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幸福女書趣─兩性依存 相生與均衡

文:陳倩姿 照片提供:陳倩姿

地海傳奇作者娥蘇拉·勒瑰恩:女性是圓形循環模型

  究竟是什麼區隔了男人與女人?在兩性關係中追尋平衡的娥蘇拉·勒瑰恩,以細膩的小說家身分,表達她對「平衡與整合「、而非「主宰與支配」的女性主義觀點。與其大剌剌的直述從被過度剝削與弱勢的立場出發的女性主義,勒瑰恩以奇幻作包裝,將所支持的均衡關係陳述其中,寫作手法中,更處處可見東方「點到為止」的含蓄特質。也難怪勒瑰恩的作品,能獲獎無數。

宮崎吾郎的動漫片《地海戰記》海報。(圖片/ 得利影視)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奇系列─地梅奇風。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奇系列─地海孤雛。

透露平衡無為的東方思想

  在台灣,早在許多六、七年級讀者從宮崎吾郎的動漫片《地海戰記》開始認識娥蘇拉·勒瑰恩之際,事實上,三十年前開始出版的《地海傳奇》,在奇幻迷心目中早已穩穩豎立經典地位。

  勒瑰恩的故事體材跨越多重疆界,具文學性的作品在奇幻和科幻領域中從容進出,費時四十年投入老子《道德經》英譯注解,讓她文章中處處可見平衡無為的東方思想;在性別的疆域上,她的筆尖直探兩別的核心,在其作品《地海傳奇》及《黑暗的左手》中,均可發現她以女性身分對兩性差異的社會狀態進行反思和大膽的試驗,可說是最早探討性別意識的奇幻作家之一。

  勒瑰恩的奇幻和科幻小說,想像力豐富、風格上乘,作者在其中悠遊探險並不斷發現真實。同時,她的女性主義流露其間,可看出她追求的並非兩性的「平分地盤」,而是中國陰陽的「相生與均衡」。她說:「我思考的模式是問題、非答案,是過程、非結局。」她用綿密優美的文筆探討兩性、真理和社會等議題,思想中處處可見東方哲學的無為、相生與均衡的概念。隨著她跌宕起伏的奇幻之旅,讀者跟著故事漫遊地海或是冬星,在天馬行空想像中經歷愛情和生命成長的無限深意。

「地海傳奇系列」代表作

  勒瑰恩的代表作「地海傳奇系列」,成為凡是探討奇幻文學或是青少年文學的論文或評論時,必不能遺漏的奇幻小說經典著作。這部奇幻系列從1968年《地海巫師》一直寫到2001年共六冊。奇幻國度中首座巫師學校「柔克學院」在地球上的建校年度,較哈利波特就讀的「霍格華茲學院」整整早了三十年。

  地海傳奇中,「柔克學院」只收男性巫師學員,因為女巫代表的是不潔、無知與迷信,力之子格得是天生的巫師,也是柔克學院的大法師(相當於校長),維護地海諸國的巫師秩序;而第一女祭司恬娜,雖擁有過人的神力,卻是住在神廟地底迷宮中與世隔絕,最後也選擇放棄宮廷榮耀的恩賜的機會,選擇嫁給農夫,在山谷中操持家務,滿足於平凡的安排,直到丈夫過世。從故事男女主角的身分,已經看出勒瑰恩對兩性的觀點—格得四處征戰的外顯特質,對比恬娜居住地底的潛藏與隱性,兩者間的差異鮮明對立。

女性重視自發或約定成俗

  格得選擇的人生是征戰和秩序的維護,恬娜要的是回歸實際生活,他們對人生的選擇,顯現了勒瑰恩在兩性議題上的一貫思想,她認為性別的差異在於:「男性的直線驅策力基於「直線無盡頭」的邏輯勇往直前,直到極限,而女性則是圓形循環模型,重視耐心、成熟及實際生活。」故事情節環繞著這樣的性格發展,在性別意識下,勒瑰恩付予故事主角不同的人生抉擇;最高女祭司放棄了受萬眾稱頌的榮寵,回歸平淡的相夫教子,而愛情撼動不了大法師的心意,格得最後為了弭平世界的裂隙,和亡魂決鬥於日月星辰不升不落的旱域,回來時精力怠盡、法力盡失,充分傳達了勒瑰恩在性別意識上的認知:「男性以武力維持秩序、建構權力、制定律法,強制執行,然後破壞。女性則是無政府、重視自發或約定成俗而非強制的秩序或武力規範。」

  但是,女性自發、柔順的外顯性格是內外如一嗎?勒瑰恩從女性生命經驗中出發,將故事的精采轉折寄託於人物個性中舖陳再出。二十年後再出版《地海孤雛》,恬娜面對一群想要強闖入屋的異鄉惡客,農婦最後採取如男性般正面對抗的剛猛,「她終於無法忍受,束縛著她的冰寒恐懼立時粉碎,憑著一股怒氣,她紅著眼衝入廚房,從砧木上抓起長而鋒力的屠刀,扯開門閂,立定門口。『你們來啊!』她說道。」勒瑰恩並不讓她的故事女主角遵循古典性別意識的柔順與孱弱,在外表非常女性化的表徵下(她一頭金髮,人嬌小皮膚白皙,擅於紡織山羊毛…),內在面向卻展現出鋼鐵般的硬漢性格和男性化的靈魂。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奇系列─地海古墓。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奇系列─地海彼岸。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傳奇系列─地海故事集。

創造「肉身親代」消弭性別的差異

  勒瑰恩不僅清晰的描述兩性的差異,她同時從追求平衡互補中,用科幻的兩性同體做了實驗。一個身軀內可以同時容納兩性特質的性格,如果一個身體中同時具有兩種性別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在科幻小說《在黑暗的左手》(1969)中,勒瑰恩創造出「肉身親代」,她讓住在「格森星」上的居民全部沒有性別之分,只有在特定的「卡瑪期」也就是發情期,才會轉變成男性或是女性的特徵,至於成為何種性別本人無法操控,也因此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孕育下一代的母親。勒瑰恩說,她只是想實驗,如果消弭性別的差異,看最後會剩下什麼?她寫道:「如果我們的兩性分化是社會造成的,若男人女人在社會角色上完全、真確的平等,在法律與經濟上平等、在自由、責任上平等,那麼社會將會相當不一樣。」

  如同《黑暗的左手》,主角真力.艾內心的冰原是探討「信任與背叛」時,現實世界中,兩性間的相處,不也一直在此主題中循環不息呢?造物者對兩性的生、心理建設也許一開始就各有盤算、期待分工互補,奇妙的是女性柔順的外顯中往往有內剛的意志,而男性剛強的外表下,也有柔情如水的內在。勒瑰恩的小說中以相生和互補為兩性的平衡做了最好的註解。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