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空間─王功蚵藝文化館 上演漁村改造進行式

文:林明志 照片提供:林明志

  彰化芳苑鄉王功村,風頭水尾的偏遠漁村,原本盛產蚵仔及蚵嗲小吃著名,幾年的轉變,王功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將廢棄的蚵殼從事藝術創作,轉型成為眾所皆知的蚵藝文化,坐落在漁港旁的蚵藝文化館,就是推展王功蚵藝的重要據點。

  王功的蚵藝文化充滿地域性,它不是過去的歷史文化館,而是現在進行式的文化,蚵藝文化融合常民文化正在不斷的轉型、變化。余季是王功蚵藝文化的推手,將王功推向全國著名的特色文化。

余季是蚵藝文化館的重要推手。曾是淒涼的小漁村

  蚵藝文化充滿台灣人情的故事,一切要從余季返鄉談起。余季,13歲離鄉;40歲重返王功的村人,余季說︰東北季風吹來時,濱海沒有屏障,淒涼的海風酸酸的味,王功村靠海捕魚、簡單農作及養蚵維生,是嚐不出味道的小漁村。

  沒有人願意留在如此貧瘠的小漁村,余季和同伴一樣幼小離開,連他都沒想到會回來王功。余季是國立藝專西畫組,同期,國際導演李安在影劇系,余季說,他與李安在學校就很熟,主要是余季喜歡創作,不是西畫創作而是編寫劇本,有次,還是學生身分的余季與學校老師同時得獎,李安感到好奇找上余季。

  余季說,他要把得獎的作品在學校圓型劇場演出。李安來應徵男主角,經過交談後,余季把得獎獎金拿出來,聘請李安導演劇本的舞台劇。余季說,他是第一個出資聘李安導戲的人,李安返台也會與余季連絡。

  離開學校,余季並沒有真正從事西畫工作,他做過藝術雜誌的文案、耕莘劇團(蘭陵劇團前身)總幹事,台北著名的藝文重鎮—紫藤廬茶藝館,當時是黨外人士及文藝工作者聚集地,余季與雲林縣長蘇治芬等人,共同催生紫藤廬茶藝館,多采多姿是余季當時的生活寫照。

  余季轉戰房地產賺了些錢,在世界都會心臟的紐約待過3年,有錢有閒且熟識藝文界,羅曼菲、馮光遠、黃明川、羅大佑等人都認識,加上自己學西畫藝術,有自己的堅持與傲骨,余季說,剛開始他很排斥蚵殼作素材,根本沒想過蚵殼工藝。

  讓余季返鄉的因素是年邁的父親生病了,余季帶著妻子梁鳳蓉回到王功,余季回到王功並不是心想回來,而是環境因素不得不回來。余季說︰剛回到家裡有時看中醫書籍,余季取得中醫檢定資格,尚未通過中醫特考,讀中醫、考中醫只是藉口,余季覺得回鄉下很丟臉,寧願什麼都不做,也不要讓朋友知道他在漁村搞手工藝。

  漁村的王功都是老人、婦人及外籍配偶,年輕人走了,讓村裡更蕭瑟,失業問題非常嚴重,曾當過護士的梁鳳蓉,看到漁村裡的問題,很想幫忙改善,看到王功到處是蚵殼,問余季可不可以創作蚵殼工藝,教中年失業者賺些外快,余季心裡排斥蚵殼素材,抗拒半年多就是不肯配合。

醜陋的蚵殼 成了創作素材

  「要做你自己去做」余季說,梁鳳蓉待在城市根本不懂漁村,更不懂藝術創作,蚵殼很醜陋;尖利易割人,生活的環境讓他不喜歡蚵殼,要做創作的素材更難,況且蚵殼作品是工藝,要獲得認同需要很長的時間,國外的義大利、國內的鹿港工藝,都是傳好幾代才有名氣,中年返鄉的余季認為他不適合。

  最後余季就範開始研究蚵殼,從成立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到設立蚵藝文化館,王功漁港到處可見蚵藝作品,成為全台獨有的蚵藝漁村。余季說,很感謝妻子梁鳳蓉讓他重新體會蚵藝,這種體會不僅是創作,甚至是精神思維的改變。余季說,藝術最有價值的地方是開創,有新的視覺體會才有理論。

  余季說,王功蚵藝文化可以延續,要完全感謝文建會。前監委黃煌雄進行海洋資源調查,農委會、文建會等跨部會隨同,他是王功美食街協會會長,宣傳王功的美食—珍珠蚵,也製成簡單的蚵藝作品,文建會組長吳華宗認為很有地方特色,鼓勵余季向文建會提案,經送審通過獲得補助,余季更有信心投入社區教授及行銷蚵藝。

成立文化協會 配合多元就業輔導

蚵藝文化館的外觀。  成立「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強調生態文化、藝術人文,余季擔任理事長。他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進行蚵藝教學DIY、生態導覽等,讓漁村中高年失業者重燃希望,也帶動漁村的商機。余季說,來學習蚵殼藝術的有外籍新娘、原住民及失業的婦女、漁民等,符合余妻梁鳳蓉最初的想法。

