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圖資系為國內第一個擁有學士、碩士與博士的完整圖書館學教育場域,要建置完整的圖書館專才培育體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主任林珊如教授認為,就是要從WHAT、HOW
到WHY 的扎實訓練過程建置。
談到圖書館,你會想到什麼?
若從字面上來看, 圖書館的英文L i b r a r y是從拉丁文演化而來的,意思是「放書的地方」; 而圖書館的希臘文Bibliotheca更耐人尋味,它的原意是「裝書的容器」。在中國古代,圖書館也有「藏書閣」的稱呼,到了民國初年,有位圖書館學家 創了一個多音字「圕」,念做「圖書館」,他用一個囗把書圈起來,意思也是圖書館。
不難發現,無論東方或西方,人們對圖書館的第一印象都是書,其次是藏書的場域,不管我們稱它為「地方」、「容器」、「閣」,或者只是簡單的畫了一個囗。
然而,圖書館裡有個很重要的角色,他們不但沒在圖書館的字面上被體現,而且實際的存在也常被圖書館的使用者所忽略。他們是圖書館員,是一群幫助圖書館藏書體系順暢運作的關鍵推手。
圖書館員職能 越來越繁複
圖書館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是協助借、還書的庶務人員,但館員的職能不僅止於此。想了解館員真正的價值,得從「圖書館學」這門學問說起,它最早是 由德國圖書館學家馬丁‧ 施萊廷格( M a r t i n Schrettinger)於1807年所提出,是一門涵蓋文獻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甚至統計學的專門學問,舉凡圖書館中書籍的蒐集、組織、儲存 與流通等各個環節所需的專業都涵蓋其中,而圖書館學也是每一個圖書館員所受的基礎教育。加上現在資訊載體愈發多元,除了傳統紙本書,還有電子書、多媒體及 網頁上承載的大量資訊流等,為了有效管理這些資訊並方便民眾取用,圖書館員所需的職能繁複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一般民眾的想像。
林珊如教授暢談圖書館專才培訓體制
為培訓優秀的圖書館員,臺灣有多所大學成立圖資相關系所,其中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以下簡稱臺大圖資系)為國內第一個擁有學士、碩士與博士的完整圖書館學教育場域,對於國內圖書館專才培訓與研究,具有指標性的地位。
現為臺大圖資系主任的林珊如教授,也是臺大圖館系畢業,爾後前往美國羅格斯大學攻取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與傳播資訊暨圖書館學研究院博士, 回國後任教於臺大圖資系迄今20年,她更擔任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圖資教育學會研究發展委員會主委及常務理事等重要職務,對培育圖書館專才不遺餘力。
在網路蓬勃的年代,對許多人來說,「使用網路搜尋所需的資訊」是個再平常不過的舉動,當圖書館早已不是民眾搜尋資訊的第一選擇,加上圖書館員被賦予的資訊蒐集、處理、儲存與傳播等任務,幾乎也都能被網路搜尋引擎所取代時,這對圖書館員的核心價值與定位有何影響?而學校對圖書館專才的培訓又有什麼因應 對策?
