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死共舞的回音-《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導讀

文:張蓮修(臺北縣立江翠國中實習教師)

著 者:米契爾.艾爾邦(Mitch.Albom)
譯 者:白裕承
出版者:臺北大塊文化出版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每個人都有上學的經驗,但是你可能沒上過這麼特別的一課:學生只有一個

  麻州布蘭迪斯大學畢業生米契爾(Mitch),不願遵循父親要他當律師的期望,成為音樂家的夢想卻又在不遇伯樂的失意與親人過世的打擊中消沉。重回校園進修碩士學位後,隨波逐流投入工作的狂熱中,成為和親友疏離、用成就來滿足自已的體育專欄作家。米契爾不再是誓言加入和平工作團、和教授熱情的討論人生的米奇(他大學時代的小名);也不再是老師眼中充滿希望、執著於理想的米奇。直到他的生活秩序因報社罷工而打亂、直到他從電視轉播中得知大學時代親密而敬愛的老師墨瑞(Morrie)來日無多,他才驚覺時間的意義對自己只剩追逐、日子填滿卻迷失了自己。他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期待和墨瑞老師每星期二的相聚。對他而言,重拾當學生的心情,不只是陪伴一位垂死的老人,他需要良師的指點迷津。

這門課沒有畢業典禮,只有一場葬禮,因為這是-授課老師墨瑞(Morrie)一生的最後一門課

  你聽過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嗎?這種病在臺灣稱作「漸凍人」。沒有電影「急凍奇俠」的瀟灑與武功,相反地,所謂「漸凍人」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萎縮症或肌肉萎縮症,兩者都會造成漸進性殘障,四肢有如被凍住一般。在發病初期,或手腳無力、或說話不清;進入中末期,關節僵硬而疼痛、呼吸不順、吞嚥困難,一般人視為尋常的吃、喝、拉、撒、睡對患者而言都是艱鉅工程,甚至因眼球轉移不靈活而無法閱讀。連區區生理舒適都成奢求,患者的大腦卻不受影響,智慧神智依然,藥物只可延緩病情而無治癒效果,墨瑞就是在一九九四年七十歲高齡被這樣宣判了死刑。

  我們一生中會遇上無數位老師,每位老師對我們而言都有一種形象、一份意義。但現在你可以看到,有這麼一位老師,不只家人懷念,他的家人、親友、陌生人都受到了影響,人們在墨瑞在世時為他舉辦了一場「生之葬禮」,稱他為-溫柔的水杉-墨瑞老師

  布蘭迪斯社會系教授墨瑞成長在父親疏離、母親早逝、弟弟罹患小兒麻痺的貧困家庭裡,童年不愉快的打工經驗、繼母在精神上給予的關愛慰藉、曾經在精神病院工作的經歷,讓他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選擇投入教育工作並誨人不倦。墨瑞的可愛之處在於:他有自己的生活文化;他可以不懼他人眼光在年輕人群中盡情獨舞;他不看重學生分數,只希望學生像選手、代替他這位教練迎向生命中美好的挑戰;以人生智慧和學生自在談心;以開放態度陪伴學生示威遊行、但也串聯和平;以機會教育指引學生選擇「第二名沒什麼不好」的人生。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老師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

  「千古艱難惟一死」,但得知自己時日無多的墨瑞,不是萎靡不振地逃避命運,而是決定面對死亡。他接納自己,也讓別人接納他日漸衰弱不便的身體;主持討論死亡的小組,接受好友探訪與電視台訪問;舉行自己的「生之葬禮」與親友同哭笑;和親友保持親密、卻不打斷旁人的生活軌道;記錄所思所想、與人分享自已面對死亡的哲學;誠實感受瀕臨死亡的情緒,用樂觀獨特的觀點重審生命。

這門課涵蓋很多課目,課程名稱可以叫「生命的意義」

第一堂課:關於「這個世界」
  墨瑞從病中學到「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及接受愛。」「生命是一連串的拉鋸戰、對立的衝突,只有愛會得勝。」

