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讀臺灣─社造推手 讓家鄉更美麗

文:張明華 照片提供:張明華

  走訪峨嵋、出水及廣福社區,看見在地社造工作者用心呵護家園,並致力推廣產業文化的努力,正是臺灣在地生命力的寫照。
 

廣福社區居民自創社區之歌─《珍愛牛稠坑》,還自編舞蹈載歌載舞。  耶,好吃的麵包出爐了!在此起彼落的歡呼聲中,引頸期盼的手工麵包終於出現在眼前!只見峨眉鄉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鈞與麵包師傅楊長展小心翼翼打開炭烤窯,將一大籃手工揉製的麵包從烤窯中取出,撲鼻而來的美味香氣光用聞的就已經食指大動,一旁守候多時的遊客更顧不得燙手,直接用手指撥開吐司、準備大快朵頤一番。


  新竹縣峨眉鄉,這個鄰近新竹觀光勝地─北埔的小鄉鎮,每到週休二日總會湧入想品嘗相思木窯烤烘培麵包的眾多遊客。人聲鼎沸的場景很難想像,多年前這裡其實是名不見經傳、人口外流嚴重的偏遠鄉鎮,還因此孕育出峨眉特有的「三多」現象。


峨嵋社區營造 發揮產業文化

  姜信鈞有感而發表示,老一輩人常說峨眉有三多:電塔比大樹多、4隻腳比2隻腳多、躺著的人比站著的人多。他說,電塔比樹多是要因應新竹科學園區的高電量需求,於是在峨眉鄉蓋了許多高壓電台,因而形成電塔比樹多的獨特景象;而4隻腳比2隻腳多則是因為政府早期輔導峨眉在地產業養豬,使得4隻腳的豬比人還多;而躺著比站著多則是因年輕人口外移,留下來的老年人逐漸凋零,因而形成躺著的老人家比站著的年輕人還多。


  為讓峨眉鄉再現活力,擔任北埔鄉公所民政課長的姜信鈞,10年前從公所退休後,就積極尋找多方資源協助峨嵋社區營造,像是透過多元就業方案、經費補助等模式來挹注社造力量、吸引年輕人回鄉,而第一步就是活化荒廢已久的天主堂。姜信鈞說,天主堂是許多峨眉人的兒時記憶,後來因人口外移與神職人員離開而逐漸閒置,長年來大門深鎖,相當可惜,所以居民透過社造力量重新開啟天主堂大門、打造為推動社區營造的中心場地,並努力發揚社區產業文化,結合當地農產打造峨嵋特色。


  不只如此,峨嵋在推動社造過程中,更有不為人知的感動故事。像是最受遊客喜愛的相思木窯烤麵包就是姜信鈞為了幫有憂鬱情緒的社區居民楊長展走出生命幽谷,而特別在天主堂後方蓋了座烘培麵包烤窯,希望藉此讓楊長展學習如何烘焙麵包、重新找到人生出口,沒想到竟無心插柳柳成蔭,意外讓峨眉鄉的窯烤麵包一炮而紅。


  楊長展說,幾年前他因為身體的一場病而讓心靈也跟著生病,終日悶悶不樂,為了幫助自己重新站起來,姜信鈞鼓勵具有泥水技術專長的他與建窯老師傅一起合力打造麵包窯,結合在地農產來製作手工窯烤麵包。
 

姜信鈞(左)與楊長展(右)成功打響窯烤麵包的名號。景色秀麗的峨眉湖是新竹峨眉鄉的知名景點。

  不過,光有了烤窯還不夠,如何做出美味麵包才是大學問。為了抓到箇中訣竅,姜信鈞還報名了穀類研究所的烘焙課程,與楊長展2人「閉關」研習做麵包的技巧,只見2個門外漢從揉麵團開始學起,用雙手努力和著麵粉,儘管起初總是將麵包烤得焦黑,但兩人並未因此放棄,依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下去。


  幸好,天公疼憨人!兩人不但揉製技巧愈來愈熟練,火候拿捏也日益到位。不過,光只有好技術還不行,還得加上好食材才能成就好麵包。姜信鈞強調,既然麵包是要吃進嘴巴裏的,食材就得確保真材實料才能吃得安心。為此,他們除了堅持不加膨鬆劑外,更選用老麵發酵,加入核桃、葡萄乾等天然素材,再將手工揉製的麵包放入麵包烤窯中烘烤,儘管過程費時費力,卻能讓消費者每口吃下的麵包都是「良品保證」。