  在文建會的輔導下,余季推廣蚵藝教學,王功國小、草湖國中、社區愛心媽媽等,凝聚社區情感,發展文化產業,王功國小的蚵藝DIY教學,始終提供師資與教材,余季說,要讓孩童有自己的根,蚵仔就是王功的根源之一,余季重視地方特色文化的推廣工作,曾入選教育部主辦的「教育百人團獎」候選。

  王功蚵藝文化館坐落在漁港旅客服務中心,面迎王功燈塔與漁船停泊處,配合周圍的景觀工程,蚵藝文化館的地點海闊天空,極適合全家帶狀的旅遊,空地的緩坡上陳設「福氣雞」,芳苑鄉是全國養雞重鎮,平均五顆雞蛋有一顆來自芳苑,農曆雞年時,余季與社區民眾設計大型創作,由2000多塊蚵殼排列組成,紀念芳苑鄉王功村也是雞的重要產地。

  文化館陳設的漂流木,是蚵藝協會成員撿回,館藏有余季的作品,學員DIY學習場地,余季創作本來多是印地安人、敦煌飛天神像、菩薩等藝術作品,後來結合當地的素材,老人的創作成為主題之一。

  「我想,人腦中有個系統會自己跑,沒有辦法看到身邊的老人、親人、戀人、鄉親…,我們的腦有種惰性,不會儲存我們平常看得到的東西。」,有此想法之後,創作題材改變,余季以老人、蚵農等老臉孔,作為創作的素材,作品融合當地文化特色。

有「海味」的作品

  余季創作的蚵藝作品廣泛,其中最令人驚異的是人像,臉部表情寫實,形體抽象,似真似幻的迷人。余季說,創作的材料都是上天給的,廢棄蚵殼、海邊的漂流木,搭飾起來就覺得很有「海味」,全部都不要錢,但作品無價,其個人的創作風格很強。

  問題又來了,梁鳳蓉告訴余季,你的創作只有你會做,村民根本學不來,難道不能做更通俗的工藝DIY嗎?余季從候鳥開始教起,調配紙粘土加上蚵殼粉,成為特殊的泥塑土,捏成候鳥的雛型,蚵殼裝飾成羽毛,造型特殊獨特的黑面琵鷺、高蹺行鳥等栩栩如生。

  余季簡化素材,提供DIY簡易包,照著說明書製作,每個人都可以製成蚵殼候鳥、福氣雞等,蚵藝文化館陳設不少協會成員的作品販售,鼓勵學員運用蚵殼自行創作,余季說,老蚵農林東訊幫協會撿拾漂流木及處理貝殼,他鼓勵林東訊創作,蚵殼與標流木粘結成燈飾作品,余季說,此就是「訊燈」,與王功燈塔的意義相同。

守護環境 保護生態

  今年,文建會補助王功蚵藝協會190萬,其中硬體設施改善140萬;守護潮間帶計畫40萬元。余季說,守護潮間帶計畫是他最想做的事,西海岸的潮間帶以彰、雲、嘉等最長,最不受歡迎的垃圾,到最後都流到潮間帶,生態被破壞後,漁民也沒飯可吃了。

  余季說,他向文建會提出該項計畫,潮間帶的漁業是漁業署、河川是水資局、污染是環保署,沒想到文化特色的保護行動,受到文建會的認同,余季串聯彰化環保聯盟、雲林台西藝術協會、雲林縣野鳥協會、雲林縣台灣永續聯盟、台中縣清水鎮牛罵頭文化協會、台南野鳥協會等,組成跨縣市的守護潮間帶的行動聯盟。

  余季說,長期忽略潮間帶的重要性,他希望進行環境教育,要以候鳥的眼光來看待潮間帶,余季說,「我要發起候鳥宣言」,要召集萬人來做候鳥蚵藝DIY,排列在漂流木上到處展覽。「一隻鳥仔哮啾啾,一萬隻的鳥,不就怒吼了嗎?」余季說,候鳥宣言的意涵,就是要讓候鳥發出怒吼,爭取生存的權利,如同王功居民住在潮間帶附近一樣。

納入遊學台灣行程

  今年盛夏,青輔會「遊學台灣」暑假主題活動,蚵藝文化館參與「蚵殼裡收錄海洋的聲音—發現王功」,7月25日及8月10日二梯次,國、內外學生造訪王功,余季說,潮間帶與蚵田就是王功的寶貝,認識潮間帶的生態,體驗台灣漁村生活,蚵藝文化館與王功生態及常民生活是密不可分。

  蚵藝文化館坐落在王功漁港,每年至少有10萬人次參訪,文化館內藏有學員的作品、有王功漁民的小故事,館外的老蚵農與蚵田,每件事情都不斷的述說,王功特有的文化特色,它是真實的上演,不斷的創新演化,不是緬懷失去的過往…。

社區百人利用蚵殼為元素創作的「福氣雞」農曆豬年製成的蚵藝福氣豬各式學員的蚵藝作品及商品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