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一部促進中國戲劇發展的力作《京劇二百年史話》問世

文:葉龍(香港能仁書院院長)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文建會出版了一部皇皇巨著-<京劇二百年史話>,分上下兩卷,都八十餘萬字,珍貴圖片三百餘幀。在臺灣而言,確是文化建設的一大成就,這不僅對傳統的京劇藝術有著弘揚的貢獻,對四十多年以來,兩岸文化隔絕的現狀,尤有重大的突破。以往大陸出版的京劇史,對臺灣京劇發展隻字不提,而文建會這部京劇史話,在毛家華、賈亦棣兩位先生合作之下,深思遠慮,決不師心自用,於是虛心請教大方,遍邀兩岸與海外的戲劇學者、專家,分別執筆。同時毛、賈兩人更不辭辛勞,親赴大陸上海、北京等地蒐集史料,考信徵實,以迄歸來執筆成篇,歷時數年之久,個中的創作艱辛可想而知的。

  <京劇二百年史話>的內容,據其目錄所載,共五大篇,二十二章,一百四十二節,完全是據史述事,文不空泛。第一篇,標題為「中國京劇的歷史長河」,由清代乾隆皇帝大興戲劇與徽班進京寫起,繼而道光年間四大徽班各放異彩,晚清慈禧太后力倡皮黃,民國以來旦行的崛起,以致流佈全國,成為我國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種。第二篇題名「京劇鼎盛時期」,歷述京劇各種流派的形成,上海京劇改良的新潮,抗日戰爭時期的京劇,以及淪陷時期京劇所遭到的厄運和抗戰勝利後的新局面。第三篇則專寫「復興基地國劇重展新頁」,詳敘國劇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從民間劇團的活動,一直寫到國軍新文藝運動與軍中劇團的貢獻,以及文化建設與國劇的推廣為止。其中最精采的部分為中華民國劇團訪美紀實,由訪問團團長,前東吳大學校長楊其銳先生所親撰,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詳實的紀錄,彌足珍貴。

  史話第四篇為「大陸京劇概況」,此篇又分「大陸京劇的承襲和變遷」、「樣版戲的興起與沒落」,和「大陸新時期京劇」三章論述,就史言史,此篇所分章節最多,文字幾佔全書的四分之三,可以說是全書的重點所在。換句話說,這就是全書中的純史部分,文字配合圖片,讀之令人忘倦,而讀者在這些文字綱目中,尤可一覽這部京劇史的主要輪廓。

  本書下卷為第五篇開始,標題為「京劇名家傳記」,首先是表演藝術家登場,以「以為」與「場面」等分為十節,其中介紹了民國以來著名演員三十八人,生旦淨丑全部包括在內,這三十多人均由京劇行家評點而出,其藝術特點與成就,均有公允與深入的剖析。如老生方面:余叔岩、周信芳、馬連良、高慶奎、高菊朋。旦角方面:梅、程、荀、尚以及李世芳、宋德珠、毛世來、張君秋四小名旦,率皆一時之選,無人能加以否定。在場面方面,列舉了徐蘭沅、王少卿、李慕良、杭子和等六人,也是絕無僅有的行家高手。本章最後一節收錄了大陸中青年京劇演員三十六人小傳,幫助我們對大陸京劇演員現狀,有所了解。

  本篇第二大項目為「京劇漫談」,未分章節,其中收錄翁偶虹、潘俠風、王靜芝先生等評介程硯秋、梅蘭芳、錢全福等三篇專文,並非純屬漫談性質,而是具有學術性的論評,值得精讀細讀。至於范石人先生的「余派聲腔藝術研究」與胡芝風女士的「我參加戲曲影視片的拍攝」兩文,更是權威之作與經驗之談。本篇第三部分為「京劇臉譜總論」,對臉譜的由來,以及臉譜的分類,都有所論述,並配有手繪彩色臉譜六十幅,分插在書內。除表現臉譜的藝術特色之外,更使讀者有一種美的享受。

  五篇第四部分為「中國劇場發展史」,文內敘述自宋、元以來的劇場變革,以及近代新式商業劇場的興起。在漫長的戲劇發展過程中,劇場建築也隨之而改變,可見戲劇與劇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近代化的鏡框式舞臺劇場,是否有利於京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值得吾人深思研究。

  下卷最後一章為「京劇掌故集錦」。所謂掌故,自以人為主,寫其趣聞軼事。雖與正史有別,但亦有補正史之不足。如「優孟衣冠」本為一古老的戲劇性掌故,既經司馬遷收錄「史記」的滑稽列傳中,後世編寫戲劇史者,大多用以補古代戲劇史料之不足。本此,對於京劇的掌故也可以作如是觀。進一步說,這一部分的京劇掌故,寫的是京劇名家的一些趣聞軼事,既具趣味性,也有認知的價值,對於讀者與京劇從業人士兩皆有益。就讀者而言,可以從這些掌故中獲得更廣泛的京劇知識,就京劇從業人士而言,可以從這些掌故中得到「敬業樂群」的借鑑。

  這部<京劇二百年史話>,在文建會方面,歷經郭為藩、申學庸、以至鄭淑敏三位主管手中才得以發行問世,確是一件不太小的工程。鄭主委淑敏在這書的序言中說:

  「文建會站在文化建設的立場,對此珍貴的傳統戲劇自然加以重視。故而有此『京劇二百年史話』的編纂。將中國京劇的歷史展現於國人之前,使從歷史中求證,從史跡中求發展,從發展中求普遍、求進步。這是文化建設中的一個環節,在促進中國戲劇的發展中,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事實正是如此,在京劇創立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曾遭到幾番挫折,如對日戰爭與大陸四人幫的毀壞。幸而四十多年來的臺灣,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各種重大建設齊頭並進,而文化建設則如旭日升天,方興未艾。在文化的領域中,戲劇是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要列為文化建設的重要項目。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京劇。京劇俗稱「大戲」,它是一切地方劇的集成。所稱「國劇」榮銜由此而來。以其在臺灣既有的成就為基礎,繼續造就更多的京劇人才,充實設備,改進內容,普遍地推廣演出,進而精益求精,使之發揚光大走向世界舞臺。為達到此一目標,必須結合兩岸京劇界各方面的精英,共同審慎地研究,如何將京劇作通盤適當的創新。當然,破舊容易而創新難,創新不能期之個人或少數人,也不能要求一蹴而幾。必須群策群力,窮年累月,鑽研再鑽研,實驗再實驗,庶幾期於有成。

  <京劇二百年史話>的出版,誠如鄭淑敏女士所說的是促進中國戲劇發展中一件有意義的事,也是中國戲劇界中一件喜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