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147期文教訊息


半導體晶片無所不在——智慧生活的想像更是無限可能(Nov,2019)

  國資圖推出當代文人風雅系列美展臺灣中部地區吸引著無數文人雅士聚集於此,孕育著源遠流長、推陳出新的文脈,涵養了寬厚博大、兼容並包的性情。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以文人風雅為策展主軸,邀請藝術家以書為載體推出系列美展,這些藝術家們由於個人生活經歷、氣質修養和師承關係等方面的差異,以藝術創作演繹了多元共存、鮮明的藝術風采,其自覺的創新意識、堅守的文脈性格、激情的寫意精神,基本上構成了在藝術觀念上的共識,使圖書館成為重要的文化滋養空間。


  「字得其樂~柳炎辰書藝作品展」將於2020 年1 月14 日至2 月9 日於國資圖二樓藝文走廊展出。藝術家柳炎辰,本名為坤發,以字行。為省美展免審資格,國美展金龍獎,以及南瀛獎、中山文藝獎得主。其展出作品試圖用文字與彩景概念,去展現畫面的匯集思考,希望透過線條演化來打動不同場域的觀眾。


國資圖推出當代文人風雅系列美展  展出作品所呈現的文字其實是非常古老和傳統,然而色彩卻是非常現代,令人瞬間湧進不一樣的旋律。筆意跑在視覺之前,另一個原點,銜接另一個次元,峰迴路轉,小小畫面有了大肆揮灑的空間,融合自由詮釋,找到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飽和色彩加上線條點綴,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變化中的平衡。


  另一檔「東學西讀—莊賜祿書畫展」,則於2020 年2 月11 日至2 月23日在國資圖二樓藝文走廊開展。重視傳統的莊賜祿老師多年深耕筆墨, 成果斐然,從工筆到寫意,取材自然生動的花鳥,真實反映人文修養與藝術功底。以金、銀泥為墨,勾勒景物,筆勢婉媚、清韻瀰漫,帶著沉夜靜謐色彩的深藍紙面,對應白底靚麗多彩的花果,二分法陰陽相襯的巧妙構圖,成了一大特色。除技法臻圓熟外,從物境、心境到意境,揮灑自如、寓意美好,不僅詠物更能寫情,對大自然情狀的描寫,含蓄而熱情,如他實在的為人,簡單而溫暖。


  展出作品以中式英文書法、現代繪畫與幾件工筆畫為主。藝術品的表現是由形式與內涵構成。莊賜祿是位藝術創作與教學者,這些年來藝術家不斷追求創新,將多年來對西方美學融入東方美學裡,產生新的形式美。本次展出水墨畫創作,是以太極陰陽虛實黑白為主題。以線條的虛實、空間的黑白,虛實黑白之美的繪畫表現,形式表現在傳統基礎上去加上現代的符號,經由精心之創作後,產生極為和諧的美感。

國資圖推出當代文人風雅系列美展  國資圖推出當代文人風雅系列美展

 


科博館展出「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Jan,2020)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熱河生物群是生活在距今大約1.25 億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的一個古老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界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經由珍貴化石標本的展出,從即日起至2020 年5 月26 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第一特展室,讓生物群與民眾跨越時空相遇。


  展覽共分為「走進熱河生物群」、「遇見熱河生物群」與「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等三大展區。亮點展品包括距今1.3 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以及被稱為「中國劍魚」的軟骨硬鱗魚類—原白鱘化石標本,還有遼寧古果與十字裡海果等2 件植物化石標本、原始小型的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等。其中,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裡海果與李氏果等被稱為中國4 朵花,是遼西地區出土的白堊紀早期最早被子植物化石紀錄;另外,也展出正羽與絨羽化石標本,讓民眾清楚看到羽軸與羽枝等細部構造。


  特展除了向民眾展示熱河生物群相關的珍貴化石標本,也期望啟發大家對於生物演化與恐龍和鳥等科學議題的興趣,並運用跨界表演藝術的形式,以皮影戲、相聲及拉洋片等方式來述說古生物與演化的科學故事,帶領民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一探生物演化奧秘。

 
「眾志成城——生物礁」特展於科博館登場(Jan,2020)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海洋是全人類存續的根本,而生物礁是海洋未來命運之所繫。「如果地層中的生物礁是史書,現生的生物礁就是活生生的立體電影。」生物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是許多海洋生物棲息育幼之所在,也是全球數以百萬計人口賴以為生的重要生態資源。


  科博館即日起至2020 年5 月底,在第三特展室推出「眾志成城—生物礁」特展,展出內容分為「認識生物礁」、「臺灣的生物礁分布」「生物礁的種類」、「生物礁的重要性」四大主題。從展場入口兩座大型生物礁標本開始介紹「生物礁」,說明造礁生物如何在艱辛漫長的過程中建造礁體,以及釐清一般對生物碎屑沉積形成的岩石和生物礁的差異。為了讓民眾了解各種生物礁的型態與構造,更展出了博物館壓箱寶等級的珍貴標本:億萬年前的疊層石礁、層孔蟲礁、深海造礁珊瑚、近千隻管蟲聚集黏砂造管所形成的管蟲礁等,還有眾人所熟悉的珊瑚礁與藻礁標本。


  特展的最大亮點,是軟珊瑚所形成的「骨針岩」。傳統海洋生物學的教科書,都指出八放珊瑚目的軟珊瑚類,只會在組織裡形成游離的細小骨針,所以不具造礁功能。但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在30 多年前偶然在海邊發現了一塊連同活組織被颱風從海底拔起,颳到岸上的骨針礁岩,經研究終於證實了指形軟珊瑚也具有膠結游離骨針形成緊密礁岩的能力,讓全球科學界接受軟珊瑚也能造礁的事實。此次特別向中央研究院借展,讓民眾有機會探究這塊讓臺灣研究學者改寫海洋生物學教科書的啟蒙骨針岩。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