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如何擁有愉悅充實的晚年—讀《喜悅的皺紋》一書有感

文:汪淑珍(親民工商專科學校講師)

著 者:夏祖麗
出版者:經典傳訊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一日

  隨著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醫藥的發達,國民健康情形改善,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在民國三十五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只有十五萬餘人,佔總人口數的二.五%,到了民國六十九年,老年人口增為七十六萬人,約佔總人口數的四.三%,民國七十九年老年人口為一百二十六萬餘人,佔總人口數的六.二%,十年之間,幾乎成長一倍。根據民國八十年的統計指出,男性平均年齡已達七十一.三歲,女性高達七十六.七歲。人口年齡層逐漸老化,臺灣將有邁向高齡化社會的趨勢。對於老年的生活該如何規劃及老人的安養照護問題該如何處理,這都成了現代為人子女及政府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嚴肅課題。

  面對日益走向高齡化的臺灣社會,老人安養問題一日未解,誰也不能擔保自己的未來不是一場惡夢。安心養老何處是?不僅是今日或明日老人的問題,更是福利國家所不可忽略的大事。當然今日的年輕人也要提早為自己的老年作安排,一昧指望國家的各項福利措施是不行的。夏祖麗說:「一九八六年的春天,我遷居澳洲墨爾本,到處可以看見老年人的蹤跡,這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充滿活力的年輕國家,卻有著龐大的銀髮族在社會上活動。這裡的養老照護制度和實施方法令人印象深刻,我覺得臺灣很需要這些經驗」,因此夏祖麗將曾經發表過與老年人有關的篇章結集成《喜悅的皺紋》一書,提供給社會大眾作為參考。

  根據澳洲統計局一九九九年十月的資料顯示,澳洲男性的平均壽命為七十五‧五七歲,女性為八十一‧二七歲,是世界上國民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之一。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這個年輕國家享有「銀髮族天堂」的美譽。澳洲有完善的養老制度,所謂的「安老之家」像住旅館渡假一樣,一切有人代勞,不必自己動手,二十四小時有值班的醫護人員,如果三更半夜有緊急需要,可以馬上送醫。所以在這的老年人有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天地。「退休老人村」、「安老之家」、「老人看護院」,可說是澳洲老人生活三部曲,也是他們在邁向老化時所走的步驟。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曾說過:「一個民族文化的高低,表現在他們對老年人的照顧上。」這和中國人所說的「老者安之」不謀而合。何凡也曾說:「人生沒有越過越糟的理由。一場雜耍,最好節目放在最後;一部電影,結尾是最用心安排的;然則人生於世,為什麼把一段可怕的生活放在最後,等著他去經歷呢?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臺灣有所謂「敬老院」、「老年之家」、「臨終關懷醫院」等,為老年人提供居住及醫療、生活等全面服務,滿足生存需要,實現了家庭照料社會化。臺灣在加強社區建設、發揮社區功能和發展社區老年事業方面一直不斷在進步。有些地區都有辦得很不錯的老年社區,滿足老年人生存、享樂、學習與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皆致力於國家的福利建設,而一般民眾的福利意識亦不斷高漲。對國民提供生、老、病、死、傷、殘、貧等保障,不僅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也是國民當然享有的權利。尤其是老人的福利政策和福利權利,更是普受各國政府和老年人的重視。我國目前除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在內,約百分之二十的退休人口能獲得有效的老年照顧外,其餘百分之八十的退休人員,均無法獲得經濟安全的保障,其主要原因,即因現行的勞保制度,老年給付乃採一次給付方式,而一次給付容易因使用不當而耗盡,無法有效地確保老年退休後的基本經濟生活。

  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從搖籃到墳墓」都受到社會福利保障,此固不足取;因如此則國家負擔過重,然而建立自助人助避免風險的社會安全制度,卻是保障人民生計的有效途徑。畢竟家庭已不再是養老的天堂,中國自古即認為家庭是養老的天堂,尤其是三代家庭,可使老人在經濟、社會、心理的調適上得到最好的照顧。《禮記‧禮運篇》所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之政治理想,自古以來,即是我國歷代主政者治國最高方針。關於這一點,古今皆然,中外同聲;然而事實上,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差別。因為現今為工商業時代,年輕男女皆然,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到家早就疲憊不堪了,哪有何心思去娛親?

