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 民間、學校搭建閱讀橋梁 = 讓多元文化價值被看見

文:葉俊甫、吳淑文、楊文琳 照片提供:葉俊甫、吳淑文、楊文琳

 

邱喜春老師介紹印尼傳統樂器、象徵貴族的帽飾與幣值的差異。(華夏科技大學提供)

移民工文學獎、地板圖書館、真人圖書館、在地小鎮講堂系列分享……,民間、學校以不同的閱讀形式,開拓多元文化視野。
 

  這片土地所容納的多元文化是何等精采!透過民間、學校的力量,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臺灣。
 

點燃燦爛時光 張正用閱讀推廣東南亞文化

第四屆移民工文學獎於高雄舉辦頒獎典禮。(張正提供)

  講起在臺灣推展東南亞文化,很難不提到張正。從2006 年開始創辦為東南亞在臺人士服務的《四方報》、電視歌唱節目《唱四方》、移民工文學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乃至於臺北車站大廳F24 地板圖書館都留下足跡,「多元文化其實就是種選擇,我做這些事情,最想要的還是讓臺灣朋友知道,有這麼多的東南亞朋友在我們身邊,很值得我們去認識他們。」


  笑稱「不喜歡跟人家擠、喜歡走人少的路,因為這樣比較寬廣、比較久遠」的張正,因為編輯讓弱勢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用自己母語發聲的《四方報》時,發現 「每期投稿如雪片飛來,他們其實是有書寫能力。」於是舉辦移民工文學獎,鼓勵以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語文,呈現移工異地漂流、新移民面對兩個故鄉及新二代流動雙重血緣等情況,透過文字來書寫心情。


行李箱內的東南亞書籍,免費借閱。(張正提供)  張正說,文學獎其實想讓臺灣社會知道,他們是有才華的,藉此扭轉刻板印象; 2018 年辦第五屆,但卻在得獎作品揭曉前,移民工文學獎成為大學指考國文科題目,他說,「雖身為主辦方,但題目也不是很輕鬆就能解答!」張正深信,這幾年的積累對臺灣社會定有影響,「至少影響到一位出題委員,而應考學生5 萬人,若有十分之一關注這議題,那勢必會帶來些許影響力。」


  張正也廣邀學術界、文學界、影視界的重量級評審共襄盛舉,包括朱天心、駱以軍、吳明益、李崗、傅月庵等人都曾擔任文學獎決審委員,他笑說,「這些有分量的評審們看過他們寫的作品後,也可以成為討論話題,傳遞這群朋友用文字表達的世界,讓更多人知道東南亞朋友的想法,這些我可都是有精密計算過的。」
 

擴大徵稿地域範圍

張正以書店作為基地推動東南亞文化。

  讓豐沛多元聲音被聽見今年的移民工文學獎更擴大徵稿範圍,除了臺灣,增列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眾多東南亞移民、移工地區,藉此拓展移民工書寫視野,落實多元族群發聲,並提升臺灣作為推廣移民工文學創作重鎮高度,今年徵件打破往年紀錄,尤其在報名表中增加性別選項,有兩名投稿者選填為多元性別者;張正說,主要是在面對移民社會的全球化浪潮下,臺灣雖然在裡頭滾動著,「但我們也想知道,臺灣的制度變化跟亞洲其他地區比起來,有什麼不一樣?」


  他也考慮,未來更擴大徵稿範疇,尤其日本、韓國、甚至中國大陸同樣面對移工人數日漸增加問題,也衍生相關問題,已有日本學者組團來臺探詢文學獎的舉辦細節,「透過文學獎徵件,也許成效不是今天做、明天就可以看到,但作品紀錄留下每段時間的社會變動,可作為未來研究的文本。」
 

北車大廳變身地板圖書館 閱讀擾動原有氣場

第五屆移民工文學獎活動開跑記者會。(張正提供)

  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臺灣」運動,讓東南亞新住民、移工有書可以閱讀,張正說,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就是以此出發,「異鄉人在這看到母語書的片刻,正是他的燦爛時光;而臺灣人在書店發現新文化,藉此開拓視野,也屬於自己的燦爛時光。」


