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書本到螢幕 閱讀與科技的即時連線

文:梁雯晶 攝影╱莊震烽 照片提供:孫志彬、楊立偉、鄭國威、shutterstock

在資訊爆炸與AI蓬勃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樣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從閱讀載體、知識生產、創作形式、倫理規範到未來圖書館的定位,這場橫跨科技與文化的變革,正悄悄地改寫我們對於「閱讀」的定義。

 

  當AI科技浪潮席捲知識場域,圖書館不再只是典藏書籍的場所,而是與AI共構的智慧平台。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主辦「2025智慧圖書館時代資訊素養論壇」,邀請產官學界專家齊聚一堂,聚焦探討當科技深度介入閱讀與知識領域時,如何強化使用者資訊素養,重新界定閱讀與知識的核心價值。


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 而是創作夥伴

在AI時代,訂定AI應用倫理規範,培育使用者具備識別真偽、理解內容來源和創作過程的資訊素養能力尤為關鍵。

  近期「ChatGPT吉卜力風格」席捲全球社群媒體,網友瘋行將照片餵予AI,生成一張張吉卜力動畫風格的圖片,展現AI強大的創造能力。也因為大量使用者湧入,不僅一度癱瘓ChatGPT主機,亦掀起「AI風格化創作是否侵權」的爭議。


  AI技術與時俱進,已成勢不可擋的浪潮,如今不僅能理解「創作」的意圖,更能主動參與創意過程並將其落實,「我們正處在時代關鍵的轉折點。」擔任論壇主持人的義守大學新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孫志彬指出,隨著AI應用突破式創新,未來AI已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是成為我們的創作夥伴,我們應該要盡快從『使用者』的心態,轉變為『協作者』的視野。」

 

孫志彬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5 AI 創新獎」演講。

  「AI不僅改變了數位內容創作的方式,更重新定義創作者與人工智慧科技的關係。」孫志彬亦認為,長遠來看,AI使數位媒體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創作效率大幅提升,但隨著AI生成內容普及,可能造成的原創性疑慮、AI幻覺問題不可忽視,「訂定AI應用倫理規範,培育使用者具備識別真偽、理解內容來源和創作過程的資訊素養能力尤為關鍵。」


  此外,AI的崛起也導致內容產業「角色界線的消融」。在過去,內容創作者與接收者有著明確的分野,專業媒體掌握著資訊內容產製的大部分權力。但在未來的AI時代,每個人都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和AI工具快速產製內容,使內容創作者與接收者的身分產生交疊流動。


  孫志彬說:「未來的世界將會是虛擬與現實共存,很難區分誰是內容創作者、誰是接收者,兩者界線會愈來愈模糊。」他以現今遊戲與動漫為例,消費者的意見,甚至AI生成內容正逐步參與創作決策,角色身分流動成為常態,「內容產製的過程不再是單向式傳輸,而是雙向多元的交流,我們正邁向一個AI與人類共同創造的新時代。」

 

主動參與 更有意識的使用AI工具

孫志彬認為,AI不僅改變了數位內容創作的方式,更重新定義創作者與人工智慧科技的關係。

  內容創作者與接收者的角色界線正在消融的現象,泛傳媒知識長鄭國威也有深刻的觀察。他以「看YouTube不會讓你變聰明,但做YouTuber會」為題,說明在自媒體時代中,人人皆可成為內容資訊的創作者與接收者,角色的位移正在重塑知識生態。


  鄭國威認為,觀看YouTube影片雖然能快速獲取資訊,但多數情況下仍屬於被動吸收,難以將內容轉化為更深一層次的知識。「真正的學習與理解,來自於主動參與。」他表示,「做YouTuber產製影片,就是一種主動組織、創造與傳遞資訊的過程,從資料蒐集、腳本撰寫到拍攝、剪輯與觀眾互動,每個環節都能鍛鍊創作者的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


  在資訊爆炸氾濫的現今,大眾對於內容知識的渴求仍存在,但呈現破碎化、分眾化的現象。「傳統媒體的權威性降低了,如今不再是誰擁有最多及專業的頭銜,最能獲得觀眾的信任─而是這個媒體你關注多久、他是否真誠回應觀眾、分享的內容是否一貫有價值。」鄭國威強調。

 

