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文:編輯部

書 名:金光啟示錄
作 者:邱武德
出版社:發言權出版社
出版日:2010年3月

陳金萬∕文

  西洋藝術史和西洋美學充斥於學院和當代藝壇,在雙年展效應下台灣藝術圈對於世界各種藝術現象也略有所知,唯獨國人對於自身的文化脈絡和美學價值的理解最為匱乏。《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一書出版,剛好填補了懸缺許久而少人經營的這一塊。此書的獨特性使它問世不久,就獲得以閱讀世界名著和暢銷書為主的「天涯海角讀書會」第三屆黃金書單的推薦。

  《金光啟示錄》的作者邱武德,把曾經受到知識菁英鄙視和皇民化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打壓的金光布袋戲,當作是映照台灣文化主體生成的一面鏡子。他從文化觀察的角度,連結台灣的社會發展、歷史變遷和外來文化對金光布袋戲造成的衝擊,在起死回生之下,竟有如達達精神一般,意外激起一波本土意識強烈、俗艷風格濃郁的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創作熱潮,以此建構一種屬於台灣當代特有的本土美學意義和價值,是一部企圖為台灣庶民文化平反,銜接東西方美學思想的土產力作。

  《金光啟示錄》將金光布袋戲分為戲棚時期的野台布袋戲、黃俊雄時期的電視布袋戲和電腦特效十分炫麗的霹靂布袋戲。三個時期逐一探討構成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和特色,分別從人物角色、劇本語言、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和聲光特效等切面加以剝析,金光布袋戲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與普普藝術興起背後的商業羅輯、流行品味原理不分軒輊。

  邱武德從拼裝、變體、錯亂和錯亂中再生的金光布袋戲中,看見台灣人活在歷史巨變、移民融合、殖民扭曲、文化混血和追求西潮夢想不得要領的過程。他以類似說書人的口吻,對如數家珍的傳奇角色和美學特質娓娓道來,不時穿插劇中的經典名言和布偶照片,使此書讀來更具有親民樂趣和懷舊的臨場感。最後,他在結語提到金光藝術「表面開朗熱鬧,其實包裹著層層的傷痕和淚水」,可能才是他要強調的重點所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