  位於南勢角的書店畢竟能吸引來客數有限,「但東南亞文青畢竟少數,所以我有責任把大家捐的書,放到東南亞朋友眼前,臺北車站就是聚集最多人的地方。」於是,北車大廳編號F24 柱子下的地板圖書館,每週日下午2 點開張,敞開的行李箱內放著許多東南亞書籍,免費借閱。


第五屆移民工文學獎活動開跑記者會,演出由前一屆青少年評審獎作品《窮人的呼聲》改編的同名劇作。(張正提供)  張正說,「不論看得人多不多,聚集了上千名東南亞朋友,總會有人翻閱。」地板圖書館提高閱讀可見度,也讓原本狀似混亂吵雜的臺北車站,透過書,擾動小小區塊原有的氣場,稍微產生不同的味道;「幾個外籍移工戴著頭巾,午後安靜閱讀著,那畫面,真的很漂亮。」也有印尼女生對他說,「自從你們帶書來之後,這裡好像不這麼亂了。」
 

東南亞閱讀全臺開花 綻放燦爛光亮

  閱讀,讓力量擴散,張正的燦爛時光也遙射至其他縣市。「1095,」文史工作室在臺中第一廣場開設「東南亞圖書館」,透過付費借書、退費還書方式,把閱讀帶入移工生活;高雄有印尼學生跟燦爛時光書店索取書自己擺攤;曾是燦爛時光的工讀生,則回到臺南公園設立「南南地板圖書館」,用行動擺攤,讓閱讀的光亮在各地綻放燦爛。


移民工文學獎頒獎,邀請各界知名人士共襄盛舉。(張正提供)  改變,慢慢發生著。張正說,當初外籍移工聚集臺北車站遭強烈反彈,但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替他們發聲反駁;而政府拉起新南向旗幟,無論成效如何,至少願意關注東南亞,「這幾年,有越來越多書寫東南亞的書籍出版,留下不同觀點的文字記錄,雖然比起討論其他國家的書籍,東南亞區域所占比例甚少,但顯示還有很大空間可以開展。」


  以書店作為基地推動東南亞文化,張正說,不論大小,書店的實體空間有象徵意義,可凝聚人一起發生某些事情,「就跟書一樣,書承載的文字比網路少多了,但它是有重量、摸得到、可感覺的。」他持續用不同創意,透過各種方式,導引更多人看見東南亞文化,讓多元文化持續燦爛,讓每個人可以用心去關注身邊不同族群的朋友們。
 

華夏科大推真人圖書館 將人與書做連結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將大家捐的書籍,帶到東南亞朋友眼前。(張正提供)

  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說:「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臺灣經濟學家高希均則更進一步指出:「人與書是建立進步觀念的重要媒介。」


  整合兩位經濟學家的說法即是,人與書的優質連結,可以帶來進步的觀念,進而改變歷史。


  而地球是歷史發生的舞臺,當地球是一本厚厚的書時,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會是這本書當中生動的一頁,都肩負著傳遞進步觀念,改變歷史的責任與義務。本著「在地文化、國際學習」的社會文化教育及社區服務理念所成立的「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 東南亞文化系列」,是華夏科技大學在地球這一本厚厚的書當中生動精采的一頁。
 

有感國際視野薄弱 東南亞系列浮出

地板圖書館提高閱讀可見度。(張正提供)

  問起最初怎會浮現真人圖書館的概念,負責籌劃「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 東南亞文化系列」的校務研究辦公室主任蘇聖珠副教授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利。華夏科大因地處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緊鄰的社區就是深具特色的滇緬泰僑聚居的大型文化聚落,包括很多華夏科大學生的母親就是越南、印尼、緬甸、泰國人,加上學校附近還有一條聚集了東南亞各國傳統料理的美食街,這些都是真人圖書館概念的源起。