鄭國威表示,做YouTuber產製影片是一種主動組織、創造與傳遞資訊的過程,每個環節都能鍛鍊創作的邏輯思考與表達力。

  隨著科技進步,知識不再僅限於書本載體,或者學校、圖書館等傳統知識場域中,而是藉由社群媒體、數位影音、線上課程等數位媒體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其實不是大家不再閱讀,而是閱讀的形式已經從傳統的紙本文字轉變成更多元化的形式。」


  鄭國威也提醒,隨著創作內容的門檻降低,AI工具大幅提升了內容產製與傳播的效率,「但錯誤訊息的傳播速度也跟著變快,因此建立嚴謹的驗證與製作流程,成為確保內容品質的重要手段。」


鄭國威表示,做YouTuber產製影片是一種主動組織、創造與傳遞資訊的過程,每個環節都能鍛鍊創作的邏輯思考與表達力。  他以2023年中國偵察氣球飛越美國的突發事件為例,在新聞時效性的壓力下,泛科學需要在短時間內製作相關影片回應,但議題牽涉複雜的科學判讀與敏感的地緣政治,「我們必須要迅速找出議題核心,並且規劃腳本、蒐集資料、核實資料來源,整個過程相當不易。」這類事件凸顯了知識型創作者要在快速反應與確保內容品質間取得平衡,仍充滿挑戰。


  面對未來,鄭國威認為關鍵在於提升大眾AI素養與相關工具的運用能力。「AI確實幫助我們在產製內容與接收知識上更有效率,但同時間,我們也需要了解AI存在錯誤的可能性,要更有意識地使用AI工具。」

 

技術革新 加速圖書館數位轉型

楊立偉表示,如今生成式AI已具備「教科書式」的革新潛力,正好能為圖書館的數位轉型提供強大動能。

  當AI逐漸改變內容與知識型態的同時,圖書館也迎來數位轉型的全新契機。意藍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楊立偉在論壇專題演講中指出,AI將促使圖書館的服務形式從傳統的「被動借閱」邁向「主動知識推薦」。


  楊立偉分享,他正在念國中的女兒過去為完成學校作業,需查閱字典、百科全書,甚至親自前往圖書館找資料,稍長則開始依賴Google搜尋。當ChatGPT問世後,「她現在甚至連Google都不Google了,直接問ChatGPT─這是很順理成章的趨勢,水往低處流,使用者會主動選擇最方便的工具使用。」


  圖書館的核心功能即是「文字知識的積累與分享」,這與生成式AI的特性不謀而合。楊立偉表示,如今生成式AI已具備「教科書式」的革新潛力,正好能為圖書館的數位轉型提供強大動能。

 

  以圖書館建置書籍管理系統為例,過往書籍在分類與編目時,需大量人力進行,若能導入具備「閱讀理解」能力的生成式AI,只要設定好規則並下達指令,AI便能自動執行,將大幅減輕人工負擔;自動摘要功能可快速擷取書籍重點,協助建構館藏關鍵字索引;語意分析工具則能進行主題分類、跨語言翻譯,讓知識管理更為系統化、智慧化。


楊立偉在演講中指出,AI將促使圖書館的服務形式從傳統的「被動借閱」邁向「主動知識推薦」。  傳統館藏檢索多依賴輸入關鍵字,讀者經常有不知從何下手搜尋或輸入錯誤關鍵字的困擾。生成式AI透過自然語言介面,讓讀者能以口語化提問、進行對話式互動,無論是推薦近期熱門書籍,或描述特定需求、興趣主題,AI都能即時提供相關建議,或者進一步結合讀者的閱讀紀錄與搜尋行為,主動推播相關資訊,提升知識探索的效率與精準度。「未來走進圖書館,讀者面對的可能不只是館員,而是AI閱讀伴侶。」楊立偉認為。


  此外,未來的圖書館使用者很有可能將不限於人類。隨著企業茁壯發展,建置內部知識庫的需求上升,AI將使知識管理系統更為簡便,也將催生大量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進行圖書館資料查詢的「機器人使用者」,帶來授權管理、銜接應用與隱私保護等嶄新挑戰。


  圖書館不再只是典藏書籍的場域,而是匯聚各類知識的節點與協作平台。善用AI工具、重新定義圖書館的角色與價值,將開啟一場關於智慧閱讀與數位素養的全新革命,拓展知識的疆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