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從英國脈絡 看見台灣生活美學

文:薛秀芳 照片提供:侯聰慧/攝影

  如果你喜歡時尚,今年秋冬你所添購的行頭內,一定少不了一件價值不斐的皮草製服裝,因為皮草呼應今年秋冬最重要的流行元素:「奢華」!早先有社會心理學學者指出,女性的裙子長短可判斷出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現況,景氣越差,女性裙子以保守的長裙為主,股票飛漲的年代,迷你裙便粉墨登場。雖然這項研究尚有爭議,但以今年全球景氣普遍上揚而言,似乎也對照出今年秋冬時尚的華麗主題,而奢華風氣最盛時期就以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具代表性。拜工業革命之賜,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與歐洲社會,正因為機械化所帶來大量利潤的鼓勵,華麗奢侈、裝飾性強,甚是過於矯情的虛飾成為了維多利亞風格下貴族與中產階級的文化圖騰。然而同時卻也誕生了影響日後工業設計甚鉅的美術工藝運動。

  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為彰顯工業革命的非凡成就,於1851年在倫敦舉辦世界博覽會,柏克斯頓所製作的「水晶宮」展覽大廳贏得當時輿論全面的褒獎讚揚,大家莫不驚嘆佩服英國工業化成果,不過卻也刺激了一群反工業化、反大量複製生產的設計思想先進分子,無形中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思想基礎。他們以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為首,提倡技術應與美學結合,藝術應該回歸到大眾的懷抱,將美麗因子引入實用生活,產品的設計應更貼近於日常生活。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