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南市七股區圖書館 館內館外都精采

文:蘇士雅、游昇富 照片提供:游昇富

七股區隨處可見的魚塭溼地聚集成群的小白鷺與各種水鳥。

  在臺南市政府及歷任主事者的努力下,七股區圖書館的閱讀空間更舒適了、館藏量更多,重要的是更多人走進來了!

 

  臺南市七股區是臺灣本島最西側的濱海陸地,地形多為潮汐灘地、沙洲、潟湖,區內魚塭、鹽田遍布,呈現沿海地區多樣的自然景觀,遼闊的紅樹林蘊含旺盛的溼地生態,是小白鷺、夜鷺等候鳥群聚棲息之處,招潮蟹、彈塗魚也隨處可見。區內位於曾文溪口的溼地則是國際級賓客黑面琵鷺最重要的渡冬棲息地,黑面琵鷺保護區於98年底併入臺江國家公園管理,來到這裡不論是騎單車或乘坐膠筏都可輕鬆享受豐富的自然美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能陶冶心性、變化氣質;旅遊則可增廣見聞、擴大視野;因此,臺南市政府與區公所促進觀光旅遊蓬勃發展之際,七股區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與增進民眾閱讀的努力也不在話下。

 

空間改造 閱讀環境更輕鬆舒適

新改造的圖書館說不上華麗,但功能性強。

  七股區圖書館成立於76年6月,位在區公所旁獨棟三樓建築的一樓,館內設施隨著時間逐漸老舊,空間不敷使用、功能難以發揮,使用率逐年下降。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升格前,區公所向教育部爭取到經費進行空間改造工程,並釋出二樓供圖書館使用,歷經半年的裝潢整修,全新的圖書館在100年4月落成重新揭牌開館。


  新館可用的空間變大了,一樓以兒童為主,二樓則是成人的書庫與閱讀區、會議室。一樓挑高建築沒有任何梁柱阻隔視野,善用書櫃、桌椅的擺設來劃分各區,寬敞明亮讓人耳目一新。一樓設置了報紙雜誌閱讀區、資料檢索區、哺乳室,新穎的雙層滑軌式書櫃,收藏了豐富的有聲書CD、動畫DVD繪本書等影音光碟。走道兩側的自修區配置的32個座位相當充足,活動式的桌椅可彈性調整做為「好書交換」等活動的展示空間。入口左側是臺南市政府出版品與新書展示架、布告欄、鞋櫃、置物櫃,往前就是寬敞的兒童閱讀區,活潑的弧狀原木地板搭配鮮亮的組合式沙發椅,可隨意重組變換擺設,小朋友在這裡能輕鬆自在地在開架式童書區走動,坐臥閱讀不受拘束。

 

  二樓開架式書庫,書櫃之間擺放座椅方便民眾拿取高處的書籍,也可坐著輕鬆閱讀。隔壁設置了獨立的小型會議室,兼具視聽室、講座、會議等功能;三樓的大會議室則可舉辦中大型活動。改建後全新的圖書館,空間變得更加寬敞舒適、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也讓人更容易親近了。


兩年內借閱量成長一倍

聘請畫家王丁乙教導小朋友DIY 製作黑面琵鷺。

  七股區的書店不多,為了讓小朋友在暑期也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區公所特別提撥經費添購200冊暢銷漫畫書,讓小朋友來圖書館看個過癮。一時之間圖書館變得熱鬧、有活力,家長也很放心地讓小朋友到圖書館享受舒適的環境,度過一個書香濃厚的愉快暑假。

 

  改建後的圖書館將可用的經費多數用於添購新書,館藏量從100年33,990冊,到101年的37,245冊,大幅增加了3,255冊,為此也增購8座大書櫃。然圖書館仍由區公所管轄,館長同時兼任區公所民政課專員職務,這與其他以前的臺南縣各鄉鎮圖書館一樣,都需面對經費與人力拮据的窘況,經營起來難免吃力。

 

  目前七股區圖書館只有一部公用電腦可供民眾上網、查閱資訊,電腦設備有待擴充。2名館員輪值服務與管理,面對新的電腦管理系統更換初期常手忙腳亂,為此區公所調撥替代役男支援,加上學生志工幫忙分擔環境整潔,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已能正常運作。「圖書館的借閱量99年還不到1萬冊,100年增為1萬3,700多冊,101年增加到2萬2千冊,等於成長了一倍。」接任不到一年的王怡庭館長表示愈來愈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圖書館看書,氣氛比以前熱絡許多,尤其近來舉辦的幾項活動,更助於提升圖書館的使用率。

