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教養與思辨的傳承者─廖祿立

文:王明德 攝影╱蔡世豪
熱愛閱讀的廖祿立,希望藉由閱讀以向上的力量改變臺灣。
除了是全球聲學大廠董事長,廖祿立還是「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從當年協助「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建立「愛的書庫」起,廖祿立就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推動閱讀風氣,希望藉此培養正向教養與邏輯思辯的能力,為臺灣注入「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全球聲學大廠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內部有兩本書,這上、下兩冊總共800多頁的《用心經營》,是董事長廖祿立從進入職場到一手創辦美律以來,做人處事的心得,這些觀點與理念多年來已內化成美律的企業文化之一。除了《用心經營》,少有人知道的是,20多歲時的廖祿立為了讓臺灣學子深入了解電子元件原理,還寫了一本《電容器─性能與應用》這樣的「硬書」。


廖祿立在忙碌中仍抽空撰書,一本是關於做人處事的《用心經營》,一本是有關電子元件原理的《電容器─性能與應用》。  是什麼樣的理念讓他能在經營一家全球企業的同時,還願意額外付出心力寫書?其實,廖祿立寫這些書,都是希望讓社會產生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像是《用心經營》,除了記載他歷年工作的各種心得與觀念外,也收錄了他當年給前總統李登輝的一封關於教育的建言;至於《電容器─性能與應用》一書,則是他年輕時看到臺灣科技界人員對多數電子原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才下定決心要完成此書。「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學生和從業人員可以真正掌握電子的基礎技術,如此才能與當下的工作產生連結。」


成立閱讀文化基金會 用閱讀力改變臺灣

  廖祿立一生所做的,都是希望給社會傳遞正向的力量,就像由他擔任董事長的「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就是期盼透過閱讀改變臺灣。


  回想起這個基金會的成立,廖祿立表示,是由一個小石頭激起的漣漪,而在各界有心人士的協助下,這股漣漪開始層層擴大。

 

廖祿立擔任「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矢志推廣閱讀。

  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當時的南投縣受災嚴重,災後大人們忙於家園重建,孩子的教育因此被忽略。時任南投旭光國中老師的陳一誠希望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無奈苦於購書經費不足,遲遲無法推展這項活動。這時,他想起大學時期曾在廖祿立舉辦的「山地兒童都市之旅」擔任義工,於是大膽寫信給廖祿立,暢談閱讀的重要性及對於教育的想法,沒想到毫無交情的廖祿立不僅一口同意捐贈了20萬元,還找上環隆電氣共襄盛舉,解決此困境。


  2005年,「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得知此事也注入支援,規劃「愛的書庫」,讓書籍可以循環運用。當921重建基金會因階段性任務結束而解散時,「愛的書庫」閱讀推廣活動卻仍持續下來,在2006年轉型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由廖祿立擔任董事長。「現在基金會的閱讀人次已經超過6,200萬人次,在全臺358個鄉鎮市區中有超過350座書庫,除了中小學之外,長榮大學也有設點。」廖祿立補充說道。

 

引導數位閱讀 深化思辨能力

廖祿立深信,透過引導,能夠讓閱讀與思辨能力更上層樓。

  除了「愛的書庫」外,閱讀文化基金會也不斷延伸閱讀模式,像是強調「攜伴共讀」的共讀館,在2021年年底已在草屯破土動工,希望未來民眾能夠透過這座共讀館,與親朋好友一同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此同時,身為科技大廠企業主的廖祿立當然也體認到數位閱讀的重要性,「愛的書庫」現在也開始提供數位版刊物。


  廖祿立認為,線上閱讀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尤其是數位化時代來臨,如果還是對此抱持輕忽態度,未來將被時代拋在後面。」但他也強調,數位世界繁複多元,各種內容都有,進入時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必須要有引導,政府可以透過法令做適度規範,讓數位閱讀可以取其長,避其短。」


  接著,廖祿立更指出引導對閱讀的重要性。他以自己孫女在高二時於聯合國舉辦的辯論比賽拿下金牌的事蹟作為例子,「拿下好成績的最大因素當然是她自己在比賽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更長遠的潛因是從小在家人的引導下培養了閱讀與思辨的習慣。」


  廖祿立從年輕組建家庭時就鼓勵家人讀書,有了兒孫之後更在家中成立各種讀書會,「大人看書孩子就在旁邊玩,自然就將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他認為如果只有閱讀還不夠,必須要讓所讀的內容與外界產生連結,並且加入邏輯思考才能產生思辨能力。


  他強調思辨能力對於事物理解,乃至於人生態度的建立都相當重要,「像印度就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一件事可以從正反兩面不斷產生各種論述,從而看到這件事的本質,臺灣在這方面就比較缺乏。」雖然身為臺灣科技產業的一分子,不過,廖祿立也認為臺灣的邏輯思辨大多應用在科技領域,較少落實在生活層面,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實屬可惜。

 

讓正向教養落地 打造宜居臺灣

《用心經營》的觀點與理念多年來已內化成美律的企業文化之一。

  談到思辨能力,廖祿立深信與教養脫離不了關係。多年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劉仲成送給他一套《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與一般談教養的書不同,這套書特別強調「紀律」,這個理念與廖祿立長期以來的理念一致,認為有些紀律是為人處世不可逾越的部分,但臺灣多年來並沒有將之視為教育的一部分,以至於守法守紀這部分嚴重不足。


  就如這幾年他應逢甲大學之邀開設講座,到校上課時,廖祿立常見到一旁商家的貨車無視紅線或人行道亂停車,但如果說臺灣人不重視旁人的感受也不對,在發生天災時,踴躍捐款的舉止又會讓人覺得臺灣人的熱情與愛心一點也不落人後。「因此我一直很納悶,這個為其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動作為何不能反映到日常生活?如果兩者可以連結,臺灣就會是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除了《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之外,對於培養思辨能力,廖祿立還推薦另一本書《讓天賦自由》。他提到,臺灣早期經濟狀況不佳,多數父母因擔心孩子未來出路,會要求選擇被社會視為主流的學科與職業,但如今社會富裕,尊重孩子天性的適性教育,才能讓他們找到真正的人生價值,當選擇與學習不被壓抑,思辨能力才有機會被培養出來。


  從年輕時集結處事心得與專業知識所出的3本書,到後來擔任「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致力推動臺灣教養風氣,廖祿立一路走來的核心思想無疑是希望為社會注入正面力量,正如他在自傳《傳誠》一書所言:「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展現有教養的互動與成效,使人們更喜愛這個環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生活在有教養的寶島臺灣,享受無上的幸福與愉悅。」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