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在偏遠地區興辦私人兒童圖書館
「讀冊會巧」,這是一句大家都習以為常到習焉不察的話,通常它都是督促小孩用功唸書時的用語,但通常它都沒什麼用。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讓人類對腦神經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發現,這句話是真的。



在地民間力量可以很大
只是,我們過去說這句話時,都是小孩開始上學唸書時,但科學研究發現的是,小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要讓他「讀冊」,而這樣訓練出來的小孩,真的比較「巧」。
這並不是台灣的科學發現,但台灣有一群人基於這個發現,而在一些偏遠地區興辦私人兒童圖書館,希望讓這些最缺乏閱讀機會的小朋友,能有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希望提醒這些地方的爸爸媽媽,除了吃的、穿的及玩的,對小孩來說,其實書是最重要的。
台北國際書展辦了一場「啟動閱讀的在地民間力量研討會」,讓這一群默默耕耘的人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從他們的敘述中可以發現閱讀力量可以很大、在地民間力量可以很大、閱讀的在地民間力量當然也可以很大。
針對新生兒展開送書行動
Bookstart計畫是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從1992年開始推動的一個親子共讀推展活動,針對新生兒展開送書行動,讓父母唸書給小孩聽,伯明罕大學則針對這項計畫進行研究,發現接受這個計畫的小孩,長大後的語文及數理能力都比一般小孩高。
這個計畫成功的訊息傳到台灣後,台中縣文化局從2003年開始辦理「圖書起跑線」計畫,第一年只有沙鹿圖書館自願做,針對沙鹿鎮內50個新生兒進行送書計畫,2004年改由太平及神岡來做,2005年是后里及大甲,3年下來,2006年縣內有11個鄉鎮圖書館願意承辦這個計畫,受惠的新生兒暴增為2000人,2007年又增為16館,受惠新生兒4000人。
台中縣文化局圖書管理課課長蔡靜慧說:辦這個計畫鄉鎮圖書館必須自籌經費,對於苦哈哈的鄉鎮來說很不容易,要千方百計地去找錢。例如,很窮的霧峰鄉承辦人員先拿自己弟弟開刀,募了4萬元買書錢;龍井鄉長原本有送鄉內新生兒兩罐奶粉的習慣,但承辦人員跟他說:「送奶粉搞不好送錯牌子,反而浪費,不如送書。」清水圖書館找到了一個宗教基金會贊助,但他們不希望指定新生兒,承辦人員跟基金會的人說:「新生兒好,一出生就結緣。」



受惠新生兒 將有六千五百人
文化局去年進行了一次電話調查,希望了解這個計畫的成效,蔡靜慧說:「我們發現,很多人竟然是因此而生平首度帶孩子上圖書館。」
滿面風霜的阿公、不知所措的阿嬤、不太清楚狀況的外籍媽媽,都到圖書館來領書,阿嬤甚至會問館內的人:「要怎麼帶孩子?」而館方辦的親子共讀座談會,阿公也全神貫注地聽,因為回家後他要為孫子唸書講故事。
對文化局及辦過這個計畫的圖書館來說,這樣的反應是最棒的了。
「這個工作很辛苦,很難。」蔡靜慧說:「但因為它值得,有意義,所以再難都要堅持下去。」
2008年的計畫尚未出來,蔡靜慧說:「已知有21個館要辦理,受惠新生兒將有6500人。」
小兒科醫師與新象繪本館
在東台灣的花蓮也有一群人做著類似的事,帶頭的是一個小兒科醫師,她的得力助手是小學老師,這就是籌組成立「花蓮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的陳麗雲醫師以及她所成立的「新象繪本館」的館長許慧貞。
陳麗雲原本是門諾醫院的小兒心臟科主任,工作忙得團團轉,又要教學,又要做行政工作,還得隨時應召去急救,回家後又無法休息,因為她有三個小孩,她不想讓小孩感覺到媽媽因為工作而忽略了他們。
說故事是她能為小孩做的事,下班回家時,小孩只要聽到門口開鑰匙的聲音,就會衝到門口,還會搶著問:「今天幾本?」幾本?是的,問的是媽媽今晚要幫他們講幾本故事書。