 

  101年臺南市「0-3歲閱讀起步走」活動特別串聯臺南鹽分地帶6區(七股、佳里、西港、學甲、將軍、北門)圖書館舉辦系列講座,另外,為了彌補中小學教育在鄉土文化領域的不足,七股區公所善用在地豐富的地理與人文資源,特別舉辦自然生態書展與自然生態閱讀系列講座,除了認識大地之美,也教導「黑琵D I Y實作」,兼俱教育與親子同樂的活潑教學方式廣受歡迎,莊名豪區長也和大家一起D I Y,家長小朋友都覺得很有趣。


出版七股鄉志 獲國家出版獎肯定

圖書館配合自然生態閱讀講座舉辦相關書籍展。

  一個人口不到3萬的偏遠鄉鎮,區內沒有高中與大學,區圖書館能有近4萬冊的藏書,每月平均借閱讀者保持在3千人以上,這和其他都市區域相比已經很讚!有限的經費與人力下,要提供豐富的圖書資訊與推展社會教育,都是靠著各級單位持續不斷地努力才看得到成果。令人感動的是,每次主事者登高一呼,總是有一群文化教育工作者也會站出來熱情相挺,這群在地默默奉獻的學者專家是最寶貴的文化資源與精神所在。


  臺南縣市合併升格前一年,時任七股鄉長的蔡舜忠希望在任內為七股後代子孫留下永恆記憶與珍貴史料,以有限的經費委託臺南縣文史工作室協會編撰《七股鄉志》,不到一年的期限完成近50萬字圖文並茂的鄉志百科,趕在99年11月順利出版,這內容遠勝許多大都市的旅遊、美食指南。


  榮獲第三屆國家出版獎佳作的《七股鄉志》有別於一般地方誌,它詳述七股的歷史、地理、聚落、政事、產業、教育、藝術、文學、宗教、人物、觀光與休閒,每一篇都是由學術界享有盛名的專家執筆,親近鄉民、深耕土地,學術與田野兼容並蓄,這群實力堅強的編撰團隊是以「使命」為職志,教育後代認識自己的鄉土,精神令人感佩。


  過去賴以生存的鹽田變成近代的觀光生機;逐漸沒落的糖廠變成蓬勃發展的近海養殖;農地漸廢變成國際性稀有鳥類――黑面琵鷺的保育地…,鄉志中訴說著七股區處於變遷的時代,仍有一股活潑的生命力,不斷地生長與茁壯,不被邊緣化。全彩印刷,照片、圖表皆極為豐富,就算非七股在地居民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來到七股圖書館,一定要上二樓一睹這本鎮館之寶的風采。

 

從自然的角度閱讀七股

七股潟湖夕照全國有名。

  七股區擁有1千6百公頃全臺最大的沙洲潟湖,潟湖外一連串的沙洲地型,如同天然的防波堤般阻擋了外部海浪的沖刷侵蝕,使得潟湖內的水域成為藻類、浮游生物、魚蝦貝類等物種良好的生長場域。境內漁業養殖面積廣達4千餘公頃,數百年來,在地的漁民們利用潟湖的環境優勢,發展出極具特色的地方養殖漁業,如直接利用潟湖水域養殖牡蠣與文蛤;引灌海水至魚塭養殖虱目魚、烏魚、石斑、鰻魚及白蝦等;設置排列成V字型的定置魚網捕撈漁獲等。


  遠眺七股潟湖,常可見湖面上一支支排列整齊的立竿,這就是當地漁民養蚵所架設的蚵架,及用於固定魚網捕撈的網笱等所形成的特殊景致,也是臺灣西南沿海漁民人文產業的極佳寫照。

 

  七股區民風純樸人情味濃,不論遇到的是魚塭裡忙碌的漁民、騎機車擦身而過的阿伯、校門口等候過馬路的小朋友,或坐在簷下挑牡蠣的婦人,都會輕鬆的和遊客打招呼閒聊,他們都和區公所、圖書館的服務人員一樣熱情。

 

七股鄉志成為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來到臺南七股,除了造訪熱門的景點如七股鹽山、鹽博館、樂活村;搭船遊潟湖、觀海樓賞夕陽,別忘了進來圖書館坐坐喝杯茶,用眼睛聆聽七股區圖書館為您訴說動人的在地故事。(蘇士雅)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