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教育─新時代館員 應具備通才知能

文:陳書梅(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照片提供:本刊資料室

  圖書資訊學本質上是實用性和技術性的學科,故圖書資訊學教育之課程內容頗為重視有關資訊科技對資訊資源的組織、整理及擷取等之應用,但在某種程度上卻過於強調資訊科技的功用,反而忽視了圖書館館員人文層面的培育,因而造成今日圖書資訊學教育界與實務界對館員專業知能認知的落差。以下即分別由圖書館管理者及在職館員的觀點簡析之。

正視專業技能與人際溝通

人際互動是圖書館員經常面對的課題  新時代的圖書館館員身處不斷變動的環境中,處事除理性邏輯外,尚須深切瞭解圖書資訊專業工作所處之社會環境,培養對人的行為之敏感度。尤其現今網路發達,使得組織架構趨於鬆散,因此趨向於強調非正式溝通、觀念分享,以及容忍模糊和承擔嘗試新事物風險之知能,領導及責任亦不僅限於圖書館的最高階層主管。詳析之,新時代館員的職責已不限於生產性質,尚須管理、監督、負責各項服務的提供,因而管理及人際關係的技巧不可或缺(Walch, 1990)。是故,圖書館實務界對館員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及管理能力等方面通才知能的需求顯得愈來愈為迫切。

  然而,從圖書館管理者的觀點言之,圖書館館員在管理、領導及人際方面的知能仍明顯有所不足。尤其,圖書館服務端賴圖書館各部門之共同合作才能成功,能有此體認的館員方符合圖書館組織所需,是以新進館員除了擁有圖書資訊的專業知識外,尚須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及團隊合作精神。Heyser與Heyser(1989)二位學者亦曾指出,圖書館管理者理想中的新進館員乃是具備人際溝通技巧、管理能力及企業冒險精神者。但觀諸圖書館實務界現況可發現,圖書館管理者常覺得許多新進館員並未具備基本的管理知能,在問題解決、決策、規劃等績效方面多不如管理者之預期。

人際互動教育稍嫌不足

  晚近,許多圖書資訊學相關系所之畢業生,在圖書館實務工作中業已逐漸體認到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及管理能力等方面通才知能的重要性。在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經常有畢業生、特別是擁有碩士學位並擔任中階主管的館員回校反應,其個人在圖書資訊學系所畢業之後不久即升任管理職位,因此十分需要如管理、領導等方面的知能,而此類知能對於在小型公共圖書館任職者尤其重要。但是,相關系所畢業之館員卻時常感到在學校教育中所習得者多屬於資訊資源擷取、檢索及組織等技術層面的相關知識;反之,在人際溝通、領導、監督、決策等方面之通才知能則所學較為不足。

  另外,人際互動是館員負面工作情緒最大的來源。圖書館館員的人際互動關係,包括與上司的從屬關係、與屬下的監督關係、同儕間的人際關係及與讀者的服務關係等,係圖書館日常工作中必定會發生的人際互動。但不少館員常常壓抑自我情緒,傾向遵從館長、直屬主管的指示;而身負主管職務者亦可能對屬下表現未達自己的預期,而有所不滿,但卻宥於社會規範的約束,須壓抑自我的情緒,而不知如何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其對屬下的意見;甚或遭逢問題讀者與刁難讀者的不合理要求時,亦多忍氣吞聲,不知如何以正向的方式回應,凡此種種皆為典型的情緒勞務反應方式,長期而言對館員的身心健康與圖書館組織的發展皆有所不利(陳書梅,民92)。因此,館員覺得特別需要加強此方面的知能。

形成落差的可能原因︰圖書資訊教育應多加強「人文」課程

圖書館服務是一種實務工作,但長期以來偏重技術訓練。  綜合上述圖書館管理者及在職館員的觀點,可看出圖書資訊實務界與教育界間對館員專業知能的認知確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落差。而形成此種落差的可能原因值得吾人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民國82年間,台灣大學吳明德教授即曾指出館員之職責乃是扮演讀者與資訊資源間的橋樑,然而圖書資訊教育卻偏重於資訊資源,而較未注重讀者的層面(轉引自高錦雪,民83,頁133)。事實上,圖書館服務的終極目的在於改善社會的狀況,其工作對象乃是理性的人類,所以科學技術之協助僅為一種應用上的手段或過程,人文精神方為圖書館服務之內涵與根基(Shera, 1972)。爰此,圖書資訊教育應多加強「知人之道」方面的課程,方不致使圖書館成為藏書閣(高錦雪,民73,頁30),而「心理」及「溝通」乃是圖書資訊教育亟需增強的兩大部份(高錦雪,民83,頁133)。但觀諸邇近相關系所之授課內容仍可發現,重技術輕人文、未顧及館員與讀者心理層面的現象依然存在,而可能造成在實務上館員人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至於如何縮短圖書資訊教育界與實務界之落差,以下筆者即試由課程本質及學生選課心態此二層面,提出個人觀點,供同道參考。

