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年輕族群 不能被出版遺忘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師大圖資系所長陳昭珍教授以「閱讀行為改變了嗎?」探討電子時代來臨後,不同年齡層閱讀內容與媒介的變化。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以「閱讀行為改變了嗎?」為題舉辦座談,除關心年輕族群的閱讀行為之外,同時也發現出版市場對青少年讀者的關注不足。

  在座談會中,由不同年齡層的人分享小學生、中學生與大學生究竟在讀些什麼?並探究在這閱讀時間被大量切割的不單純年代中,出版方向又該如何著力?

小學生的閱讀受制於「引導性推銷」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說過,「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自小養成閱讀習慣,等於有了一生都能擁有的智慧。由此看來,「閱讀能力」雖是小孩子學習發展的「關鍵能力」;然而,從座談會中發現,對於書籍的選擇,學生們則是多以家長或學校老師推薦的書單為主。

  儘管台北市北投國小的陳奕潔表示:「自己會到書店選書,不過購買與否的決定權還是在媽媽身上。」因此,小學生的閱讀行為受制於家長與學校老師的「引導性推銷」影響很大。

小學生的閱讀需要「引導性推銷」  擔任座談報告人台北市北投國小校長刑小萍以曾參與過「台北市國小學生閱冠王」的過程中發現:「小學生的閱讀須從多方探索並從有興趣的部分開始,因為閱讀將讓他們在書本、人物與生活中,不斷地發現驚喜與收穫。」而此思維則源於有段時間,她看見了一位很喜歡讀《三國志》漫畫的學生,克服了學習障礙的實例,於此同時,她相信會有更多學生因愛看武俠小說,而開啟對歷史研究的興趣,或許也會因閱讀不同類別的書籍,而引發各種的興趣……。

  閱讀雖屬個人行為,但是,小學生閱讀的視野與想像空間卻是需要外界的引導與激發。因此,正如台北市平等國小翁繩玉校長所言:「家長陪孩子閱讀,是許孩子一個美好未來最簡便的投資;老師鼓勵學生閱讀,是培養孩子自信與創新的開始;社會和企業推動閱讀和說故事,是為下一代撒下希望的種子。」

課業壓力 壓縮中學生閱讀

  然而,當小學生步入中學生階段,他們的閱讀行為又是如何?以台北市立圖書館95年度各年齡層借閱統計為例,「國中生(13~15歲)及高中生(16~18歲)的借閱量分別為(38951冊)與(36270冊)長久以來皆是敬陪末座。」從數據可初步解讀為,在學校課業的沉重壓力下,中學生的閱讀行為是被剝奪的。

  儘管大部分中學生偶爾還會維持或長、或短的閱讀時間,也多偏重於放鬆心情、打發時間的課外讀物為多。與深受小學生中、高年級偏愛的自然科學類、奇幻小說類……等書籍相對照下,中學生的閱讀則多以不須深入思考的小說、漫畫類為多。

  除此之外,中學生的閱讀還會以配合未來生涯規劃為考量,也就是有利於未來升學的閱讀書籍,大多數的中學生就會盡量排除萬難,進行閱讀。當閱讀與考試畫上等號時,大榮高級中學圖書館主任王昭月憂心:「有多少學生真正享受到閱讀的喜悅?不是為學校考試、不是為老師指定、也不是為了推甄而參加網路讀書會心得寫作或小論文比賽。」

  當現實的升學壓力無可避免,將閱讀與考試畫上等號的觀念,也是目前改善中學生閱讀行為極須關注的一環。雖然中學生的閱讀媒介「網際網路」遠比「紙本書籍」為多,台灣的出版社還是不能忽視中學生對讀物的需求。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主任蘇啟寅就針對中學生的閱讀提出:「無論是發展中學生的有聲書、發行適合的外文書,或是改寫成人閱讀的書籍為適合中學生的字彙……都是台灣出版社發展中學生讀物的可能。」

多數大學生 未能體會閱讀樂趣

年輕族群讀些什麼,影響著我們未來的國民氣質像什麼。  影響現今大學生的課外閱讀的主要因素為功課量,其中又以老師要求、考試多、作業多的刺激為要,其中也會因不同學院學生而影響到課外閱讀行為多寡的差異。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教授詹麗萍分析:「大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動機相當薄弱。」而從許多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高層次讀寫能力下降、年輕人遠離書本而老年人更愛閱讀、新一代大學生普遍對社會問題不太關心……等。因此,在協助大學生建立閱讀的原則外,也應注意大學生閱讀的需求。

  網際網路對出版業界造成衝擊外,也讓閱讀的行為模式有了階段性的變化。不過,網際網路也並非如洪水猛獸般地摧毀掉閱讀的價值,當我們在探討「閱讀行為改變了嗎?」的當下,雖然閱讀的內容與媒介正在改變著,但只要肯定閱讀的價值、堅持人性的道德,「傳統閱讀」還是會持續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