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西藏生死書》

文:張文隆(臺中縣東園國小教師)

著 者:索甲仁波切
譯 者:鄭振煌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壹、前言

  「西藏」此一神祕地域,在西方人眼中,可為東方古老文化的一個代表,許多傳說皆源自於此。眾所周知,其為政教合一的國度,風俗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諸多差異。也正因為如此,造成中共入侵西藏,欲一改其所有宗法制度,藏人抵死不從。演變成中共以武力鎮壓西藏,造成許多悲慘的事件,經西方媒體透露,以及達賴喇嘛流亡海外期間,多方奔走宣告,才將西藏的神祕面紗揭開。企圖以西方世界之力量幫助西藏,恢復獨立自治之制度。

  撇開政治層面之因素,其宗教之教義以及因果輪迴之說,為西方世界深感玄奧,並感興趣的課題之一。誠如達賴喇嘛在序言中所提:西藏生死書在西藏佛教和現代科學兩者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會點。

貳、著者簡介

  索甲仁波切是十三世達賴喇嘛上師的轉世,從小生長在西藏傳統中,跟隨本世紀西藏最偉大的喇嘛參學。終日沈浸在上師智慧、慈悲、恭敬的氛圍,耳濡目染之中,奠定其未來接受訓練學習之深厚根基。

  除了青少年時期以前,接受轉世喇嘛所必備的傳統訓練外,之後又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修習比較宗教學,並於三年後開始在歐洲、美國、澳洲以及東方國家傳法及從事教學工作。因此,索甲仁波切除了具備西藏傳統的文化淵源外,也接受現代西方教育,相當熟悉西方的思維方式。在此種具備東西方學識背景的基礎下,使得他能超越國界、宗教、文化及心理上的障礙,以溫馨、幽默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分享經驗,將佛法之精神融入舉止之中,契合學生心靈之體驗而使其深刻體悟。西藏生死書的精神,即為其弘揚佛法之藍本,經由此書而使讀者認識生命的真義。

參、內容概要

  本書所提供給讀者的,為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以及實行方法。以西藏佛教之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與死的相關課題。讓讀者直探死亡之奧祕,了解死亡,轉而以實際的行動,自我修持,珍惜生命。更可幫助他人,使其臨終之際得以安詳而去,減少痛苦、忿恨、與嗔怨。為從事安寧療護工作者以及必經死亡之途者必讀的好書。

  全書共分四篇:依序為1.生2.臨終3.死亡與重生4.結論。以下即就全書之篇名,各立一節,並略述其要旨,以饗讀者。

一、生
  當我們一生為工作而忙碌緊張,沒有時間面對真正重要的生死問題,到頭來會發現,這一生只是一場騙局。因為眼光淺顯到只注意今生,避諱談到死亡,提及來生,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心態而不敢面對它。然而,死亡是真實的,並且毫無預警,身體也只不過是個暫時的行腳而已,因此,除了認真看待生命之外,認真面對死亡也是非常重要。每個人面對別人的死亡,就像是看到自己的未來,將來也要經歷這個過程。同樣是死亡,卻有不同含意,不同層次之區別。有的是以平凡的方式死去,雖然痛苦卻充滿信心;有的修行者卻在活著時隱藏他們的特質,唯獨在死亡時展現其不同之處,神識得以在死亡的不同境界來去自如。不同的死亡即代表其這一生不同的修為。生的目的即追求大圓滿,其並非一種修行的教法而已,而是一種狀態,個人精神進化的極致。

  包括基督教在內,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信仰,清楚地告訴世人:死亡並非終點。佛教也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是反應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整個生和死被當做一連串持續改變中的過渡實體,稱為中陰(bardos),亦即死亡和轉世之間的中間狀態。以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存在」可以分成四個不斷而相關的實體:1.生2.臨終和死亡3.死後4.轉世。又可以稱為四種中陰:1.此生的自然中陰2.臨終的痛苦中陰3.法性的光明中陰4.受生的業力中陰。經由全書一步步的引導,了解死亡的意義之後,接著探求生和死連續旅程的每一階段。

  仔細反省我們生命中的各種疾病,正像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已經忽略掉生命中的某些部分,若能即時挽回,改變生活的態度,常會發生一般人所意想不到的結果。接受死亡之後,反而可以全心投入修行的行列,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一切往內看,而非求諸於外,檢視自己對於生命和心的態度,了解心性的真義。心乃一切經驗的基礎,生和死全由心而生。萬事萬物皆有其本質,體悟心性,即指體悟萬事萬物之本質。精神的旅程是一漫長的持續學習與淨化之歷程,當我們一息尚存之際,若能證悟心性,便毫無畏懼而安心去世。