  家庭是我國社會裡最基本的制度,傳統上它發揮良好的照顧老人功能,然而近年來由於都市化與工業化對家庭產生不少衝擊,家庭是否仍是最佳的養老場所?或是政府可採行那些強化或協助的措施來幫助家庭,使老人能得到子女較完善的照顧?抑或有其他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家庭?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喜悅的皺紋》一書中提出一些澳洲老年人的生活模式是值得我們效法的,當然也提出了一些老年人所面對的問題更值得我們提早做防範,如書中提到艾倫,他曾經考察過世界各地的老人照顧情形,他認為澳洲的確是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但他也擔心,未來澳洲老年人口急劇增加,政府已無法再負擔這筆龐大的開支,勢必又走回老人自己照顧自己或由家人照顧的地步。因此他認為澳洲目前大力推動的「居家及社區照護計畫」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讓社區來協助居家老人過一個平安又有尊嚴的晚年。要滿足社區老人照顧的實際需要,必須發展社區醫療資源和強化機構內的照顧能力。照顧老人的另一個目標是幫助他們有效地恢復身體的功能,建立自助及獨立的能力,且增強他們的信心。

  據調查,臺北市老人人口在民國八十二年中,已高達六‧八%,民國八十三年增至七‧一%,成為聯合國公認的老人國,政府和民間普遍對老人的關心程度,也有愈加重視的趨勢。原本,社會商業化之後,生活作息講求效率,形成重視年輕人而忽略了老人的感受。再加上老人在家庭角色和地位的降低,老年人容易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出現,因此,如何給予老人良好的社會支持、家庭關懷,遠比重陽節活動來得重要。

  社會國家不斷為老年人做規劃,但我們自己也該為自己打算。澳洲的面積,大約是臺灣的兩百倍大,他們的老年人頗會為自己老年的歲月作規劃,書中舉了幾個人的例子可供我們學習,如許清廉與何蓉芬是在一九七○時自馬來西亞移民澳洲的,有一次許清廉有個長假,當時何蓉芬已辭去教職,於是他們決定放自己一個長假,做一次長途拖車之旅,駕拖車遊歷。拖車內有床舖,還有廚房、餐桌、壁櫥、座椅、冰箱甚至淋浴設備等一應俱全。晚上開到拖車公園停宿,只要接上水電,就成了一個家。拖車公園裡有公共浴廁、洗衣房,還有廚房供客人烹煮、用餐,也有游泳池、網球場,十分方便。價錢只有住旅館的三分之一。這次的拖車旅行沒有孩子,相當輕鬆,也十分愉快。如今,他們已自工作崗位退休,卻一點也沒閒著。何蓉芬回到大學修畢翻譯課程,而許清廉則在老人大學學中文、日文及義大利文。許清廉說:「如果我一直教到六十五歲退休,可以拿到較多退休金,但那時年紀也大了,不一定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提早退休,雖然錢少一些,但還有精力做一些自己要做的事,也有機會享受退休金。」我們中國人一向是活到老做到老,總捨不得享受人生,總說等老了才如何如何,然而一旦老了,牙齒不行了,年輕時捨不得吃的美食老了也無法咬得動了,老了體力不濟,想去各地旅遊也舉步維艱了,只能待在家中。若有孫子者或許當起老保母,若無者則僅能在家中一日渡一日,邁向人生的終點,想想不覺得很可悲嗎?西方人則較想得開,他們大多會趁年輕力盛時去做一些他們想做的事。

