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雄人,尤其是三民區的居民而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誕生,一度成為心中最大的痛,如今,十多年過去,大家不僅打從心底接納它,也將它視為一項驕傲,這樣的轉折,想必館方與市民都點滴在心。
這種情節,與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的命運十分相像。
艾菲爾鐵塔位於巴黎市中心,坐落在戰神公園 (Parc du Champ de Mars)內。1889年首屆世界博覽會在這裡舉行,為了慶祝世界博覽會開幕,建築師居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設計方案被官方選中,1887年開始進行建造。一開始,它獨特的用材與造型遭到眾人強烈反對;不論文學家、藝術家,甚至材料建築行家都聯名發表抗議書,他們以法國特色被蔑視、歷史受威脅的名義,抗議在巴黎的心臟位置打造一座毫無意義的怪物。但艾菲爾力排眾議,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當鐵塔建造完成開放參觀之後,立即得到國際建築師的讚揚,更為法國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利益,現在每年大約吸引400萬名以上的遊客。今日的法國人莫不以艾菲爾為傲,甚至在塔下鑄立艾菲爾雕像,以感恩這位閃耀的建築師。
工博館所在地,位於高雄六號公園內。當時,這裡全然是一片樹林,在這之前,市民花費好多年的時間等待樹林的形成;從公園預定地一片光禿禿的草坪地,等到被移植種下的樹木終於長出密葉,開始匯集親子笑聲的時候,公園四周突然架起圍牆,寫著「施工重地,危險勿近!」當下所有市民都有被愚弄的感覺,長期等待開花的心情驟然幻化成憤怒,沒人有耐心重新期待可能的幸福。接續8年,工程進行的噪音及漫天灰塵,更形同一場噩夢,社區的空氣與生活品質差到極點。1997年,工博館終於在市民的煎熬及大小抗議聲中落成。我必須說,身為一個高雄人,當時的我們仍然憤恨難平!
是健忘,還是被感動?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今日的工博館在市民心中竟然已經被視為一座出色的場域,它不僅提供多元的知識傳達,更是遊樂的最佳去處,就算不進場看展,單單站在戶外看著它的外觀,也會忍不住發出讚美的嘆息!
這樣的心情轉折相當矛盾。許多過去極力抗爭的民眾,到了清晨或夜晚會聚集到工博館廣場,練舞、做操、溜冰、散步…,當初六號公園來不及參與的快樂時光重新在這裡進行。
強調科技與人文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是政府於1978年10月所推動之國家重大建設計畫之一,屬中央主管的3座博物館中第二完成的大型科學類博物館,擬定的建館目標為:一、引介科技知識,推廣科技教育。二、表彰科技成就,提高國民自信心。三、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提升國際地位。1987年即進行設計工作,1989年動工,1997年8月竣工。
「如果藏品是博物館的心,那麼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這是博物館界的一句名言。在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中,藏品是基礎,展示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一座強調科技與人文的博物館,如何透過人文手法呈現科學的內涵、傳達科學的知識,是很重要的一項工程。
工博館建築橫跨九如一路兩側,主體採高跨矩、高承載設計,建築本身即是展示品,顯現科技博物館的內涵,其智慧型資訊設備,也兼具了示範效果。整體包含北館的展示大樓和南館的科技教育中心,南北基地相互呼應,面積廣達數十萬平方公尺,規模之大不僅冠於全台,更是全亞洲最大,在全球上,僅次於法國巴黎國家科技及工業博物館。
幾何造型的工博館占地19公頃,館內目前共有18個常設展示廳、3個臨時展示廳,另外,還有三度空間立體電影院及多媒體劇場。工博館的立體電影院是全亞洲最大、最精緻的一座;螢幕長23.6公尺、高17.2公尺的超寬平面銀幕,觀眾戴上立體眼鏡,可觀賞到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除此之外,科技教育中心則是未來科學教育傳遞的主場,包括各型演講廳、研習教室、科技實驗室、電腦室等設施。
工博館室外綠地有超過2,000棵樹木,加上花園、噴泉、圓形劇場、幾何圖形道路等設施,構成一座科技公園的氣象。所有戶外的景觀,又以科學工藝為主題的大型公共藝術品最引人側目。
北館大門前方的「渾天儀」是工博館入口意象。這個中國古代用來觀測星象的儀器由3層環圈所組合而成,由內而外分別為六合儀、三辰儀、四游儀,環環相扣的造型隱含著各種天文與數學原理。進入大廳,則是由不鏽鋼面板和鈦合金板組合而成的「宇宙之星」,拱形中央懸吊一顆地球和「福爾摩沙一號」人造衛星,象徵工博館人文與科學結合的建館精神。
南館區戶外展示公園內則有一座由法國科學家參與設計的「希望之塔」,高度40米,以「時間」為設計主題,有四層不同的結構,最上一層的造型,具有東方式寶塔意象的塔頂,其特色為光纖圍繞的變色效果。第二層是報時音樂編鐘,包括12個音樂銅鐘產生12種不同音階,由電腦控制敲擊產生樂曲,整點時設定的樂曲即會敲擊播出。第三層為報時球,整點時,12顆球沿著螺旋管道滾下,每個球的顏色都不同。最下面一層的水鐘,以水的流動呈現時間的變化。



生動有趣的展示策略
工博館展示主題明示為「科學工藝」,但是以應用科學為主,強調科技與人類的關係;在工藝層面,重視科學文明的產物或附屬產物,細分內容為:食、衣、住、行、育、樂等有關之科學層面,近年來,為了吸納更多的參觀對象,與科學工藝無關的繪畫藝術作品也成為展出的內容之一。
隨著多元時代的來臨,觀眾不易被單一的形式滿足,這樣的挑剔口味難免影響了工博館發展的方向,也增加展示的寬度及深度。雖然它是政府機關的一環,沒有獨立經營的壓力困境,但如何誘發民眾參觀意願以達到最終的教育功能,卻是不得忽略的課題。
2000年5月,工博館爭取到達文西特展來高雄展出,達文西特展是一個國際性的巡迴展,展出的內容跨越科學與藝術。挾帶著達文西的超級魅力,工博館算是開始真正在台灣打響「科學工藝博物館」名號,也讓前來朝拜達文西的民眾親臨這個美麗殿堂後,習慣性回流,奠定了基本的人數。
這幾年來,工博館在特展方面,不離民眾有興趣的生活主題,以今年秋季展出的內容來看,有「阿公阿嬤ㄟ生活智慧特展」「三分鐘的魔法-泡麵特展」「電信文物更新展~台灣電信百年風華」「地球急診室生物多樣性教育特展」,這些主題除了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老年人和兒童也對這些展出充滿興趣,上了年紀的人從阿公阿嬤ㄟ生活智慧特展追憶昔日,兒童在泡麵特展中學會製作泡麵,當場還可以DIY,把自製的泡麵帶回家,如此生動有趣的展示策略,確實是成功的方向。
前兩年,工博館進館參觀人數每年各高達150萬人次以上,將數字提升至200萬以上是館方努力的目標。除了具體參觀人數之外,工博館也透過網路,建立「數位化」、「無國界」新型博物館形態,期望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
一座經營出色的博物館,不僅能夠彰顯一座城市的內涵,更能成為國家的驕傲,我們相信,在工博館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下,亞洲排名第一的封號將不僅限於建築外觀,而是它的實際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