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魔術空間 近閱遠來─空間穿透 持續再生

文:曾光宗 照片提供: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一、緣起

中原大學圖書館外觀  大學是社會的中心,大學教育之良窳足以影響乃至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與經濟之盛衰。其中大學圖書館乃是實現大學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單位,其藉由蒐集與整理圖書資源,結合館藏、人員與設備等功能,實現支援教學工作與推動學術研究之設立目標。同時大學圖書館不僅僅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更是達成大學教育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大學圖書館與其他類型圖書館相較,不論在組織、人員、經費、服務、設備、以及館舍建築等方面均較具規模,而且對於圖書館的發展趨勢較為敏銳,且對應較快。然而隨著圖書館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如重視知識的蒐集與整理、未來多元化學習需求的增加、提供培養資訊素養的學習環境等,以及圖書資料類型的轉變與逐漸多樣化,再加上圖書數量的快速增加等因素的影響,致使各大學的圖書館必須重新思考其未來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早期規劃設計的大學圖書館,由於實質空間上的限制,產生如因書籍與視聽資料的成長,面臨資料典藏及閱覽空間面積嚴重不足,以及建築設備和管線的老舊,無法配合目前資訊設備之使用需求,進而影響圖書館的服務品質等問題,再加上為了對應前述圖書館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符合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致使這些圖書館在組織、功能、以及空間使用上均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因此在現階段藉由整體地評估與檢討,進而進行圖書館空間再生,為這些圖書館轉型的重要工作。

  基於此背景,本研究以館齡約20年的中原大學圖書館為探討對象,冀望達成瞭解使用者對圖書館空間的使用意見、調查中原大學圖書館空間的使用現況與問題、及歸納出大學圖書館空間再生之規劃設計課題等研究目的。

中原大學圖書館三樓平面圖  中原大學圖書館最初成立於1955年,於1982年規劃興建目前的圖書館,1985落成啟用,並命名為「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圖書館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建地面積為2,965.35m2,總樓地板面積為11,997.65m2;當時曾榮獲1985年「建築師雜誌」金牌獎【圖1】【圖2】。圖書館館藏資料為配合校內師生教學、研究、及學習所需,涵蓋文、理、工、設計、社會科學等各領域,其類型則包括圖書、期刊、視聽資料、電子資料庫、輿圖、報紙、技術報告、及博碩論文等,目前館藏約874,000冊/件(統計至2005年6月底止)。

二、圖書館空間使用問題之現況分析

(一)空間規劃方面

  如空間的界定不清楚、空間沒有明顯的區隔、新書展示空間離主樓層太遠、缺乏空間的穿透性、閒置空間的利用較低、儲藏空間不足、書車空間的擺設位置不夠、電腦設備維修空間不足、缺乏教育訓練空間、及標示系統不夠明顯等。

(二)家具設施方面

  如服務台無法符合現代的使用機能、閱覽區的照明環境不佳、檢索桌缺少完善的整體設計、及固定式桌椅使用不便等。

(三)建築設備方面

  如電力系統、電源插座及網路節點數量不足、電源及網路佈線凌亂【圖3】、空調管線遮蔽燈具的照明、管線過於老舊、設備老舊不符合實用性、及無障礙環境不完善等。

(四)圖書典藏方面

  如典藏空間不足、密集書庫空間不足、書架過高無法順利取閱、書架形式過於單一、及書架的間距不符合規定寬度【圖4】等。

三、圖書館空間再生之規劃設計課題

  依據調查結果並參酌相關文獻,圖書館空間再生之規劃設計課題歸納說明如下:

(一)打破傳統圖書館空間的侷限

電源及網路佈線凌亂之現況問題1、符合未來圖書館空間的使用特性

(1)圖書館與資訊中心結合:今後的圖書館將是多功能、多元化的資訊媒體中心,因此可結合電算中心或視聽中心成為一體的圖書資訊中心。
(2)空間使用上可彈性調整:彈性空間為圖書館建築設計之首要原則,保有空間的彈性,能使圖書館具機能上調整的可能性。
(3)空間通透的設計理念:過去圖書館的空間大多藉由實體隔間或書架等來加以界定,造成空間封閉感,且採光效果不理想。藉由空間穿透的手法,可改善這些問題,並呈現資訊傳遞無界線之空間意象。

2、主樓層空間應具有擴展性

(1)充裕的出納作業空間:出納台的位置是動線的關鍵所在,並應保有充裕的作業空間。
(2)參考區及期刊區保有擴張的可能性:參考區與期刊區是圖書館的主要空間,而為了因應館藏的增加,必須適時的往外擴張,打破原有空間上的侷限。
(3)完善的館員作業空間:館員的作業空間規劃應務求合理、安全、舒適,並配合作業程序、動線及設備的安排,依不同的需求來配置家具與設備。

(二)以讀者為導向的服務空間

1、提供舒適的閱覽空間

(1)滿足閱覽席位的基本量:閱覽席位的數量是滿足圖書館讀者最基本的服務需求。
(2)符合閱覽空間的使用需求:檢索用之桌椅與一般閱覽席位的設計有所不同;閱覽席位的設計除應考量人體工學外,亦應便於筆記型電腦的使用。另外電源插座及網路節點亦須配合設置。