圖資人是新一代圖書館專才
「你想說的,是網路普及與數位化對圖書館教育所帶來的衝擊吧?」林珊如一語道破。她解釋,當前的圖書館教育處在捍衛傳統圖書館學與全面接受數位化應用這兩條路的分岔口,林珊如並不認為原有的圖書館教育足以因應時代的變遷,從實務面來看,像有些工商界或科技界的專門圖書館,其實並無太多館藏空間,數位 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林珊如也不贊同一味的追求數位化,而否定圖書館員既有的專業。
「科技再進步,實體圖書館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林珊如說。她舉例,像國家圖書館保存許多文化遺產,不管是實體文化產物或是形而上的文化象徵意涵,國家圖書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一般的公共圖書館也肩負著「取用平等」及鼓勵「終身學習」的社會責任,且只要社會存在「數位落差」現象(指貧困者或處於社會劣勢者,在科技取用的機會與能力比其他人更差),實體的場域與館員服務就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我們選擇的路,是兼容傳統與先進技術,而不偏廢任何一端。」林珊如說。這其實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選擇,不但既有課程要重新規劃設計,對師資 的需求也從圖書館學跨足到資訊科學、教育科技與知識管理等相關領域,然而,也因為這樣的選擇,才能培訓出能力足以因應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卻依然保有傳統人文素養的新一代「圖資人」。
從WHAT、HOW到WHY
至於學校如何透過學士、碩士與博士三階段,建置出完整的圖書館專才培育體制?林珊如認為,這是一個從WHAT、HOW到WHY的扎實訓練過程。
在學士教育階段,著重的是WHAT(該學什麼)。透過基礎知識與實務訓練,讓學生從系內的「實習圖書館」或各地圖書館參與實作,以求了解圖書館作業流程、探索資訊本質與服務初衷。
林珊如說:「學生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習資訊生產輸出後,到館藏被使用者取用前,所有有關圖書館系統運作的知識。」比如說,如何將所有館藏的資訊組織分類就有它的學問在,在傳統是利用卡片目錄索引,而現在則是利用電腦來系統化管理。「不只如此,像國家檔案管理所運用的資訊組織分類法,又是自成一格。」林珊如補充。筆者腦海浮現的是電影中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機密檔案處理人員,心想圖書館學的應用層面真的極其深廣。
而圖書館大致上可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中、小學校圖書館與專門圖書館等,在不同的圖書館服務,館員被賦予的任務也不盡相同。除了先前提過的國家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之外,像大學圖書館不僅提供書籍借閱,也有支援教學研究的作用;而中、小學校圖書館則以培養學童閱讀習慣為目的;專門圖書館如醫學圖書館、音樂圖書館等,以收藏特定專業領域的文獻為主。學校在學士教育階段,就會培養學生對這些機構的管理能力,而且從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可 依個人興趣,增進特定資訊類別的知識,藉以強化個人專業素養,最後以參考資訊服務、人機互動、心理學、管理學、傳播學及行銷學等課程,讓學生充分學習如何 推廣館藏資源的相關職能。
到了碩士教育階段,主要在訓練學生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HOW),思考如何把對的事情做對做好,所以方法論很重要;延展至博士教育階段 時,更鼓勵他們深入去探討所學事物背後的本質,要學生懂得問WHY(為什麼要這麼做),設法看得更深、找出藏在表層現象中的真正問題或潛藏的價值與前提。 林珊如解釋,學校在這個階段給予學生更大的選課自由,目的是要讓學生「LEARN HOW TO LEARN」,學會做學問的方法,待脫離學校場域後,仍能自己自學,並針對圖書館相關議題深入研究。
透過這些扎實的訓練,林珊如認為圖書館專才必須能做到「知人」、「知書」、也「知科技系統」。「其實一個優秀的現代圖書館專才,在其他領域的表現也 會很優秀。」林珊如對圖資人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確,很多圖資人除了進入產官學研等各類圖書館,近年在資訊科技領域、出版社、網路公司、資訊系統業等, 也出現越來越多圖資人的身影。
圖資人的使命:活化圖書館場域的重要觸媒
在知識經濟時代,現代人對資訊的渴求更加急迫,這也是為何人們會以網路搜尋取代上圖書館找資料的原因。「雖然方便、快速,但網路資訊十分龐雜、多未 加以整理,在特定議題研究上,完整度未必優於針對特定使用族群所發展的圖書館館藏,從這方面來看,網路與圖書館各有所長,可以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擅長 資訊服務行銷的林珊如以SWOT分析:「圖書館的劣勢是可及性不如網際網路,但這點,其實數位化反而幫了圖書館大忙。」除此之外,林珊如認為,傳統圖書館 員最重要的工作是資訊組織管理,但為了因應使用者行為的改變,現代的圖資人不再繼續隱身館內,而是主動迎向人群。
圖資人淵博的智識與貼心的服務,除了對推廣閱讀、提升館藏利用有很大的助益之外,他們本身也是未來圖書館最大的附加價值。「現代圖書館的效能,不只 是單純提供資訊取用,也成為民眾遊憩、交誼的重要場所,就像博物館、咖啡館一樣。」林珊如說。而圖資人扮演的角色,將是活化圖書館場域的重要觸媒。
「館員是圖書館裡最有溫度的存在,這是冰冷的科技無法取代的,不是嗎?」筆者思索著林珊如最後所說的話,當所有的知識跟技術運用都回到人的「溫度」時,或許,這才是整個圖書館教育體制背後所冀求的純粹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