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珍藏二十世紀》《原來如此的故事》《從公事包到尿布》等介紹

文:廖明理(國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珍藏二十世紀
著 者:彼德.詹寧斯(Peter Jennings)、陶德.布魯斯特(Brewster Todd)
譯 者:李月華等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不管二十世紀是光明的世紀,還是黑暗的世紀;是繁華的世紀,還是災難的世紀,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一個變化多端,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世紀。

  在二十世紀進入尾聲之際,美國ABC電視台的新聞工作人員,在多位傑出歷史學者的指導下,研究重要檔案,查訪重大事件的目擊者,歷經七年而製成《珍藏二十世紀》紀錄長片,並編纂成這本含五百多幀珍貴圖片的堂皇鉅著。

  《珍藏二十世紀》既是由美國人纂修,自然離不開美國觀點,為了貼近美國人的歷史經驗,本書將二十世紀劃分為十二個單元,從改變的種子開端,歷經一次大戰、短暫榮景、經濟大恐慌、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二次大戰、戰後東西對峙、大眾市場、走上街頭、徬徨的年代、清新的早晨和科技新紀元。

  本書的著者以為時間的起迄並不代表歷史,因此以審視時代的主題方式來撰寫,它的編排方式不是如世界大事紀般的鉅細靡遺,而是在每個單元內選定若干主題,每個主題下先有敘事,再將一系列的敘事串聯起來,以凝聚及還原一個偉大時代的面貌,但仍有不少重要的歷史事件,如赤柬在柬埔寨的滅種犯行等不及備載;敘事之外,穿插若干訪談,受訪者不僅是回憶、重述過去的事件,他們生動的描述讓讀者能重新體驗感受當時的情感衝擊;另外,書中所附的圖片並輔有扼要的說明,是清楚的時代烙印。本書的篇幅雖多,但圖文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客觀,兼具歷史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一般人和歷史教師的世界觀和教學素材。

  二十世紀留下了古拉格的悲涼、納粹大屠殺的恐怖、愛滋病的痛楚,人類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政治與科學造成了這個殺戮的世紀,卻也帶給人類生命和希望,展望未來,期待人們能記取歷史的教訓,懷抱無盡的希望,繼續努力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書 名:原來如此的故事
著 者:拉雅德.吉卜林
譯 者:游紫玲
出版者:玉山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

  《原來如此的故事》是英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雅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作品,本書最初是他為了答覆女兒及玩伴們提出的「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的問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以科學事實為根據,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的觀察力,加上從印度及非洲的傳說故事得到的靈感,創造出這一系列精采幽默的童話故事。

  《原來如此的故事》蒐錄了十二篇故事,大部分的故事都發生在古早以前,世界剛剛形成的時候,那時候的動物和現在的動物長得不一樣:駱駝原來是沒有駝峰的,因為懶惰不做事被精靈處罰而長出來;犀牛的皮原來是用三顆鈕扣扣住的,很貼身,但後來被拜火教徒塞入蛋糕屑,才變得又粗又皺;在南非所有的動物尚未逃到光影斑駁的原始森林,躲避花豹和伊索匹亞人的攻擊之前,花豹身上沒有任何斑點;大象的小孩在去找鱷魚之前,只有一個跟靴子一樣大的鼻子....,其他如:為什麼袋鼠的後腿那麼發達?為什麼海水會漲潮退潮?為什麼貓不如狗忠心?一連串的為什麼?為什麼?著者一貫以其機智、豐富的圖像和意境,一一道來,特別是其中兩篇英文字母的故事,饒富趣味,透過故事主人和女兒的一搭一唱,在繪畫的遊戲中,兩人完成了「聲音圖畫」-造出了所有的英文字母,這些優美、古老、易懂的字母後來逐漸演變,讓所有可愛的孩子長到一定年紀時可以學會。

  《原來如此的故事》是父母親或老師、長輩們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經典童話,著者的用字遣詞非常富有韻律感,而每篇故事中穿插的圖畫及附帶的說明,更能加深讀者對故事的印象及對當時世界的了解。


書 名:從公事包到尿布
著 者:凱特.凱莉.多思(Katie Kelly Dorn)
譯 者:夢如
出版者:海鴿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公事包?尿布?究竟應該抓哪一樣?丟下公事包,走回家庭,當起家庭主婦,會不會因而失去自我?相信是許多徘徊在職場與家庭的婦女難以驟下決定的癥結所在。著者以一個過來人的親身經歷,敘述她由幹練的證券公司經理到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心理的調適及工作性質的巨大轉變,種種艱困的處境,處處衝擊著她,讓她幾度懷疑是否下錯了決定,及至最後慢慢地漸入佳境,能自在地看待自己,並能坦然地看待她的「家庭事業」-當一個好媽媽,好好的經營婚姻,同時不失去自我。

  著者剛投入職場時年輕樂觀、滿腔熱血,前途的藍圖多麼美好,從未想過十年後竟會急流勇退,從職場中抽身而出,乖乖地待在家裡帶孩子,直到婚後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才開始思索該如何兼顧為人母、為人妻及職業婦女的問題,到了第三個孩子出生後,努力地想在事業與家庭中找到平衡點,慢慢地她覺得累了,厭倦了到外地出差,厭倦了晚餐會報,面對小孩子時又覺得未能好好照顧他們而愧疚,才打定主意放下公事包,搖身一變變成了家庭主婦。

  充滿雄心壯志的職業婦女該如何調適自己去適應變成家庭主婦的巨大轉變呢?首先她努力地去習慣她的新頭銜,坦然地接受角色的轉變,終日為小孩疲於奔命,但事情往往無法掌握,讓她總是像洩了氣的皮球般覺得沮喪,當初是希望能教養出快樂自信的小孩,但這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果,也沒有明確的標準可以用來評量,所以在這階段她所能做的就是-衝啊衝啊!一切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有了基本體認後,接下來面對的挑戰是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保有原來的自信。著者為了對自己有信心,在每天早上起身前先檢視自己的內心,並做了「媽媽的祈禱」來迎接新的一天,但每每在罵完孩子後,告訴自己要冷靜、深呼吸、再深呼吸,不斷的自我反省,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自己,藉由與孩子的相處中領悟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只由外在的成就來判斷,人要對自己負責,不用太在意世俗的眼光。

  著者在家日久,內心逐漸空虛,日子的枯燥乏味,每天做重複的事情,惹得她想大叫「快受不了啦!」她強迫自己去培養興趣,去做一些感興趣的事,在她第一次參加地方性的聚會獲得很好的迴響,從中發現自己另一方面的寫作潛能後,使她的情緒有了宣洩的管道,不僅促進了自我成長,完成了一項獨立於孩子之外屬於自己人生的挑戰,更使她在家庭之外有了另一個精神上可以寄託的地方。

  透過本書著者生動的描述,讀者可以體會著者三年來家庭主婦的苦與樂,她強調「不斷學習」的態度,她認為即使是家庭主婦也該有自己的具體目標,好好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需要做的事並不多,重要的是「質」和「心」而已。此外在角色轉換後婚姻狀態的平衡也不可疏忽,一開始她覺得自己被「降級」了,尤其討厭被家綁住的感覺,相對的也嫉妒先生的自由自在,最後經與先生溝通;家務由二人分擔,並與鄰居們實行「聯合保母制度」等活動,使她有餘暇從事喜愛的寫作工作,對於她的生活及心理方面有相當大的平衡作用。

  時間是過得很快的,要好好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孩子會長大,會離開家,到時候會留下什麼樣的回憶,就看我們如何去經營-著者在書後語重心長地提出來,讀者也可藉由本書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方向。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