2、重視無障礙的空間環境

(1)空間介面的通暢:規劃設計應考量無障礙環境,方便殘障讀者和高齡讀者進入圖書館,並應讓他們能便利地利用所有的館藏資源。
(2)使用介面的便利性:檢討電梯、安全扶手、及走道寬度不夠或無坡道等問題,並考量身心障礙者在開門、使用電梯、按鈕等較精細的小動作上之使用特性。另外書架與書架之間的距離亦須足夠。

3、多元化的空間設施

(1)具吸引力的複合化空間:圖書館服務的概念逐漸改變,不再是一個僅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的場所,而應重視讀者的文化和娛樂需求,如設置咖啡廳、書店、文具店、飲食區等。
(2)以視聽閱覽為主的多媒體視聽室:設置專屬的多媒體視聽室。

(三)擁有現代化建築設備的空間環境

1、充足的照明環境

(1)天花板照明燈具的系統化:天花板採用系統化的設計,整合燈具、消防、及空調等相關管線,並營造出良好的照明環境。
(2)採用桌面固定式照明:照明設計除了整體性的照明考量外,在閱覽桌上可設置桌燈或檯燈,提高桌面的照度,使讀者能有良好的閱讀環境。
(3)燈具設備的管理與維護:照明設施必須定期維修及管理,方能維持既有的功能。燈具設備的檢查應與維護管理計畫一致,並依設備之特性及損壞失效的情況,做適當的維修與改善。

2、電力與資訊系統的整合

(1)電力系統及網路佈線的結合設置:電力與資訊設備應避免佈線外露的現象,並配合網路發展趨勢,以及全館無線網路的環境,預留無線基地台的設置位置,避免傳輸的死角。
(2)佈線方式的可變動性:在有限的經費考量下,可依照不同空間的屬性採用不同的佈線方式。另外佈線需適時地隱藏避免露出,並採非固定式的佈線原則,以因應空間的變動。

3、圖書家具與資訊設備的結合

(1)便利及安全的線上目錄檢索桌:線上目錄檢索桌應結合相關資訊設備及線路,而桌面除了放置電腦螢幕外,還需要考量讀者打字、寫字、及置放書本等需求。
(2)具有親切及多功能的服務櫃台:在多媒體的環境裡,設計時應注意到人與機械介面的問題,家具設備之選擇應務求充分發揮圖書館之各項服務功能,並配合資訊網路的使用需求。

(四)朝向密集化的館藏空間

1、對應館藏空間的成長需求

書架間距不足之現況問題(1)滿足圖書典藏量的基本規定需求:圖書典藏量應符合「大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中之規定,並保有或預留相對應的典藏空間。
(2)館藏資源適時的淘汰:當典藏空間受到限制時,可適度地淘汰館藏,以紓緩空間飽和的急迫性。
(3)重新預估館藏成長的速率:根據過去到現在的館藏成長速率,擬定未來館藏發展的政策及相關對策,以提早因應館藏空間恐將不足的狀況。

2、提升館藏的典藏能力

(1)發揮典藏各種資料的功能:書架高度及寬度的設計應符合不同書籍典藏的需求。
(2)書庫空間配置的合理性:原本低密度的保存書架可採用縮短書架間隔的計畫,以大量增加藏書量。
(3)增加密集書庫提高單位面積的典藏量:採用密集書架的方式提高單位面積的典藏量,並須同時考量原來樓地板的載重是否達到標準,必要時需加強結構的載重。

(五)妥善的圖書館空間再生實施策略

1、維持圖書館空間施工階段的持續使用

(1)原有標示系統的調整:為了因應空間施工時所造成的不便,必須提早告知讀者施工期間的注意事項,包括臨時空間遷移的位置、動線方向、部分空間使用的限制等。
(2)圖書館人數承載量的限制:由於空間再生施工的階段,部分空間可能暫時封閉,致使讀者人數必須有所管控,以維持圖書館該有的空間品質。

2、空間再生的完善計畫

(1)空間再生階段的分期實施:空間再生的區域應適度的切割,並採分期分區實施,以減少對讀者的影響,並紓緩經費的壓力。
(2)空間再生的適當時機:空間再生施工時應選擇對讀者影響最小的時期實施。

3、施工期間良好的管理措施

(1)施工前考量臨時性空間的設置:臨時空間的設置不但可以解決原有辦公物品、家具、設備、以及書籍等暫時存放的問題,並確保讀者借閱及諮詢服務,不受空間再生的影響而中斷。
(2)施工場地之安全預防措施:空間再生施工期間若做好工地的安全措施,可降低對鄰近空間的破壞,並減少對讀者的干擾。
(3)施工介面的妥善處理:應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介面管理計畫,整合繁雜的工程介面,以確保工程施工品質及施工進度。
(4)工程噪音的控制:空間再生施工期間應控制噪音,或設置適當的預防措施,降低對讀者的干擾。

4、確保具有可維持空間再生的能力

(1)定期檢討並修正空間再生計畫:每隔一段時期,依據實際的狀況進行檢討與修正計畫,並做適當的空間改善,以符合經濟性及需求性。
(2)可活動的家具及設施:空間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因此家具及設施宜採用可活動的形式,增加未來空間再生時的彈性。
(3)空間可再次的再生:圖書館的使用面積通常無法增加,只能在有限的面積中做適當的調整,而為了適應未來空間的增加、減少、合併、或分割,必須考慮到往後空間可隨時變更與擴充的可能性,即空間能持續的再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