  「人生最好有一個正當的娛樂,即使沒有財富,也能擁有快樂。」許多人退休前忙得沒有時間培養嗜好,退休後不知道要做什麼,結果又回去工作。「只要一人還有所追求的時候,他就沒有老。直到後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由古至今有許多至理名言,一直不斷鼓舞人們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為自己規劃以免「老大徒傷悲」。「有人說人老了,所以不得不放棄一些事,但我認為就是因為你放棄了事情才變老」。老人家也可以利用所剩餘不多的寶貴時間,做一些一生想做的事。

  世界上第一所「社區老人大學」是在一九七二年於法國南部的土盧茲(Toulouse)成立的,取名為University of Third Age。所謂Third Age是表示人生「第三階段」,也就是晚年。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First Age)指成長歲月,學校時光;第二階段(Second Age)是成家時期,立業時代;第三階段(Third Age)則是指退休後的光陰。這時他們的子女已獨立,進入人生的第二階段,毋需父母再照應。因此,處於第三階段的老人們可以放縱輕鬆一下。有的人儘量度假,徜徉山水;也有的人乘機把握這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去學習,或把第二階段所累積的知識、技術、經驗分享出來,貢獻社會。「社區老人大學」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老年人有機會參與大學開辦的課程,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及生活品質。這個觀念很快就在法國各地傳開,許多大學紛紛為老年人特別開設課程。使更多老年人有機會學習,而且也可以把他們的專長提供出來給別的老人。「社區老人大學」在法國成功後,也傳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大陸各國。一九七五年全球性的「社區老人大學」組織誕生,並被聯合國及聯合國文教組織所接納。澳洲各大學有一個「早期離校者方案」,幫助二十五歲以上,當初未能完成學業,如今又想回去念書的人。如書中舉例的伊莎貝爾在五十八歲時利用九年的時間在蒙那許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取得學位。在伊莎貝爾拿到學位一年半後,丈夫羅賓去世了,她說:「讀書雖然不能取代一個伴侶的地位,可是起碼生活有個目標。而且我一直有個想法,覺得自己應該在離開人世前做出點什麼。」(頁一六)

  現今臺灣的各個學校也有所謂的「進修專校」鼓勵回流教育,使年紀大一點的人們可以在多年後重回校園享受受教的權利。所謂「學到老方能活到老」人們是否有時該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為自己的未來做些規劃,以安享自己的晚年。

  澳洲人常說的一句退休詞是「活動減少,知識增加」。例如書中舉例一九九一年,艾倫和蘿拉接到世界最大的家譜協會的一項任務:協助英國家譜協會,把一八八一年英國全國戶口普查的原始資料輸入電腦,轉換成微縮影片。以後任何人要查家譜,不必再翻閱厚重的原始資料。艾倫覺得這工作雖繁重,但卻是一件很有歷史價值的事,於是決定提前從醫療崗位退休,以便專心接手這項工作,當時他六十九歲,蘿拉和他同年。

  美國總統胡佛說:「誰都沒有權利退休。人應當擔任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工作,否則便只有枯坐談論自己的病和所吃的藥丸了。」據統計,澳洲近一千九百萬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一個人做義務工作。在龐大的義工行列裡,退休的人及銀髮族占了很大的比例。雖然有許多孤獨衰弱的老人在接受義工的照顧和服務;但有更多開朗健康的老人在默默的付出他們的經驗與智慧,義務工作或照顧別人。

  在臺灣很多地方也可以看見年紀大的人擔任義工的身影,如各種圖書館各大醫院,皆可以看見這些極具愛心的老年人們回饋社會的身影,真讓人感動不已,而且也為國家社會省下大筆的花費,我相信他們也會因為擔任義工而覺得人生備覺有意義。

  當人類生命得以經由醫療儘量延長年限時,活得久不再只是唯一目標,更要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每個今日的年輕人都將是未來老人結構的一員。所以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未來做規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