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黃海岱搖動十指古今事 紀錄片見證百年榮耀史

文:李欣如

  被尊稱「台灣布袋戲通天教主」的黃海岱,在送神日當天以107歲高齡駕鶴西歸!辭世的布袋戲國寶藝師黃海岱,不但親自見證從清朝、日治到中華民國的台灣歷史,而由他率領的黃家四代也簡直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史。為對他一生奉獻藝術做生動的註解,行政院文建會與行政院新聞局共同籌辦國家級追思紀念活動將於4月14日至4月29日於台北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行。

  國寶藝師黃海岱的追思紀念活動由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擔任召集人,文建會與新聞局負責籌辦與執行,並邀請與黃海岱先生熟稔的相關藝文界人事共同規劃。目前追思展名稱暫定為「百年榮耀-黃海岱追思紀念展」,內容包括追思儀式與表演、展覽、雕塑、出版及影像製作四大部分。其中,透過影像最能呈現出他「一生呼出喜怒哀樂,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吹打拉唱演,樣樣俱全的布袋戲表演技藝。

曹文傑導演於拍攝「仙拚仙─台灣掌中戲乾坤」與黃海岱合照。(張照堂攝)唱作俱佳的戲劇人生

  擔任追思紀念展策劃者之一的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張照堂,特別請過去對台灣布袋戲熟悉、足以掌握題材,並能夠將動人片段恰如其分呈現出來的紀錄片導演曹文傑負責掌鏡、剪輯。

  由於十多年前,張照堂與曹文傑就是為公視節目「仙拚仙-台灣掌中戲乾坤」的拍攝而開始與黃海岱有了接觸,這讓王炎、李天祿、黃海岱、許王四大布袋戲天王分享習藝過程、談自己也談其他三位布袋戲大師的紀錄片,還榮獲1996年紐約影展傑出獎。對此,張照堂認為:「紀錄片中匯集時空資料、打亂再重整的韻律得宜,讓觀者有貼身的感受很重要。」因此,曹文傑導演拍攝的「仙拚仙-台灣掌中戲乾坤」紀錄片,則成為此次黃海岱追思紀念展中早期紀錄較完整的影像。

  談起對國寶級藝師黃海岱的印象,曹文傑說:「他是位相當有影像魅力的人。」或許是長期表演的天性、生性豁達、熱情、好交朋友的性格使然,無論是從任一面向切入、呈現這位大師,都令人有從外而內層層剝開、希冀了解,然後深受他吸引的特質。於是,曹導演還分享當初在拍攝時令她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

  黃海岱雖然個頭不大,但從小就勤於練功健身,尤其特別注重「練拳」與「吞吐納氣」的基本功,以至於後來還將習武心得轉化為生龍活虎的劍俠戲,讓偶戲的操作更加自如。為呈現他將氣功融入布袋戲演出的相關,曹文傑就將場景轉移到戶外,讓當時已九十多歲的黃海岱在田野間打拳,進行拍攝。當打拳的場景拍攝完畢後,只見身手矯健的他一躍田埂而上,還在陸地上等拉著身高有170公分的曹導演。

  除了動作敏捷,黃海岱也相當勤學。從十五歲跟隨開創「錦春園」的父親黃馬學習布袋戲,還熟悉四書五經、勤讀歷史古書與章回小說,又曾學習北管奠定了深厚基礎。黃海岱從五音、北曲、公案戲、寫劇本,樣樣俱全,也因此當年的他對曹文傑說的一席話「做戲的人很多,做得好的人也很多,做戲做到囂張的只有我一人。」便也道盡了他對布袋戲表演的自信。

  儘管黃海岱將布袋戲基本功力傳承給子孫,讓他們進而拓展傳統布袋戲領域為結合金光戲與電視技術的「雲州大儒俠」與自創「霹靂電視台」甚至還拍起電影「聖石傳說」,他都是熱情的擁護者,只要體力許可都還會到攝影棚探班。當子孫透過科技將傳統布袋戲發揚光大之後,黃海岱操演傳統布袋戲多是受公部門之邀才演出,平時已經很少再「十指搖動」了。

黃海岱與黃俊雄於雲林虎尾家中合唱北管。(張照堂攝)  不過,當去年黃海岱的兒子黃俊雄獲「第十屆國家文藝獎」時,黃海岱居然還能與兒子一同唱起北管《斬龜》的戲碼。張照堂有感而發地說,「當時的他似乎記不得兒子,卻仍舊記得戲中的詞譜與曲,唱完之後還笑得很開心。」可以想見,這位民間藝術家與布袋戲兩世紀以來,那深刻、精采又動人的一面。

影像資料缺乏

  雖然黃海岱107年唱作俱佳的戲劇人生很精彩,但如何透過45分的紀錄片呈現?曹文傑認為最棘手之處在於「60年代以前黃海岱的影像資料很缺乏。」當時的民間藝師既不受重視,又多為生活而到處流徙,因此口述歷史雖然豐富,但如何以影像呈現最是惱人。為此,她就四處收舊照片、老物件、手抄本與以往許許多多相關的動態資料,希望呈現出最自然、最貼近當時情境的民間藝師。

  在「百年榮耀-黃海岱追思紀念展」中,將呈現8分鐘紀錄片的濃縮精華版,完整版將在今年五月播出。當曹文傑說著:「黃海岱老先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是如此豁達、如此勇敢,過去在一起拍攝的過程就像是在挖寶一樣,每每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悟。」然而,這位「老仙覺」與布袋戲間的故事也將透過鏡頭,匯集成一幕幕留給後代驚嘆的影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