二、臨終
  臨終經驗並不是那麼令人畏懼的,有些人面露慈祥和藹,在身心寧靜安詳的氣氛中往生;有些人則試圖掙扎,擺脫死亡的召喚,在百般怨恨憤懟中,痛苦的離去,修為深厚之高僧,為何能在禪定中得道,且能掌控自如,知道自己的時辰何時到來,早已做好身心準備,隨時離去。

  不僅是臨終者本人,還有他的家人,必須要學習如何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對世間的一切欲望、牽掛,我們無法帶走任何東西。因為死亡前的最後念頭和情緒,對於我們的立即未來,會產生極端強有力的決定性影響。死亡的時候,有兩件事情最重要:一生中做了哪些事,我們在當時處於什麼心境。即使累積很多惡業,但在死時卻能改變心境,對未來還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並轉化生前的惡業,因為死亡那一刻是淨化業力非常強有力的時機。

  對臨終者表達無條件的愛,因為臨終者跟我們一樣,最想要的是:被真正的愛和接受。給予臨終者希望和寬恕,尋找精神上的修持,幫助臨終者走向安詳的死亡。書中並介紹西藏教法中,專為臨終者和為死亡而做準備的頗瓦法(phowa),臨終關懷者如何利用頗瓦法幫助臨終者,在死亡的那一刻,心思沈澱,進入安寧的氛圍。

三、死亡與重生
  西藏佛教的生死觀清楚地告訴我們,一般人所謂的「生」和「死」之間並無區隔,生者仍然可以用各種方法幫助亡者。以佛教慈悲心的力量和溫暖,延伸至任何中陰和六道,幫助眾生。

  就一般人的觀點而言,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腦死之際也就是宣佈死亡的時刻。事實上,死亡的過程,是一個複雜而彼此相關的過程,身和心的相關部分會同時解體。書中則指出西藏的中陰教法,詳細地描述人們死亡的歷程,從臨終、肉體實際死亡到轉生各個不同而連續的階段,每一階段又各有其相應的法門,幫助生者與臨終者做最好的安排,使其身心得以寧靜祥和。

  在死亡與自然生命的交接處,尚有一特殊的瀕死經驗。從字面來說,是「接近死亡」的意思,實際上,瀕死經驗者尚未步入死亡的階段。經歷過瀕死經驗的人,常有的描述便是,心暫時從身體解放出來,能夠看到自己的身體和四周的環境,常常可以和其他過世的人談話,可以看到天堂、光明之城,但也可能看到痛苦、恐懼的地獄景象。曾經有過瀕死經驗的人,大多能夠轉化生命,一改過去曾有的惡習而潛心修行,了解生命的本質,必須以神聖的內涵與目的來活,而不因此對死亡存有浪漫的幻想。

四、結論
  死亡的主要三個階段,從最基本的心性純淨狀態,到心性放出光芒,最後逐漸具體到準備轉世的一個化身形成。仔細觀察,日常生活的經驗以及各種意念和情緒的作用中,也可以看到完全相同的過程。它所代表的意義極為重要,不是只有死亡才能得到這種心性顯現的經驗,若能確實檢視生命中的每一個層面,把握每一個足以提供我們解脫的機會,常住心性。

  誠如索甲仁波切對本書所抱持的一種期待,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實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

  在西方世界如此快速紛雜以及變動的物質文明中,透過佛教精神的修行,轉化自己,也轉化周遭的世界。以心性的純淨力量來了解、導引和解救這個世界,創造充滿慈悲心的未來。

肆、結語

  看過此書,將使你對死亡做一番重新的了解,洞悉其真相。以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幫助他人,也能引導臨終者死得愉悅祥和,寧靜歡喜。愈了解死亡,對死亡便不再是那麼恐懼。以佛教之觀點言,將死亡看成必經的一個過程,不過是亙古生命的另一個開始。在死亡前的時刻,肉體與神識分離之時,才是修法者最重要的時刻。軀體不過是暫時的落腳處,一旦身體已經完成任務,便不再屬於自己而必須丟棄。

  除了自己能勇敢面對死亡,對於臨終者之照顧以及遺眷之安撫亦當如此,傷心難過不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將死亡視為理所當然,就好像離家出走一般,到另一個國度,尋找另一個軀體。與嬰兒一般,來得如此潔淨無瑕,離開時也當「不帶走一片雲彩」,走得簡單輕便,從容自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