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數位充電站─青年文學創作獎頒獎 得獎作品數位化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鄭懿瀛

國中圖館長蘇忠(中) 頒獎給新詩類得主。  國內直接以電子書形式產出文學獎作品的「2008青年文學創作數位化作品購藏公開徵集」活動,11月15日於國立台中圖書館舉行頒獎典禮。會中除邀請教育部長官、評審委員、文化學界來賓及入選作品創作者出席外,並由929樂團吳志寧演唱文學創作歌曲,鄉土詩人吳晟還以一段詩誦「全心全意愛你」搭配創作樂曲演出,展現文學的多樣風貌。

  本次活動投稿相當踴躍,共計有987件作品參加徵選,決選出入選作品97件,分別為新詩類64首、散文類15篇、短篇小說類13篇及報導文學類5篇。徵文活動得獎作品已編製出版為電子書形式,於台中圖書館電子書服務平台(http://ebook.ntl.gov.tw)提供給全國民眾線上閱覽。

國中圖館長蘇忠(右二) 和與會貴賓。  國中圖館長蘇忠在典禮上致詞時指出:「期盼藉由本電子書的出刊,讓青年寫手的優良作品,透過網路以不同的閱讀形式呈現給世界各地可能的讀者,引發更多元的閱讀樂趣。未來,國中圖還將進一步連結各縣市圖書館的數位化作品,建構成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

新詩組:名家新秀競艷

◎評審:吳晟、渡也、向陽

  詩人吳晟代表各組評審致詞時指出,鼓勵文學工作者創作數位化作品,可說是符合時代的演進趨勢,是首創,也是一個重要的開端。總的來說,他認為這次參賽的作品有幾項特色:

  一、參賽作品數量之多,是他擔任各種文學獎比賽評審以來從未有過的經驗,使得評審過程很辛勞,但是因為優秀作品也很多,所以相對的也極為感動。

  二、得獎者中不乏已有豐富創作經驗及特色、成就的名家,也有許多文壇新秀脫穎而出,顯示文學創作在當前的台灣社會已很普及。

  吳晟並且說:「這次數位化作品徵文比賽激發了各界的創作力,可說是主辦單位國立台中圖書館的一件大功德。」不過他也不諱言,由於普及性的考量,雖然每位參賽者可以投稿多篇作品,即使全部都很優秀,但顧及不要讓得獎作品集中在少數幾位創作者,因此只能忍痛割愛。

  詩人渡也代表新詩組講評時指出,雖然這次參賽作品多達一整箱,但是因為有足夠的時間評閱,有些作品還可以看2、3遍。整個討論過程則是有所讓,也有所爭,幸好三位評審的美學觀及詩觀接近,又有前輩吳晟擔任召集人,所以我也就有所讓。

  本屆新詩類得獎者出現許多新面孔,顯示「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可喜現象,不過,也有一些名家入選,表示「前浪還活在沙灘上」,令人欣慰。他並借用兩位得獎者的名字祝福台灣的新詩創作能夠「長春」、「萬年生」。

散文祖:題材廣泛多元

◎評審:陳憲仁、周芬伶、楊錦郁

  【明道文藝】雜誌社社長陳憲仁代表散文組評審致詞時,首先肯定數位化作品創作在文化發展上的重大意義,他說:「人類從手寫、鉛字、打字到數位,載體從竹簡、帛書、紙本到網路,不斷隨著時代而變遷,現代人則都已在電腦上創作,主辦單位認識到典藏數位化作品的重要性,其具有前瞻性的用心值得肯定,而電子化、數位化的典藏也一定會比紙本的傳播及閱讀更多、更廣。」

  談到散文組的入選作品,陳憲仁表示:「本組很幸運,評審過程很平順,女性作家獲獎比例很高,作品題材廣泛而多元,寫家族、寫生命、寫動物、寫戀情,顯示對生活環境的細膩觀察,整體而言,我們對這次參賽作品感到非常滿意。」

頒獎典禮上演唱文學創作歌曲,展現文學多樣貌。(右為詩人吳晟)報導文學獎頒獎。散文類得獎人致詞。

短篇小說組:貧窮小說抬頭

◎評審:宋澤萊、季季、鍾文音

  短篇小說組的評審代表是知名小說家宋澤萊,他先是就評審結果總結建議說:「評審還是十分保守的,注重的依舊是文字流暢與優美,情節的鋪陳要越來越巨大、可觀、震撼,結局則是要出乎讀者的意料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關注人與環境因素的緊密互動。」

  宋澤萊分析此次散文組的參賽作品,認為呈現出幾項特點:一、得獎的作品中沒有出現「女性出頭天」的現象,得獎者只有一位是女性,顯示現在的青年創作者性別特性已不容易區隔。二、此次參賽作品的水準比去年提升,並且更加關懷自己,也反映當前台灣社會日益嚴重的「貧窮」現象,不像去年的作品中出現不少的情慾小說、外勞小說,「或許,肚子餓了,也就顧不得情慾,而更關心自己的勞動了吧。」

  宋澤萊預測,這種新寫實主義「貧窮小說」的日漸抬頭,將成為未來十年台灣文壇的主流,「就像是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時,史坦貝克等人所開創的文學時代。」

報導文學組:如是眾聲喧嘩

◎評審:劉克襄、楊樹清、魏貽君

  作家劉克襄接續貧窮的議題指出:「今年許多文學作品競賽的參選件數都爆增,或許真的是貧窮時代來臨了,希望未來國中圖能繼續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舉辦數位化作品徵文比賽,搶救貧窮。」

  楊樹清則是直接切入報導文學的主題說:「報導文學是很特別的文類,不一定限制什麼文類,用敘事詩的方式也未嘗不可,但必須是真實的東西,不能完全虛構,而且要有文學意識,在調查與文學之間取得一種平衡,但不一定要上山下海去做調查,即使是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事物,也都可以處理成報導文學的作品。」

  楊樹清指出,這次5篇入選作品呈現的是5種不同的面貌,有個人生命史的省視,有軍旅生活的紀錄,還有指南宮纜車的深入調查,眾聲喧嘩,用文字記錄了新世代的容顏。

得獎者感言

各類入選名單。  以<天地物語>和<大雨迷途>兩篇詩作入選的林佾靜指出:「很高興有一個數位典藏的平台能夠收容我們一些靈光乍現的想法,把剎那凝固成永恆。」她說:「詩人藉由詩這種表達形式,認識美,與環境、與天地互動,也是一種與不可知世界的串聯,可以在任何時、地,行走在默默的人群中,完整性依然可以被呈現。」

  散文組得獎代表是以作品<死亡蔓延家族史>入選的蘇嘉盛,他除了對於能夠入選並獲得1萬元獎金感到很高興外,並引用因「滕王閣序」而著名的唐朝王勃的話祝與會者「一路順風。」

  至於以細膩筆觸創作短篇小說<候車亭一日的諸多微小>的蕭鈞毅,則是引述解構主義大師德西達的名言「沒有一件事物是在文本之外」來說明他的創作構思:「我想思考生活週遭一切微小事物,是否有成為文學作品的可能性?於是便從候車亭作為觀察的基點,發展出了這篇作品。」

  報導文學組的代表萬年生,是以<指南宮的纜車夢>一文入選,他謙虛地表示:「報導文學確實是很特別的文類,對於它的核心內涵,我還會繼續去揣摩和掌握。」不過,他說:「能夠得到評審的青睞,真的很讓人振奮。」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