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社區大學是台北市12個行政區中最晚成立的社大之一,在過去的發展上,也曾失了準頭,遭受某些質疑。但最近這2年來在全體師生與經營團隊的努力下,松山社大可說是浴火重生,從「新」定位自己,從「心」陪伴社區。這樣的轉變,不僅讓松山社大獲得教育局評鑑特優的肯定,也取得社區的支持與信任,與其結合的更加密切。



團隊合作 志工力量
而重新擦亮松山社大這塊招牌的靈魂人物,就非社大校長蔡素貞莫屬了,曾經同時在佛光大學與萬華、士林社大教書的她,充分感受到成人教育的可愛之處,一跟大學高等教育相對照,蔡素貞感覺到教育的意義反而在社大這群學員身上展露出閃耀的光芒,每每看到一些年逾古稀的阿公阿嬤,還背著書包,開心地來上課,她就知道自己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而就這樣一股腦地從原本單純地教學投入社大辦學的行列中。
由於蔡素貞十分了解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加上之前在其他社大行政工作的經驗累積,讓她一加入松山社大後便確立其定位與目標,帶領著團隊邁開大步向前行,但她更將松山社大的成功歸向於社區的協助與志工、行政團隊的努力,她說:「很多時候,我們的同仁都是打地鋪在辦公室裡睡覺的,而這麼少的人能做這麼多的事情除了大家的犧牲奉獻外,也多虧了志工的協助,他們就像是4根大柱子,支撐著社大的運作,因此我們也將11月11日訂定為志工日。」
松山社大的志工王勝欽,退休後就開始社大學習,接著幫忙籌組志工隊,他當時提出一個概念:社大是大家的資產,維護這資產也是大家的責任。加上社大並不會把志工當做成免費的勞工,有安排完整的訓練課程,讓志工可以從服務中成長。王勝欽說:「參與社大後,感覺自己開始為自己而活,不但心態上越來越年輕,精神上也越來越富足,這是社大給予我的,我當然會義無反顧地照顧社大。」而現在他也是松山社大基隆河巡守隊隊長,將這份熱忱擴散至社區中。
用最少的資源朝最大的夢想邁進
蔡素貞向我們提出幾個社會觀察,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即便讀到了大學畢業也只不過是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加上少子化的趨勢,台灣成人比率達到總人數的60%,但政府對於成人教育的補助竟只佔總教育資金中的6%,對照政府在社大投入的經費,與社大在推動社區公共事務與成人學習的成效,社大可說是以最少的經費辦出最大效益的非營利組織。
蔡素貞表示:「最近的金融海嘯,讓我們原本以為會對社大招生造成衝擊,但相反地吸引更多人走進社大來充實自己,這就表示著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讓國家更有競爭力,而生命也可以活得更加精彩。」在各種成人教育中,社大更將其學習場景嵌入社區,提供了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社區營造機會,建構公民社會雛型,這些絕非其他學習機構所能比擬,而這也正是社大存在的價值。
這幾年,松山社大積極與社區合作,除了主辦各類藝文活動,還規劃「社區領導人培訓列車」課程、推動「松山區水與綠休閒軸線導覽人員培訓」、「松山區綠色生活地圖繪製與調查」等。蔡素貞表示:「社區大學注重在地深耕,誠然是一種自覺和實踐過程,社大在過程中定位自己、陪伴社區,甚至透過議題,做跨社區的串連與組織。社大的成立,帶動了社區居民學習的新思潮,也逐漸成為社區居民聚會交流,凝聚社區意識的新據點,進而建構在地經驗、在地文史和在地思維。」
培力公民記者
為了深化台灣民主的發展,公民素養就是其關鍵,而如何提升居民的公民素養,一直是所有社大人努力的方向之一。蔡素貞認為社大首先要扮演好激發公民能力的角色,讓公民產生身為公民的自覺,因此社大是要去發掘議題,而非帶動議題,要去關懷議題而非操縱議題。松山社大也特別開闢:頭家來督工-peopo網路公民記者培力工作坊,讓民眾免費來上課,讓媒體不再被少數人掌控,每個人都可為自己發聲,說出自己的故事。
已經擔任peopo公民記者一年多的陳懿卿,當時就是在松山社大接受公民記者課程的訓練,雖然他天生小兒麻痺,行動都需仰賴輔助工具,但從不因此將自己綑綁住,還曾經至英國參加特殊奧運游泳比賽得到兩金一銅,為國爭光。
也因為在科技公司上班,所以到社大進修電腦相關課程,但老天爺還是持續給他嚴酷的考驗,在2年前得知自己得到了乳癌,陳懿卿並不氣餒,勇敢對抗病魔,經過了化療與調理,現在已逐漸恢復健康,於是他又重回到社大的校園裡,這次更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參與各項公民議題的相關課程,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
陳懿卿笑著說:「一開始只是好奇這是怎樣的課程,但一投入後就停不下來,老師除了告訴公民記者的意義,還教導我們如何使用相機、採訪技巧、傳播倫理等。我也開始漸漸發覺原來新聞就都在你我的周遭,只是我們常常都漠不關心罷了。」
社大就像是點燃了一把熱情的火,要將你我心中冰凍已久的心房逐漸融化,告訴我們這世界還有好多有趣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張開雙臂關心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讓社會變得更加溫暖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