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學館─李榮春文學館 訴說鄉土情家鄉事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香港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有句經典台詞:「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畫龍點睛地表現出周星馳一貫的搞笑魅力,但相對地用在作家李榮春一生為文學痴狂的身上,卻令人感到唏噓與佩服。

頭城的歷史建築搖身一變成為李榮春文學館。李榮春文學館內充滿古樸悠閒的氛圍。李榮春生前以維修腳踏車維生,過著如文學殉道者般的儉樸生活。

300萬字創作 重見天日

  李榮春是宜蘭縣頭城鎮人,一生以文學為志業,是戰後台籍第一代用白話文寫作的本土作家,寫作歲月橫跨半個世紀之久,但卻只有極少數的作品得到發表,絕大部分的歲月,都是默默潛隱在頭城這個小鎮裡創作,從不間斷直到高齡81歲去世,他所累積將近300萬字的手稿,去世後才被家人在天花板上的夾層裡發現,後來經由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彭瑞金與李榮春姪子李鏡明蒐集整理後集結成書,才讓後人有幸見到他用生命寫作的心血結晶,也為頭城,為宜蘭,甚至為台灣戰後的文學黑暗期,點燃一束曙光,讓李榮春在台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狂人來了!」

館內展示李榮春的手稿及文學全集。  終身未娶的李榮春,平時除了修理腳踏車和寫作外,就是運動,他總是一條短褲,打著赤膊,在沙灘上慢跑,除了睡覺幾乎每刻鐘都在思索著小說情節,這樣孤獨自我的生活方式,使得不時有人會對著他喊著:「狂人來了,狂人來了。」讓李榮春也被喻為「台灣文學殉道者,蘭陽文壇獨孤俠」

  李榮春的第一部作品《祖國與同胞》內容是描寫對日抗戰期間,作者在中國大陸親自見聞,表達台灣人受日本長期殖民統治後,蘊藏心底的抗日意識及民族情懷,為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人民作歷史見證。接著創作有《懷母》、《海角歸人》等,而《烏石帆影》則收錄了他9篇短篇作品:〈看搶孤〉、〈教子〉、〈祖厝〉、〈狂人來了〉、〈頭城仙公廟廟公呂炎嶽〉、〈劉成與我〉、〈中秋夜〉、〈和平街〉、〈日本到底幹了那一樁好事了?〉內容都主要書寫友情、鄉情、居家之樂,同時也描述了幾個奇怪的人物,如「頭城仙公廟廟公」、「狂人」,他們都彷彿是他自己的分身,李榮春的作品有濃厚的自傳色彩,創作皆從他的生命、家庭、頭城出發。

文學館成立

  2009年9月24日 上午,宜蘭縣首次將「歷史建築」與「文學」相互結合的頭城鎮「李榮春文學館」,在縣長呂國華、頭城鎮長陳秀暖共同主持揭幕啟用,全館由佛光大學教授陳進傳負責相關資料的蒐集研究,及李榮春侄兒李鏡明醫師協助,精心建置完成。李鏡明醫師說,他從小與四伯李榮春睡在一起,看著四伯清晨4、5點就在寫作,一寫一整天,寫完邊看邊笑,完全投入創作,四伯常用月曆紙當手稿,只可惜,以前沒什麼出版機會,直到四伯過世,才發現房子內留下約300萬字手稿,這麼龐大「財產」,後代一輩子享受不完。

李榮春的手稿。  宜蘭縣政府將位於頭城開蘭舊路的縣定歷史建築「頭城國小校長宿舍」日式建築,重新規劃設計成為文學館,館內展示李榮春生前手稿文物與出版作品,將其生活軌跡與創作歷程細膩完整呈現,館內共分為六個展覽主題,包括:認識李榮春、生命之歌、生命樂章、土地謳歌、家族史詩、李榮春大事紀。

  文學館門口還擺放一台充滿古早味的腳踏車,資深導覽員謝文正表示:「李榮春生前靠修理腳踏車維生,但也從不因為人所輕視的窘迫處境或知識分子的自尊而有所羞愧或逃避,顯示出他的坦然與寫實性格。」文學館後方空地,則展示在地名書法家劉和明所寫下的李榮春經典名句,透過不同的文體表現方式,讓人更深刻感受到文學的力量與美麗。

  設計師還以不動到原空間內裝及隔間為原則,將李榮春平時創作時所用的桌椅,用透明的壓克力重新打造,一來讓空間不受壓迫,二來可讓參觀者透過桌面一睹李榮春的珍貴手稿,同時讓古蹟建築內多了一股新潮的韻味。而文學館的入口意象,除了保留原本門前的古井,還將休憩平台融入海洋及龜山島的設計,加上李榮春曾描寫過多處的頭城地標,製作成文學地圖,讓參觀民眾更容易理解他對於頭城的濃厚情感與頭城豐富的歷史文化。

  頭城鎮公所表示,文學館的啟用,更能彰顯老街再造,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進而發揚,為頭城在文化的軌跡中,著落一個紀念的驛站。民眾只要預約導覽,就有專業志工解說,並安排帶領文學地圖巡禮,讓參觀民眾藉由李榮春的作品認識頭城老街,進行一趟豐富的知性巡禮。謝文正指出,透過李榮春樸實、誠懇的文字可重新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而文中不時出現許多的本土語言,不但有趣,也忠實反映出當年的台灣生活,彌足珍貴。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