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繪畫與眼淚
譯 者:陳榮彬
出 版:左岸(2004年9月)
王秀卿/文
你曾經在一幅畫前凝視而哭泣嗎?現代人是否已經不再為圖畫而感動?到底什麼樣的圖畫才會牽動我們身體裡的那條淚腺?
這樣的疑惑,是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教授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拋出來的。人們熟悉用美術館裏畫作旁的解說牌、還有藝術史書中的符號及故事,來了解畫的價值,但內在最深層面的探討卻相當貧乏。當你在畫作面前,經由眼睛的觀察後,腦子裏直通到心的那條神經,對畫作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動呢蔥心的震撼再導回視神經後,促動淚腺分泌…這樣的化學作用在十八世紀還顯得澎湃氾濫,但到了廿一世紀,就很難看到有人在美術館的某一幅畫作前掉淚,為什麼?是畫作不夠精采?是環境不容許?還是人類的淚腺退化了?
艾爾金斯教了一輩子藝術史,一直想探索繪畫的那股「奇異活力」,抽象但真實。他說「如果眼淚並不存在,我們就無法得知一個人的感覺到底有多深刻」,沒錯,無論是專家或一般喜歡上博物館的民眾都會說他們是真正熱愛藝術的人,但哭過的人相當地少,因為很少人真正被畫感動。但若說眼淚能代表熱愛藝術的程度,那又未必,我們很難解讀眼淚,它是一種複雜情緒的產物,狂喜、狂悲,或者只是切洋?的刺激,都可能讓你飆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代表的是「一種內在的世界」,如果是因為賞畫而自然流露出你的「內在世界」,那它必定能「代表著某些事物」,一種在畫中別人無法看出來的意境,只有觀畫者本身能感受的很主觀的悸動,可能是觀者小時候的經驗投射,也可能只是某種色彩的刺激…這是艾爾金斯想窺知的答案。
書中提出他幾年來觀察的案例,附上他與讀者互動的書信,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原因。若以一種概括性的歸類是:「空洞」與「飽滿」這兩極化的原因都極具催淚作用。「空洞」最經典的莫過於羅斯柯的作品,在羅斯柯教堂裏所掛的他第十四幅巨型油畫,可能是在廿世紀令最多人潸然淚下的作品了。「一種無法形容的失落感、不確定與絕望的感覺…一片廣袤無垠的空洞…它讓我想到了死亡」都是觀者的形容詞,而卻也有人說他哭泣是因為「作品太飽滿,裏頭敘說了太多的事物」。這本書例舉的都是猛烈、令人感動或不可測的事物,有人為了波浪狀的線條落淚,有人為了藍色樹葉啜泣,有人因為圖象太震撼、有人因神聖感而無法自拔,也許,無以名狀的感覺正是艾爾金斯最想探討的,一種吊詭的反覆驗證。
以往,畫家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人們感動,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宗教性強烈、美感十足,要感動不難,但在現代冷漠社會,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反映在創作中,從八○年代創作媒介多元化、九○年代裝置藝術光怪陸離的表現手法,一直到走出「架上繪畫」的侷限,到現今多媒體影像當道,哭泣這件事,和後現代主議的諷刺風格完全不搭軋。
艾爾金斯還是認真地給讀者八大建議,請讀者試著保持著一點非理性思維,回歸最原始的賞畫經驗,找回內心最真切的感動。誠如他所言,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流出眼淚的手冊,也不是要大家帶著一條手帕在博物館中走動,但「如果你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圖畫上,必能有所回報…愈是投注心思去欣賞,心中就有更多感覺湧現」。
「在面對圖畫時,我們為什麼會缺乏深刻的感受?」艾爾金斯在前言所引的問題,我想也很適合做為結語。不止是圖畫,對周遭的人事物,你失去了多少感動的細胞?是否每天只問自己何時能賺夠養老金?是否只問小孩功課做了沒?通勤時你是否累得只想閉目養神、對窗外淡水河晨昏晴雨的多樣面貌毫無印象?
「為什麼不再感動?」只有問自己的心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