「從我的回答,他們就知道我當天工作是不是很累。」陳麗雲說:「如果說三本,那就是我很累很累,如果說九本,那代表我那天工作還算輕鬆。」
她的診所 沒有電視卻有很多書
但是,計畫常趕不上變化,常常故事講到一半,手機響了,醫院有病童危急,需要她去搶救,有時甚至故事還沒開講,才幫小孩洗了一半的澡,電話就來了,「只好趕快把他們從浴缸裡打撈出來,把換下來的舊衣服穿回去。」
太多次這樣的干擾讓她意識到,自己該做個決定,而她的決定是辭掉工作,自己開診所,自己掌握自己的時間。
她的診所沒有電視,卻有很多書,而且多是繪本童書,「起初小孩都會拿著書要父母讀給他們聽。」陳麗雲說:「一開始父母都不敢講,要小孩自己看。」但小孩有看不懂的地方就會問,大人就害羞地、小聲地講,其他小孩一聽有人講故事,就湊過來,大人就得講大聲一點,有樣學樣,小孩不是湊過來,就是拿本繪本要大人講,陳麗雲得意地說:「我把他們拐來診所講故事。」
小孩可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
不只如此,她的候診間還會貼一些召募讀書會的資料,帶小孩來看病的大人就會問她怎麼參加,於是她在花蓮開始組織一個個的「小大讀書會」,進一步成立了「新象社區交流協會」,接著又成立了「新象繪本館」,並找來許慧貞當館長。
在花蓮推展閱讀很辛苦,尤其是在原住民部落,「部落裡沒有任何人看任何書。」許慧貞說:「有次到一個部落,找了半天才找到兩個人來,一到現場開口第一句話是:『等一下是不是有肥皂可以領?』」
有次到光復鄉,許慧貞說:「盛況空前」那次來了六個人。
但是,從小朋友的反應,她發現,這個事情是值得做的。
「小孩可從閱讀中獲得成就感。」許慧貞有次在富源國小帶小朋友看《勇氣》這本書,並要小朋友說說他們自己的「勇氣」經驗,有個小朋友說:「媽媽跑掉時不要哭。」他接著又說:「阿公說她是壞女人。」許慧貞聽著這小孩勇敢地說出自己家庭的傷心事時,心酸透了。
親子在候診間進行共讀
有個胖胖的小孩在談到自己的希望時說:「我想做個投好球的人。」富源是所棒球隊很強的學校,這個小朋友的心願顯然是想當個像王建民般的棒球投手,許慧貞說:「他用了一個很棒的方式形容自己的心願。」
「不要認為原住民小孩就不愛讀書。」許慧貞說:「我在大樹下講了三個故事,這些小朋友乖乖地傾聽,聽得津津有味,若在都市地區,很多小朋友早就不耐煩了。」
台灣東北角的羅東,聖母醫院的小兒科進行了一項大膽的行動,他們送書給來看診的小孩,醫護人員及志工甚至在候診間就引導來看病的親子進行共讀。
親子共讀從胎教期開始
聖母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淑娟說:「嬰幼兒離開聖母醫院時,都是帶著一本幼兒遊戲書回家。」書給孩子,但他們都要求大人要陪伴小孩讀這本書,他們一再地跟大人說:「書不是丟給孩子自己翻的。」
小孩都要回診打預防針,這時他們又會再度送書,從前年十二月起他們對四至十八個月的小孩,每個小孩送五本書,醫生問診時也都不忘問親子共讀的狀況,候診間也開闢了閱讀空間,吳淑娟甚至常在準媽媽教室時說:「親子共讀從胎教期就要開始。」
今年元旦才開館的泰美親子圖書館,位於南台灣偏遠的竹田鄉下,也極為強調親子共讀,執行長張智惠說:「人家的科學體驗營都是開給小孩上,我們還有專為訓練科學爸媽而開的營。」
私人圖書館功不可沒
讓爸媽參加科學體驗營,主要就是要讓親子能一起參加科學體驗活動,學會了這些,他們就可以在家裡跟子孩一起玩。
這個親子館最特別的是全年無休,周一至周日不休館,每天上午九點開門,晚上九點關門,不但屏東縣的人會來,連澎湖縣的人也會來參加活動。
由這些私人圖書館的經驗看來,台灣民間對閱讀的需求是極其強烈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自己有這個需求,很多地方有願意默默奉獻、願意全心投入在閱讀推廣的工作的人。
閱讀的在地民間力量很大,但在發揮無敵鐵金剛的神力前,它們必須先能存在,這些私人圖書館就已證明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