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每兩年舉行一次,去年影展主題「試煉與重生」,探討族群、社會文化、人類生活多元風貌的各種思考與挑戰,於院線上映時獲得廣大迴響。今年主辦單位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推出「2012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至6月間在全國北中南東4區規劃不同節目展演,歡迎去年向隅或有興趣的朋友前來觀賞,發現世界各地試煉與重生的故事。
民族誌影像學會表示,希望透過兩年一度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藉由影像、聲音等媒介的傳達,對文化作出深入的詮釋,進而觸發文化間的溝通,並激發本土文化的省思。
「試煉與重生」影展廣徵臺灣與世界各地的民族誌影片,收到來自各地超過400部的社會文化紀錄影片。經過不同領域學者、紀錄片工作者、與喜愛紀錄片者的評審,選出35部國內外民族誌影片,從政治、經濟、宗教、環境等生活層面,引介世界各地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種種試煉,與如何在這些試煉中展現重生力量的社會與文化現象,藉以反思臺灣當前所遭遇到的各種試煉與挑戰,進一步思考自我重生的力量來源。
關注少數民族文化與現況
去年影展共入圍10部國內影片、25部國外影片,今年巡演影片則精選出約10部國內外精采影片,在全國巡迴放映。去年影展期間的開幕片《鳥舞足蹈》,是由長期在峇里島、爪哇島做研究並攝製紀錄片的人類學者Robert Lemelson執導,關注患有妥瑞氏症的峇里島民古絲蒂阿尤的人生。古絲蒂阿尤遭受家人排擠、鄰里羞辱,社會對疾病的無知,為了治療疾病,她尋訪傳統巫醫和西醫,依舊無藥可根治。從古絲蒂阿尤的疾病故事,凸顯出峇里文化的價值觀、信仰、社會、家庭結構和醫療現況。
備受推崇的南美亞馬遜區域影片,《重返憂鬱的熱帶》追尋3年前辭世的法國人類學者李維史陀的腳步,來到亞馬遜雨林的心臟地帶。影片中有60年前李維史陀在巴西印第安原始部落南比克瓦拉(Nambikwara)的身影,以及當地原住民回憶對李維史陀的溫馨記憶。這部令人注目的紀錄片深入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重新發掘李維史陀突破性理論的根源,再次檢驗人類自身對於社會基礎組織的信念。
另外一部《亞馬遜的孩子們》,巴西導演丹妮絲贊馬可前往亞馬遜雨林的中心,尋找15年前她曾經拍攝照片的原住民孩童。尋訪過程中,贊馬可發現當地正面臨公路修建與伐木者入侵的問題,導致亞馬遜河域雨林以驚人的速度萎縮,影片記錄了居民不畏辛勞地極力保存原始生態,從阿米爾蘇魯依酋長努力對抗非法伐木到暗殺傳奇橡膠採集者奇哥,全片富含詩意與影像風格。
聚焦環境災難 尋找新希望
近年來環境災難頻繁,臺灣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的兩部高品質新作品《我家門前有大河》、《山裡的微光》,傳遞原住民族群面對環境災難時的艱難。「山裡的微光」聚焦臺灣原住民的洪水傳說、防洪知識和在現實中所遭遇的大水患之嚴酷考驗。影片中那瑪夏鄉的達卡努瓦部落是阿布卡斐阿那的故鄉,阿布希望災後重建加快腳步,聯外道路和橋樑穩固安全,部落趕快復原文化樣貌、成為獨立的一族,部落婦女能擺脫父權壓制、獨立自主,族人起來爭取尊嚴和權益……。阿布的每一個希望,都困難重重,儘管希望微弱,阿布依舊引領著夥伴們慢慢地向微光前進。
《我家門前有大河》則拍攝12年前遠從臺東來到新北市三鶯部落定居的美華一家七口,徒手用木板、鐵釘和雙手建立起簡陋的家園。在新北市政府以違建名義拆除家園後,美華家再次遷移回歸,3年前又再次面臨拆除的境況,辛苦建造的房子被拆又再重建,當都市人指責三鶯部落「你們要怎麼辦?」時,對美華一家人來說,答案卻很簡單:「被拆?再蓋就好了啊!」這句話道盡了都市原住民求生存的無奈與徬徨。
另一部原住民導演作品,是新銳的阿美族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的作品《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紀錄片導演版》,描述享譽國內外的指揮家簡文彬尋找幼年原住民褓姆的故事。這是紀錄片首度結合劇場、電影、音樂劇,透過許多不同意見的訪談對話,進一步辯證「原住民的音樂必須要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才可以被認可為是好音樂嗎?」的命題。
全球化效應 凸顯貧富議題
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社會及家庭影響,讓無數的婦女移工必須遠渡重洋到異地賺取家庭生活所需。《一分鐘六塊錢的媽媽》關懷在愛爾蘭的菲律賓婦女移工和在西班牙的南美女性外勞處境的影片。這些母親們在異地孤軍奮鬥、辛勤工作,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她們懷念在家鄉中的孩子,只能當個遠距離媽媽,透過電話亭與孩子們噓寒問暖,本片告訴觀眾這群媽媽們如何透過電話、電腦,將電話亭當作是第二個家,付出昂貴的通信費傳遞她們急切的關心,彌補無法隨時陪伴在子女身側的遺憾。
而來自中國的影片《牛糞》描述在惡劣生存條件的西藏高原上,人們與牛糞之間的依存與情感,影片充滿淡淡的哀傷氣味,訴說著千百年來的傳統生活習慣與現代文明發展的格格不入,是一部懷舊情懷的優質影片。氣溫零下40℃的高原上,牛糞可以建築家園和圍牆,是沒有污染的燃料,供應牧民烹煮飽食、取暖溫熱;孩童們用牛糞做玩具,藝術家用牛糞製作佛像;婦女們用牛糞洗滌除垢;牛糞滋養大地植物,帶給牛羊食物;從牛糞可以判斷草原的好壞,診斷氂牛的病情。當牛糞逐漸不再被重視,西藏高原的牧民遠離傳統價值時,是否善良的品性也將隨之遠離,這是導演提出的疑惑。
面對國家機器暴力,人民如何面對各種形式的衝突,又在衝突中找到求取生存的力量。《請別打我,長官!》,再現了一群西印度原住民被污名化為天生罪犯,與國家機器之間對抗的生活實況。片中地點在西印度貧民窟的布德漢劇場,這裡由被視為天生罪犯的查拉社區年輕人組成,9年前劇作家導演達克辛被誣陷罪名逮捕後,達克辛和他的朋友羅西遂化身為社區導遊,將此處如何從1871年英國殖民時期的天堂瞬間變成充滿被軟性監禁的罪犯集中營。導演探討為何布德漢劇場備受歧視與偏見的因素,期盼平反布德漢劇場,消彌外界的成見。
而揭發農委會隱匿禽流感疫情的公民記者、導演李惠仁,3年前的作品《睜開左眼》也被納入巡迴放映之列。李惠仁為了建構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特殊勞動行業當中的樣貌,以一年時間拍攝4位攝影記者的故事,用不同的視角精準捕捉第一次拍攝「業配新聞」的秉宙、自願轉調業務部拍攝「置入性行銷」的小廖,還有下班後到新店消防分隊擔任義消的立強。也曾為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李惠仁,拍攝本紀錄片的目地在提出對新聞攝影工作、對生命價值的反思,本片堪屬所有臺灣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共同心聲。
有關於「2012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的詳細巡演資訊,請查閱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網站。(http://www.tav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