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盧博士信箱 Reference Service

盧博士信箱歡迎有疑難雜症者電郵至ref@ntl.gov.tw
或參考諮詢專線(04)2223-3879
國立台中圖書館自當不負所託,上山下海為您找尋解答。

問: 台灣何時實施「金本位制」?
答:

1897年10月日本實施金本位制,台灣因貨幣制度混雜而採行壹圓銀貨和銀兌換券等過渡性質的貨幣。但金銀價格變動所導致之損失皆由臺灣銀行負擔,為健全臺灣財政經濟和求自保,臺灣銀行認為有實施金本位制度之必要。1903年律令第8號公布,臺灣銀行得發行銀行券即金券,同時以律令第9號限制壹圓銀幣只限於公納。1908年以律令第15號禁止銀幣之輸入,以律令第16號禁止壹圓銀幣公納,同時以府令第65號規定銀幣之交換期限於1909年4月30日之前,律令第19號規定銀券之通用期限至1908年12月31為止。1909年3月以法律第1號,規定交換期限前未交換完畢的銀之數量,全部自銀行發行券之發行額扣除。至此,台灣才名副其實的實行金本位制,進而誘導了日本大量的資金來台。

【資料來源】: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wordpedia.ntl.gov.tw/doth/)

問: 何謂「落地掃」?
答:

圖片-歌仔戲。清末民初,閩南錦歌隨移民傳入台灣,發展成說唱「山伯英台」、「陳三五娘」等民間「唸歌仔」,宜蘭員山鄉婚喪喜慶、迎神賽會時,有錦歌同伴結合車鼓戲表演角色、身段及妝扮,以絃樂器及鑼鼓伴奏,鋪演故事,唱於農閑自娛,參與廟會活動,成為迎神賽會行街陣頭之一,稱為「歌仔陣」,陣頭停憩時,表演家在空地或廟埕以竹竿「踏四們」,演出時小生著唐裝、戴帽,僕人戴斗笠,小姐著拖地長裙,身段只是走方位,故稱其演出形式為「落地掃」或「土腳」,歌仔陣由平地轉到舞台上表演,戲齣也由段仔戲擴充為全本戲後,發展成「老歌仔戲」,或稱「本地歌仔」,是歌仔戲具戲劇雛型之表演形式。

【資料來源】:臺灣音樂辭典 / 薛宗明著。臺北市:臺灣商務,2003。頁336。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