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盧博士信箱 Reference Service

文:國立台中圖書館

盧博士信箱歡迎有疑難雜症者電郵至ref@ntl.gov.tw,
或參考諮詢專線(04)2223-3879
國立台中圖書館自當不負所託,上山下海為您找尋解答。

問: 世界上第一張郵票於何年發行?
答:

17世紀初,英國開始創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當時,寄信是按郵程距離及信的頁數向收信人收費的。昂貴的郵資使一般人難以承受,於是人們想盡辦法少付郵費或者免付郵費,結果造成英國實行高郵費而國家郵政收入反而減少。當時的改革家羅蘭·希爾於1837年1月出版了一本書,名為《郵局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引起廣泛回響。1839年8月,英國議會終於通過了其推動的「1便士郵資法」,次年的1月10日,英國正式實施該法案。今後不論遠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費一便士。

第一枚可粘貼的郵票1840年5月1日在英國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後來,英國政府對郵資已付憑證的圖稿進行公開募集,當時雖然收到了大量的圖稿,但卻與印刷機器不合。後來羅蘭·希爾選定一種紀念章上的維多利亞女王側面像為郵票圖案。圖案頂部中間有「郵資」字樣,底部中間是面值為一便士。由於該郵票的底色為黑,所以又稱「黑便士」。黑便士郵票全張橫12枚,豎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當時沒有發明打孔機,所以黑便士郵票四周沒有齒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問: 何謂花式大鼓陣?
答:

大鼓陣是民間吹場音樂,源自漢代鼓吹,又稱「花鼓陣」,多用大吹、嗩吶、海笛等大小不同、音域有別之嗩吶樂器,演於傳統廟會、迎送神陣頭及婚喪喜慶,偶亦加入拋鼓槌、換位等表演動作。

跳鼓陣又稱「弄鼓花」、「鼓花陣」、「大鼓陣」、「大鼓花陣」、「大鼓弄」…等。為台灣早期流行於民間農忙閒暇時的一種民俗藝陣舞蹈。約於十七世紀間,自中國傳入台灣並發展至今。如同《台南縣志》對該藝陣的描述:「兩人一對手,伊人持涼傘,伊人抱大鼓,涼傘打迴旋,大鼓雙面打,邊打邊舞。另有打鑼手,邊打邊舞之;其狀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可知其為活潑熱鬧的舞蹈;該陣通常由七、八人組成,由頭旗前導,加上以胸前綁雙面鼓的鼓手為中心,四人執鑼、兩人持涼傘。在大鼓快慢有序的節奏主導下,經常以跳躍為舞步(跑、跳、蹲、扭、點)配合著陣式的空間變化;「開場」、「開四門」、「穿鑼」、「打圈」、「龍門陣」、「拜鑼」、「開花」、「八卦陣」、「蜈蚣陣」、「巡更」而形成。

跳鼓陣分布於台灣中、南、東部各具特色,因著設計者創作思維、動作特性以及地緣關係而呈現出不同風格。隨著鄉土教育的推展,而形塑出以空間變化為主的學校類型(為鼓勵學生參與,從原先8人增至40-50人)。近年來跳鼓陣亦成為表演藝術創作之素材,成為舞台作品,並隨著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華岡舞蹈團、台北民族舞團…等專業舞團參與國際舞蹈節的演出,躍上國際舞台成為台灣舞蹈代表作品之一。舞蹈化的跳鼓陣動作已經修飾美化,道具與空間運用較富變化,肢體語彙豐富、服飾具設計風格,加上燈光…等劇場元素呈現出跳鼓陣不同的面貌。如果民間傳統形式的跳鼓陣仿如田間樸實的菜蔬,而以舞蹈創作為主體的跳鼓陣則是一道精緻的料理。

【資料來源】:臺灣音樂辭典 / 薛宗明著。臺北市:臺灣商務,2003。頁29。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