課程本質的層面

  就課程本質層面而言,圖書資訊學領域概略可區分為行政服務、技術服務及讀者服務三大領域,若以此三分法作為課程設計之主軸觀之,傳統大學部圖書資訊學課程較為強調技術服務層面,著重館藏發展與分類編目等課程。儘管分類編目涉及資訊組織、分類架構等後設原理、原則,然課程設計仍偏向於指導學生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技術服務館員,而此將單純地簡化圖書館為一靜態有機體;再者,論及讀者服務層面,參考資源與參考服務中文獻類型的課程傳統上亦僅提供學生使用(access)著名的參考資源,由於偏重記憶部分,加以網際網絡迅速發展,網路參考資源與線上資料庫日新月異,學生無法了解資源篩選所涉及之原理原則,一旦跳脫使用情境,記憶即會逐漸淡忘。至於行政服務方面,則多開設有「圖書館管理」與「圖書館行政」的相關課程,但其授課內容多未涉及實際工作環境所需的溝通、領導、決策、人際關係等知能,因此在培育學生通才知能方面仍有所不足。

  同時,此種課程本質之傾向導致傳統圖書資訊學大學部課程較偏向工具性與技術性知識的傳授,忽略理論性知識的重要性;然由社會情境脈絡觀之,新時代的圖書館已非封閉之藏書閣,館員時時皆需考量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之因素,技術服務之課程已不足以使剛踏入職場之社會新鮮人適應變動的圖書館。而當面臨須加強讀者服務相關課程的同時,往往發現工具性知識取向的讀者服務課程無法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加以需背誦與記憶的部份占課程之核心,反而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與負擔,原可發展為深度理論探究的課程,也因此畫地自限。

學生選課心態的層面

  學生社會價值觀之建立可從家庭與同儕因素觀之,父母與同儕皆為個體人格與認知發展的重要他人之一,家庭為決定學生個體發展之初始化因素,同儕則為個體進入社會情境後之影響因素,如團體中之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常會影響個人決策之制定。再者,於認知發展持續演化過程中,學生多半已內化家人與社會對自身的期望,亦即從一類化他人之客我(Me)角度出發進而建立主我(I),而學生父母在對學科領域缺乏深入認識同時,則僅能採取利益取向觀點,灌輸學生選擇普世認為「熱門」的科系或課程。以圖書資訊學為例,學生在選課時,易傾向選擇課程名稱具有「資訊」、「管理」等結合資訊工程、資訊管理領域的課程,或是選擇內容偏重工具價值與技術導向的課程,以為日後職場就業做準備。由上述選課現象,似可推斷傳統技術服務課程應受學生喜愛,而設若學生本身抗拒吸收理論性知識,課程規畫又當如何設計?於此,吾人或許可思考以下二項議題:1、大學與大學生的定位與角色為何?大學教育的任務為培養獨立思考的個體,抑或是工具技能的學習者?2、學生一窩蜂的選擇所謂「熱門」的課程,個體除了喪失自我思考能力外,利基點又如何與其他系所學生區隔?

透過課程培養通才知能的館員

圖書館的服務有賴不同部門的館員合作下方能完成  圖書館的服務有賴不同部門的館員合作下方能完成,館員具備人際溝通知能,乃是團隊合作最基本之需求,而圖書館組織面對環境的劇烈改變,則尚須具備良好領導知能的館員,如此方足以因應各種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並在轉變的過程中開創新契機。誠如美國Syracuse大學的資訊研究學院(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課程目標(2006)所揭櫫者,21世紀之圖書資訊專業人員,除了須具備資訊管理技巧外,同時尚須是有效能、能創新、並具有領導知能者。

  質言之,圖書館服務是一種實務工作,一直以來,圖書資訊教育之焦點在於技術訓練,課程設計反映編目館員、採訪館員等實際館務工作上的需要;然而圖書館館員所需具備的通才知能,如人際溝通、領導及管理知能等,則較未被慎重納入考慮,但圖書館實務界對於具備此方面知能的館員之需求則頗為迫切。而此種學術界教育與實務界需求的落差,其解決之道實有待圖書資訊學系所課程的變革。

  總體而言,面對21世紀之快速社會變遷與多元化的讀者需求,圖書資訊實務界對具備通才知能館員的需求日益殷切,圖書資訊教育界實宜積極因應,並即時反映於相關課程內容中,俾利學生適應資訊就業市場的變化,進而支持其未來之生涯發展。準此,圖書資訊教育界在培養專業人才的課程上,如何因應新時代的趨勢與實務界的需求而作適宜的調整,實值得圖書資訊學相關系所重新思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