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台灣全志、社會志 目睹社會大轉型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的《台灣全志.社會志》,是由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率領14位社會學領域專家負責纂修,全志內容將台灣近20年來的社會發展作輪廓性的敘述,並以社會科學的方式記錄歷史,共11冊,耗時2年半完成。蕭新煌表示:「這是社會學者寫的歷史,跳脫史學家修志的制式要求,增加觀點、分析、論述,為志書撰修建立新的模式。」

提供宏觀視野

《台灣全志‧社會志》由蕭新煌領14位社會領域專家,以社會科學方式記錄歷史。  《台灣全志.社會志》以「台灣社會」為書寫的對象和主題,並以1980年代以來這二十多年的台灣社會變遷與發展面向的源起、軌跡和結果輪廓,作為歸納、鋪陳與分析的焦點。主持該項計畫的蕭新煌表示,「不同於歷史學家的研究,而是以社會學的眼光看當下的社會變遷,且有架構的分析觀點,雖然不下結論,但絕對提供視野分析,提供宏觀的思考角度。」

  為使讀者理解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社會顯著的變遷,總主編蕭新煌挑戰以有用的幾個理論性概念貫穿勞動力與勞動市場、社會福利、社會階層、文化與社會、社會多元化與社會團體、都市發展、經濟與社會、宗教與社會、衛生與健康、環境與社會和社會運動,共11篇個別社會史。

  然而,在綜觀過去台灣四分之一世紀社會大轉型的歷程後,蕭新煌指出三個關鍵分析角度分別為,一是轉型的肇因、緣起和脈絡與全球化的衝擊:最明顯的是戰後資本主義化深化,二是轉型的重要變貌及其呈現:而最能勾勒台灣社會大轉型變貌的是社會多元化與政治民主化,三是轉型的相關政策回應:最突出的則是大眾生活品質的保障和提升。

  過去修史、修志皆以歷史學家為主體,而《台灣全志.社會志》則是由國內社會學者領軍修志。社會學家修志的特色則於,社會學家活在當下,掌握的是目睹所處時代的種種風貌。因此,以《台灣全志.社會志》中「社會運動篇」為例,便詳述了美麗島事件、黨外運動、社區營造、政黨輪替……等台灣社會的運動。

三個分析與五個理論

跳脫史學家修志的制式要求,社會學者為志書撰修建立新的模式。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表示,貫穿《台灣全志.社會志》的三個分析「轉型的肇因、緣起和脈絡」、「轉型的重要變貌及其呈現」、「轉型的相關政策回應」與五個「資本主義」、「全球化」、「社會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大眾生活品質的保障和提升」理論不僅跳脫傳統志書的理論架構,也在社會大幅變遷的過程中呈現出新興的議題,具有新意。同時,他也針對書籍的疏漏提出建議,紀錄事件多寡的「歷史大事記」應是志書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未來在纂修《台灣全志》時格式的部分應須加留意。

十年內完成全志纂修

  台灣文獻館的前身通志館以纂修省志為主要業務,先後完成《台灣省通志稿》、《台灣省通志》、《重修台灣省通志》等,範圍僅及於台灣省。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指出,自從2002年台灣文獻館改隸為國史館後,為使《台灣全志》包含北、高兩市及金馬地區,從民國91年起陸續編列預算,希望能於10年內完成纂修。

  纂修《台灣全志》,將台灣範圍全部納入,從民國34年起到90年止,有12志78篇,包括卷首、大事、土地、住民、政治、經濟、國防、外交、教育、社會、職官、人物、文化及卷尾。而目前已纂修完成並出版的有,卷首(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大事志、職官志(2篇)、社會志(11篇),95年度纂修完成政治志(10篇,預計今年度出版)、及委託纂修的文化志(5篇)、教育志(4篇),未來將數位化,供各界上網查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