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以前家居小鎮的我而言,種田是如此親近卻又遙遠的一件事。因為數十年前買地自建的家,家被田包裹而田中居,彼時稻田中只有兩戶人家相互倚靠,祖父輩以農業相關為生,父母輩卻已不種田了。
家門前,沒有小河,只有小溝,水清澈地流動著。被稻田包圍的透天厝,可以見到一年四時的農村景象。牛拖曳著犁耕、農人田中插秧、鷺鷥飛起,水波蕩漾的春天。一個夏,稻綠精神抖擻。秋收,田野一片亮黃、割稻後有青草的香氣瀰漫,曬稻於三合院前。入冬,綠肥紫雲英長滿、綻放紫色小花,或見蘿蔔、高麗菜、花椰菜成列在菜梗上生長,休耕冬日,滿庄農家等著過年。
一年四時,土地很近,就在身旁;雖未曾親自耕種,也不覺土地遠。對土地的情感,是親切的,做田種菜人,家前過,日日招呼,收成互饗,人不在家無所謂,就往門口一放,來自大地的菜,裝滿人情中更美味。往往問候「呷飽未」?或是關心自己種的菜「好呷否」?讓種菜和吃菜的雙方,一起關心蔬果的「養成」過程。
何經泰鏡頭下的小鎮景象
早期的農村,我們可以看到菜在哪裡長?是誰種出來的菜?賣到哪裡?從土地這端種下到餐桌上的過程都算清楚。但等農村不再是農村,家四周大片的稻田全然消失起厝,農田在哪裡?農民在哪裡?十幾年間,小鎮景象變化迅速。
2009年9月起,流失的農村情感,在嘉義縣新港鄉的新港文化館,在攝影家何經泰的影像裡,在「作食人」特展中,似乎可以覓回一種農民與我的記憶。我不認識參與特展的這位攝影家、紀錄片拍攝者,策展人黃文淵,以及影像中50位新港的農民,也和新港幾乎沒有交集。雖然全盤不認識,但走進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後,我在大量保存原建築的風味,有著木造屋架、紅磚和剝落的水泥牆、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的展館裡徘徊,在自然光灑進的氛圍中,愛上這個以紀錄新港農業影像為主題的「作食人」特展。
每一個農人在牆上,拿著大聲公說著話,靦靦親切得不得了。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前身是新港農會的米倉,1963年建好,閒置了一段時間後,新港文教基金會與農會協商,陸續在此地辦藝文活動。2006年時以地方文化館形式,正式成為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現新港的農業生活。
四人聯彈 關心農民
由新港文教基金會主辦,由長年關心台灣工殤者的知名攝影家何經泰先生攝影,由嘉義藝術家黃文淵策展並負責展場裝置,再由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陳韻如擔任紀錄片拍攝,幾乎是四人聯彈,合力呈現「作食人」特展,9月26日起至12月27日展出。「作食人」影像展,策展人亦是展場規劃者黃文淵,巧妙利用建築本身散發出來的斑駁美麗與自然光源,以農村常見的竹管,以一貫創作理念──從漂流回鰲鼓溼地的漂流竹,回收再利用的素材來展現。長期關心工殤、都市底層、白色檔案的何經泰,往昔拍攝的是社會邊緣的工殤者,這次他努力用「說不輪轉」的台語和拍攝對象聊天,在他的鏡頭觀看下,讓農民很自然地展現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影像的主題叫:「農民嘩聲」,人人手中持著大聲公,說出想說的。文宣上是這麼說的:試圖「讓勞動者站在自己的工作場所,用自己的語言,話出對農業政策的感觸、複雜心聲」。「大家有事做,才不會有人去當賊仔,做農至少有飯吃」影像中68歲的莊俊義說。而紀錄片拍攝者陳韻如,以「四食記事」,包含「白米」、「葉菜」、「花果」、「有機自然」為主題,拍下6到8月,酷暑中持續辛勞工作的新港農民。
這個展不僅限於新港的農業小世界,也是台灣的農業大歷史。
大聲小聲 還是無聲
當前的農業,變成了消費產業。在市場、超市,我們用賣相來決定一切。原本,台灣的住民可以和土地產生良好的互動,自大地取得最佳的食材,不僅滿足了胃,也更需要滿足我們的心靈。現在講的所謂「生產履歷」,看起來是要求農民紀錄,讓買的人似乎有「證書」掛保證可以放心。而我覺得是產地到買方的心情的交流和信任,消失了,所以外在的輔助,讓大家來放心。
詩人惠特曼在《草葉集》裡有一段:「唉,剛才我唱的歌,不是要你們來唱和的,也不要你們去瞭解……連現在唱的也不」。這個展也是,要怎麼詮釋這個展,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喜歡?不喜歡?沒感覺?50個農人,大聲小聲還是根本無聲,看著的你我全然自由感覺。有心無心,故事中的故事,人情中的人情,都得要交心才能聞得到土壤的香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