  也因為這樣堅持與用心,讓窯烤麵包不只天天都接到從外地打來的電話訂單,周休二日更是供不應求,有些遊客還不辭舟車勞頓親自跑一趟,以品嚐剛出爐的人間美味。社區居民並結合當地特產東方美人茶與紅豆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紅豆美人土司」,創意巧思不但為峨眉社區營造挹注經濟商機,也讓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鎮活絡起來。


苑裡出水社區 注入藝文味

  而不只峨眉鄉透過社區再造揉製出「有故事的窯烤麵包」,位於苗栗苑裡的出水社區,也積極結合居民自發性力量,一點一滴為偏鄉灌入「藝文味」。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原本是「蚊子館」的濱海藝文中心,在大家同心協力下,搖身為藝文展演場所,同時也是居民搏感情、相互交流的「好所在」。


  造訪出水社區那天,正好是陽光燦爛、微風徐徐的晴朗午后,挑高的成排落地窗灑落一道道光線,構築出的光影十分迷人!苗栗社大教師同時也是社造推手之一的藝術家康乙任笑著說,這是他最流連忘返的地方、也是藝文中心最美麗的風景!


  康乙任說,藝文中心的前身其實是打算做為海水浴場遊客中心。但後來海水浴場未成形,連帶也讓遊客中心長期擱置;居民不忍美麗的建築物就此成為乏人問津的蚊子館,於是結合社區營造力量,努力將閒置空間變身為社區的藝文中心。出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鄭柏洲表示,不同於都會地區藝文資源豐富,許多偏遠小鎮往往因文化刺激少而形成文化沙漠,為此社區居民一直設法打造藝文中心,希望讓居民不用大老遠跑到臺北,也能就近感受藝術味。
 

社區居民努力將出水打造為藝文社區,讓影像說故事。  為充實藝文中心的軟體內涵,出水社區除了積極邀請畫家、攝影家來苑裡舉行展覽、進行藝術作品展演外,也努力為當地居民埋下一顆藝術種子,像是曾出版攝影作品集的康乙任就以「母雞帶小雞」方式,協助居民開啟「攝影眼」,透過相機鏡頭記錄出水社區的一景一物與人物神情,像是苑裡耆老的一抹微笑、當地孩童的調皮眼神、或者工作時的忙碌身影等……。除了畫面外,康乙任更教導拍攝者寫下當時的心情點滴與鄉里故事,讓攝影作品成為一幅幅有深度內涵的「PHOTO STORY」,不只讓觀者透過照片拉近與出水社區的距離,也成功打響藝文社區的名號。


后里廣福社區 秀出在地特色

  而位於臺中市后里的廣福社區則是以濃濃的「人情味」收買外地人的心。向心力相當強的社區居民不但發揮巧思創作出廣福專有的社區之歌─《珍愛牛稠坑》,更集結婆婆媽媽的好嗓音唱出動人曲調,甚至還特製融入當地特色的道具與登台服裝,讓載歌載舞的演出不只「好聽」,更是「好看」,不但是廣福推動社區營造的一大特色,也增添不少獨特風味。
 

  廣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忠雄表示,廣福社區主要由眷村第二代與閩南農民所組成,人口雖然不到3千人,但大家都很投入社區營造,除自編社區之歌外,更運用盛產的高接梨、柿子、柑橘等製作成多元化農產品與文創商品,像是畫有可愛柿子娃娃的小木椅、花布馬玩偶等,「卡哇依」的原創設計讓人看了愛不釋手。


  除了好吃、好玩外,文史導覽也是廣福力推的社造工作。像是落成於民國20年的張家愛廬就特別對外開放自家老宅讓民眾參觀。走過80年光陰的張家愛廬不但外觀保存良好,內部還有一個設計成「臺灣形狀」的造型水池,十分吸睛。張忠雄說,社區發展協會目前正在努力培育解說員,希望未來能推動生態與文史觀光,讓外地遊客更能了解廣福社區一步一腳印走過的歷史軌跡。


  不過,儘管居民都有心推動社區營造,但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也是社造工作日後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重要課題。就如同姜信鈞所言,社造之路沒有捷徑,只能腳踏實地向前走,雖然很多社區的營造工作都已經做出些成績,但未來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空間,除了繼續結合當地產業來推動社區經濟與觀光,更需要年輕人回流,一同為家鄉打拚,才能讓社造之路走得長長久久。

廣福社區運用盛產高接梨、柿子製作可愛文創商品。藝術家康乙任也是推動出水社造的重要推手。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