,如此在施工過程中,可以更精確、完整的重現建築師的創意構想。陳潔生曾經參與過海洋大學、中原大學等多所學校圖書館的建築工程,他認為,圖書館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一直以來都是校園、城市中一種精神性的指標與核心。多年以後,再參與圖書館的設計案,改變的是當初設計圖還是用手繪的,現在則是運用電腦程式,讓數位圖書館從設計開始,就不斷地突破、創新。

陳潔生建築師。(耿詩婷攝)空間設計內容

  為了不讓建築隔絕原有當地活動,一樓的配置採視覺開放設計,幾個對外開放的川堂可供民眾聚集辦活動。建築本體運用仿自然的線條將入口大廳、自修閱覽室、24小時商店、咖啡廳與書局整合在自然語彙中,在這裡也希望能夠誘發新的活動產生,所以採取一種整體聯慣性空間的態度,將地板、牆面、天花板連為一氣,產生出全新的空間體驗。而讀者就是這裡的主角,圖書館成為記錄的角色將讀者的活動紀錄下來成為台中獨一無二的城市記憶資訊,在這設計需求中也加入了國際會議廳與會議室,它可容納410人,提供大眾集合與討論的場域。

  新館建築主體為5層樓高,建築師特別將閱覽空間設置在5樓,就是希望讓讀者透過玻璃,遙望遠方時,產生在樹冠上閱讀的感覺。而閱覽區的開放空間上方,也將可見圓點開窗的屋頂。如此不但能減少內部光源達成省能的效果,也是一種完整詮釋概念的堅持與用心。

室內家具設計應著重人性化思考

戶外保留了大片的綠地公園。  另外,依照圖書館遷建計畫的規劃內容,目前室內裝修與家具的設計團隊需要另案評選,潘冀建築事務所表示:「無論評選結果如何,未來的室內裝修設計者應根據新館的機能、服務及運作方式來作進一步分析,並且與圖書館使用管理單位密切討論,除了擴大館員的全程參與外,對讀者使用需求的訪查與回饋亦是相當重要。好的室內家具設計,不僅能滿足館藏的需求,更能提升館員的管理效率,並且為讀者提供一個符合人體工學及人性化的舒適閱讀環境。」

在建築空間閱讀環境美學

  新館建築設計案在圖書館與顧問委員的支持下,嘗試著以「建築及周邊環境美學視為公共藝術提案」送審,在提案中建築師除了著重建築物主體設計理念的闡述,更強調建築物內外空間與景觀環境的呼應,期望讓來圖書館的民眾可以遊走於藝術景觀之中,閱讀環境美學並體驗建築空間。

  而國中圖數位圖書館是否能成為台灣第一座建築即為公共藝術的公共空間,目前還在進行審議中,就建築設計的觀點而言,數位新館無論環境景觀、美學設計都十分符合台中的人文素養及文化精神,審議結果如何,值得我們一同拭目以待。

  這一年多來,建築團隊經歷了國中圖從文建會改列教育部的轉折,還有原物料價格飆升導致預算不足等考驗,但始終秉持著原本的精神,期待能為台灣創造一個能夠影響歷史、影響世界、影響城市,讓大家引以為傲的都市核心新地標。

  (資料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內文建築圖片摘自送文建會審議之提案,僅供參考。)

讓建築物具備一種邀請的態度。期待創造一座跳脫傳統的圖書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