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南庄圖書館 散發山城新熱力

文:蘇秀琴 照片提供:蘇秀琴

  走進南庄就走進山城,不僅是蜿蜒的山路、滿眼的翠青,還有素樸的人情、孩子們靈秀的眸子與純真羞澀的笑聲。南庄鄉人口僅1萬1千多人,依族群來分,客家人居多數,佔了七成以上,福佬族群居次,泰雅族及賽夏族屬少數,僅2千2百多人。不過,現在外籍配偶日漸增加,將來怎麼做族群分類?在山區的小學看見那一雙雙精靈般清澈的眼眸,令人忍不住關切他們是否獲得平等的資源分配與尊重?

書櫃側面加設好書推薦,也是設計的巧思。  居住於向天湖的原住民,近年來,居民頗多外移,目前人口數約僅2百餘人,卻已是賽夏族群中的最大部落。賽夏族,活動空間越來越狹小,其固有文化流失迅速,現在二年一度的巴斯達隘祭典(矮靈祭),可說是賽夏族保持最完整的祭儀文化,也是原住民及台灣社會共同的重要文化資產了。

與南庄國中魚水互幫

  南庄鄉圖書館於民國79年3月12日開工興建至80年6月1日竣工,軟體設備於80年至82年間陸續由省政府、縣政府補助經費及鄉公所籌款配合購置完畢,而於81年5月13日正式開館啟用。特別的是,圖書館用的是南庄國中的校地,兩者連成一氣,南庄國中提供了一塊土地,卻等同換回一座鄉立圖書館,讓學生得以享有最大的公共資源。當然,鄉立圖書館也不吃虧,因為學生就近大量的使用,公共資源如注入活水,發揮了最大經濟效益。如此魚幫水、水幫魚的資源配置,讓學校社區化的目標效益充分發揮,圖書館的公共資源獲得高度運用,這真是最棒的「交易」了。

  圖書館現有藏書近4萬冊,去年到館人數1萬1千多人次,借書達1萬5千多冊。南庄是山城,特色館藏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原住民文化系列的書籍,還有李喬等當地作家作品,又因為南庄近幾年全力發展觀光旅遊,圖書館也特地新增旅遊系列的書籍為特色館藏。因為類別多,倒顯得特色館藏格外豐富。因為圖書館未獨立,兩位工作人員涂美惠與蔡秀庭係由南庄鄉公所民政課編制內撥派,她們雖然實際總管圖書館業務,卻無論如何不敢接受「館長」的稱呼,非常謙虛的自稱是「館內服務員」。既然也不是真正的圖書館編制,對圖書館業務會不會比較冷漠呢?這麼想可就對不起這兩位充滿鄉土情感的勤奮女性了。

原住民書籍是重要的館藏特色。南庄國中溫老師為同學講解圖書館的運用。圖書館也是另一個大教室。

全年無休的館員

  涂美惠與蔡秀庭都是南庄人,一個已婚、一個未婚,卻同樣充滿幹勁。圖書館慣例週一休假,這兩位卻想著這一天休假造成學生使用上的不方便,情願放棄週休。涂美惠有小孩,但她認為一週帶孩子到圖書館讀一天書,很好啊!蔡秀庭的家就在圖書館附近,單身的她更是無所謂。反而是上級長官擔心她們全年無休會吃不消而作罷。

  因為與校園結合的地利之便,南庄國中學生的使用率真的很高。在採訪過程中就遇見學校的國文老師溫曉盼帶著學生到館內進行實地教學。只見溫老師拿著書架上一本本不同類別的書,分別介紹書的分類方式,教學生如何從書的序文快速掌握一本書的內容精要。然後,她帶著學生進入書庫,進行另一波教學。這種實地體驗的方式,讓教學不致枯燥乏味,又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真的很棒,更忍不住要讚美老師的用心,要誇獎當初倡議館校合一的先知者。

