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人體裝飾的驚奇之旅─《美學地圖》

文:謝金榮(中國醫藥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著 者:朱利安.羅賓遜
譯 者:薛絢
出版者: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美學地圖》的著者朱利安.羅賓遜十八歲進藝術學校攻讀,後在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又在大英博物館作研究。曾任插畫家、服裝設計師及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注、探究人類裝飾美化的風格與方式。著者自稱此書從緣起至蘊釀、完成,歷時長達二十五年,從內容看來,似未誇大。每頁的插圖多在三、四幅以上,甚至多達六、七幅,使得一本二百頁左右的小書,竟容納了近千幀的插圖,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紙張、印刷都很考究,令讀者大飽眼福,三百多元的定價,可謂物超所值。

  這本小書蒐集了從古到今,從野蠻到文明人類各式各樣的身體裝飾,並且深入淺出地討論其意義與演變。裝飾的樣式五花八門:服飾、束腰、配件、紋身、整型、刻疤、彩繪、穿刺,甚至在乳頭、龜頭、陰唇上穿環,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無以名狀的身體裝飾,千奇百怪,令人嘆為觀止。光是蒐集、整理這些圖片資料,就得花上不少工夫。著者深入淺出的分析,也使我們意識到;一般人對人體裝飾其實了解不多,對它的意義,也未予以足夠的重視。

  例如 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裡曾說:人類穿衣先求溫暖,再講舒適,然後進一步追求美觀。這恐怕是想當然爾的說法,大量的田野調查研究顯示人類衣飾的意涵並非如此單純。另一位學者海勒詳盡研究衣著裝飾的起源,在《從裸體到裝飾》一書中指出:「將非身體本有的物質加諸自己身體,以遮風擋雨為動機的成分甚小。」又舉例說,澳州中部的部落民族雖然常受嚴寒之苦,卻不穿衣服,可是裝飾身體的方式則不勝枚舉。白種人到非洲狩獵時,土著腳夫把所有的衣服-包括白種人借給他們的外套和長褲-穿在身上,在烈陽下背著行李前進。到了晚間涼爽的時候,腳夫卻把衣褲脫掉,赤裸著身體休息。他們在白晝時穿衣褲,似乎是為了以象徵權勢的外國文化物品引起當地人羡慕,以衣服為「文明」的標記誇示自己的地位。這種以身體裝飾來吸引他人羡慕眼光的作法,在高度文明的社會也處處可見:染髮、刺青、隆鼻、隆乳、瘦身、不對稱的怪異服裝和飾件(如耳環)等。即如豪華轎車和高級別墅,甚至展示財富地位的圖騰意義也遠超過其代步和居住的實用成分。

  著者參考了其他專家的研究,認為裝飾美感受遺傳因子的影響極小,絕大部分取決於文化因素。每個文化群體會各按需要發明觀念和象徵符號。身體記號可能表示其地位、支配權、群己關係、或增加性吸引力,或其他尚未知曉的用意,或與美感有關或無關。為達目的,經常需承受痛苦改變身體的造型,有時令人毛骨悚然。例如穿刺、穿環、烙印、刻疤、把嘴唇撐得像鴨子一般,拉長陰唇、陰莖、撐大耳垂。高度文明社會的人類也不遑多讓:有些西方人的緊繃長褲和內褲導致不孕或細菌感染,有人為增長或縮短身體,不惜弄斷腿骨,有人把腳趾截短、弄細、切除,以便穿上纖小的鞋子,有人穿緊身束腰,切除最下面的兩根肋骨。中國人的「三寸金蓮步步嬌」和「楚腰纖細掌中輕」,都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殘忍故事。這些都與基本的民生需求無關,更稱不上舒適。

  許多部落社會都會讓青少年、少女,用殘害身體的方式,留下永不磨滅的記號,根據神話學者坎伯的說法,這是用來表示此人已取得了與先前不同的社會地位。換言之,這是一個成人儀式。坎伯進一步說,每個社會都有責任為年輕一代設定儀式,以便稚幼者轉成受尊重的成年人。否則他們就會自己發明一套:打架、殺人、吸毒、性濫交、飆車,通常都是與社會常規相衝突的行為。這是個頗為新穎的解釋,很值得教育、社會學、心理輔導等相關學界和機構重視。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服裝和飾件則深受高度商業文化、發達的電視、網路媒體和廣告影響。例如女性的衣著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美之心,為了裝點自我,為了與別的女人競爭,奪取勢力地位,爭取社會優勢與個人威信的手段。所以時裝業者洞悉此點,朝此方向策劃行銷,帶動流行風潮。

  除了豐富的圖片、例證資料,著者的分析也頭頭是道,廣泛涵蓋政治、社會、商業、性愛、巫術、儀式、人際關係等文化議題,局部吸引了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值此「文化研究」成為近年的顯學之際,此書無疑增加了一件頗具價值而又兼具趣味性的文獻。不過,本書的人類學旨趣遠超過美學成分,以《美學地圖》名之似乎名不副實,也易生誤解。

  著者在書中的論述也過於強調美學成分。事實上,以筆者觀之,身體裝飾仍未脫離巫術的範疇。柯靈伍德認為當巫術藝品達到高度美學水平時,乃是因它所屬的社會對於它的美學品質要求遠超過它的巫術功能。托爾斯泰也認為,裝飾是一種技藝,而非藝術,因此它可以隨時被取代,它缺乏純粹藝術的獨特性。托爾斯泰進一步說明:真正的藝術,著者創造的動機為內在的需要,而非外在的誘因。此外,哲學家康德、詮釋學大師嘉德瑪也都曾對裝飾與藝術之分野有充分論述。如果要把這些身體裝飾當成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品,就好像把「勿倒垃圾,違者重罰」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量齊觀,都當作詩歌來欣賞。總之,以通俗人類學和通俗文化研究的觀點來讀此書,應該是比較切題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