  如果我們心中根本沒有「人」的存在,那就只是一座心的廢墟。讓「愛」成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而不只是建立在和任何人的關係上。

第二堂課:「自憐自愛的善用」
  面對日漸萎縮的身體,墨瑞也會為自己失去的一切悲傷,「然後我就停止悲傷。」「哭過後我會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

  即使擁有健康的身體,你是否仍為面對生活環境而生的焦慮感所淹沒?靜心舒緩,繁花菩提就在不遠處。

第三堂課:你知道「你的遺憾是什麼」嗎?
  墨瑞說「我們忙著千頭萬緒的瑣事」,「不習慣退後一步冷眼旁觀自己的生活」,然後問自己一句:「人生就是這樣嗎?」「我要的就是這樣嗎?」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主角於故事結束時頓悟「一切都在時間之中」,人生不能重新來過,瞬間選擇會決定一生命運。在時間的縫隙中不斷前進的我們,怎能不慎重地走穩每一步?

第四堂課:「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墨瑞深知「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

  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逝去,「活著」正是死亡的瀕臨,把自己放在即將去逝者的狀態,或許才能「當下的活」。

第八堂課:「金錢無法替代溫柔」
  墨瑞感嘆「物質永遠無法取代愛」,「我們國家進行著一種洗腦」,「對於我們『想要』還是『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

  臺灣彷彿充斥賭博、八卦與物欲的貪婪之島,人們以病態的追求來幻想;但錢所提供的安全感是有限而短暫的,個人的學識經歷、珍貴的親情友誼、豐富的人生回憶,才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第十一堂課:「不要為文化所欺騙」
  墨瑞認為「人只有在自己受威脅時才變得醜惡」,「這都是這個文化害的」,「我們要建立自己的次文化」,不能讓任何人或社會決定我們怎麼想、我們看重什麼。

  我們不必再像個「文明發條人」,在趨同與自我間進退維谷。

  這是我旁聽這門課時,其中幾堂的筆記與心得,如果你也願學習和生死和平相待-歡迎每個人都來旁聽這門課,傾聽墨瑞與生死共舞的回音

  閱讀不能叫你生而無怨、不能給予一切生命問題的答案,但如果你希望活得無悔無憾,墨瑞教授的珠璣話語,會在你尋覓出路時,在心底響起。

回家作業—課繼續在上

  對本書著者而言,恩師雖逝、精神長存,他覺得「課仍繼續在上」,永遠有一位生命導師在聆聽也幫助他傾聽自己的心語。甫經九二一集體傷痛的我們,旁聽了墨瑞這十四堂課,也彷彿聽見生命的心跳,催促我們要為死亡而準備。我們可以從今天起這樣做:

  1. 思索你認為生命中重要的東西-這可以決定你的墓誌銘。
  2. 每天只可以限制自己花幾分鐘自悲自嘆,然後就迎向這一天。
  3. 每天都問自已「我是否一切盡力、問心無愧?」
  4.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告訴你的價值觀,要問「我是否做著自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5. 與人互動要記得問「我是否為對方留下空間?」多看彼此的共同點,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
  6. 每天都讓家人知道你「正在」關心注意著他(她)。
  7. 對你所愛的人負起完全的責任,學習如何給予最深的愛和關懷。
  8. 不要急急忙忙,寧可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人」身上。
  9. 不要害怕掉眼淚,體驗而非壓抑情緒。
  10. 慶幸自己又多了一歲,「老去」正代表著逐漸脫離「無知」。

自己做自己的老師—延伸閱讀

  1. 《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大塊文化
  2. 《潛水鐘與蝴蝶》大塊文化
  3. 《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張老師文化
  4. 《西藏生死書》張老師文化
  5. 《恩寵與勇氣》張老師文化
  6. 《好好過日子》張老師文化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