  即使有南庄國中學生的大量使用,兩位館員還擔心有些書的「運動量」不足。她們說,書就是要閱讀的,擺著可惜,總得想辦法「推」出去。於是,有了「巡迴書籃」的構想。她們買了一些塑膠籃子,每個籃子可以放30本書,依照每個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別選定合適的書籍,然後,由熱心的志工江先生載送到學校,分發給每個班級各一個書籃的書。這些書每週更新一次,於是,圖書館裡的書通通不得閒,每個禮拜「奔走」於不同的學校,到不同的孩子手中。

巡迴書籃讓小朋友享受讀書樂。蓬萊國小圖書室的讀物非常豐富。各種知識庫網址就掛在電腦上方,真是體貼使用者。

巡迴書籃 深入山區

  「巡迴書籃」的構想,最初是由熱心的南庄國小黃文慧老師配合推動。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後,地處最偏遠山區的蓬萊國小知道了,校長吳蘭英主動和圖書館聯絡,要求列入「巡迴書籃」計畫。就這樣,各個偏遠國小紛紛共襄盛舉,使得館內的書籍像是跑馬拉松接力賽,通通都有出門透氣的機會了。

  書籍跑起來了,知識流通了,成效也很快出來了。南庄最偏遠的蓬萊國小,是個全校只有6個班,每班只有十幾個學生的小學校。小學校的好處是師生之間的接觸互動會比較緊密,缺點卻是知識與學習的刺激因素較欠缺。有了巡迴書籃之後,學生每週可以看到不同的新書,知識的接觸面變廣了,正面影響迅速浮現。這些位在偏遠部落,以原住民學生為主的小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效出現明顯的提升現象。

  為了親身體驗巡迴書籃的成效,由涂美惠陪同驅車前往中港溪最「高」的學府,也是最偏遠的學校,蓬萊國小走一趟。進了優美小巧的校園,在教師辦公室卻先注意到,他們的辦公桌有些不一樣。年輕的教導主任陳美君笑笑解釋,因為經費不足,老舊辦公桌無法全部汰舊換新,校內懂得木工的老師就自己動手做,在舊辦公桌的桌面上架設另一個新的桌面。看起來,不是和新的一樣好看又好用嗎?事實上,在資源匱乏的偏遠校區,很多事情需要老師「自力救濟」,像校園內有一棵老龍眼樹長出滿滿的龍眼,就是老師用攀岩工具爬樹摘下龍眼,變成孩子們當天的水果。嚐了一下,不用農藥,靠著山嵐精氣孕育的龍眼,果然清甜得令人陶醉。

為家鄉奉獻的熱力

認真的館員,用心打造綠美化的環境。  在陳美君熱情接待下,領著我們一間間教室察看巡迴書籃的使用情況後,我們發現老師們對圖書館送來的書籍都管理得很好,使用率也很高。而這個小學校居然也有自己的圖書室,孩子們結束正式課程放學後,又被老師帶到這裡進行課後輔導,這是配合家長下班時間做的貼心服務,真的讓人為老師們的無私奉獻而感動。

  蓬萊國小公布欄及樓梯間張貼著許多同學們優秀的書法與繪畫作品,其中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翁黛比。她曾經連續兩年參加財團法人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徵文比賽獲獎。陳美君主任說︰她不但作文寫得好,書法和體育競賽成績一樣名列前茅;這麼優秀的孩子,大家一定想不到媽媽是菲律賓籍配偶。黛比在語文上優異的表現,都是靠平日的閱讀和寫作訓練。這證明只要提供適度的資源和訓練,每個孩子的機會都是一樣的。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認,山區的小學校在自然環境上有市區學校所沒有的優勢,而在資訊流通、硬體設備等資源上,確實是比較劣勢,使得很多家長不得不讓小孩在放學後到頭份補習英文,也對孩子的體能造成相當沈重的負擔。

  從南庄圖書館到蓬萊國小,一路遇到的幾乎都是女性,幾乎都是南庄人,她們都有一種為家鄉奉獻的熱力,談話間不經意流露一種令人感動的鄉愁。在蓬萊國小看見一個個原住民孩子天真又帶些羞澀的笑容,一雙雙清亮澄澈的眼眸,他們有權利享受更平等的資源與機會啊!幸好,有這些勤奮熱情的女性照拂著,但,還是值得社會再給予更多的關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