  除了學校特殊的地緣關係,蘇聖珠表示,因為在學校教授的是企業管理,擅長市場調查與行銷,長期與商界有互動的關係,去年又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簡稱APEC)臺灣代表團成員之一,深深了解臺灣與越南、印尼、緬甸、泰國這4 個國家的關係較密切、連結也較深,尤其政府現階段正在大力推動南向政策,於是建議學校開設這4 個國家的語言課程,讓學生在選課時有所接觸,可以提升學生的國際認識度。但是她發現,除了修課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還是不認識這4 個國家,國際視野很薄弱。剛好在這個時候,因緣際會知道2000 年丹麥出現為化解族群衝突與對立而造就的產物「真人圖書館(the Human Library)」,於是就向校長提議做這4 個國家的真人圖書館。
 

消除偏見與歧視 真人書成閱讀潮流

「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 東南亞文化系列」活潑生動的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國際認識度。(華夏科技大學提供)

  在瑞典瑪爾摩市立圖書館的大廳曾立著這樣一塊大型看板,上面寫著「你對人好奇嗎?來借本真人書吧!」、「你想認識我們嗎?請借閱我們。」


  瑪爾摩市立圖書館出借的不是只能閱讀,不能對話的紙本書籍,而是能閱讀,還能對話與互動的真實人類,這些等著出借的真人書單,就跟圖書館其他的實體紙本藏書一樣豐富,有街頭遊民、有特種營業者、有愛滋帶原者。圖書館員表示,每個人就是一本書,打開它,閱讀它,就能看見真人背後的故事。而圖書館提供的「出借偏見」服務,主要是想透過與「真人書」的面對面溝通,達到消除偏見與歧視,來促成更大的包容與和諧。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長彭懷真在今年農曆年期間寫了一篇文章,行文中也提到,「我們很少正視陌生人,不在乎偶然相遇,其實人人都是一本書,都有著豐富的內容。」
 

  真人圖書的概念似乎已逐漸蔚為新的閱讀潮流!
 

使出渾身解數 讓東南亞國家被認識

透過與真人書的接觸,可以消除偏見,進而促成更大的包容。(華夏科技大學提供)

  想法有了,但要怎麼具體落實「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 東南亞文化系列」?蘇聖珠表示,首先就是要找老師,剛好越南真人圖書范垂玲老師跟她有學姐學妹關係,於是就透過她認識了其他幾位不同國家的老師,成為圖書館的真人圖書館藏。這幾位老師為讓自己成為暢銷書,在兩小時的借閱時間無不使盡渾身解數,透過影片與互動等各種花招百出的教學內容,活潑生動有趣的介紹了自己國家的食物、宗教、風俗、文化禮儀等,以及自己是在怎樣的因緣下來到臺灣並定居下來的故事。


  蘇聖珠表示,一開始大部分學生對東南亞這幾個國家並不是很關心,也不知如何與生活產生連結,借閱的情形不是很熱絡,也不夠主動。為提高學生的借閱率,校方想盡辦法,經由各種辦活動的方式,或是藉由導師的帶領,來邀請學生借閱真人圖書。幾年下來,很多新住民第二代學生原本有不被重視的挫折感,自信心也不夠,但透過真人圖書的面對面接觸,讓本來對他們的國家很陌生的師生,開始有了全新的認識,國際觀也獲得提升,而新住民第二代學生的不被尊敬指數也跟著降低,個性變得更陽光、更有自信,不僅勇於說出自己來自哪個國家,更以自己的國家為榮。
 

近距離接觸學生 讓真人圖書變熱門暢銷書

李惠玲老師分享緬甸歷史與文化風俗。(華夏科技大學提供)

  彭懷真在上述同一篇文章還提到,「就像是無數圖書館的難題,欠缺讀者來讀書。現代社會更大的難題不是讀書的人愈來愈少,而是關心在乎人們心境者愈來愈少。」
 

  蘇聖珠表示,要讓年輕的學生,尤其是技職的學生閱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就更不用談關心了。若能跳過文字的閱讀,讓無法閱讀或是不習慣閱讀的學生,直接與作者本人進行近距離接觸,或許可以幫助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就抓住一個觀念或是一句話,另一個嶄新的世界也許就在前方等著他們,這也是她當初想成立真人圖書館的動機之一。
 

  事實上,無法閱讀或是不習慣閱讀的問題也發生在忙碌的現代人身上。公共圖書館若也想推廣真人圖書館,並讓民眾願意仔細閱讀,應該怎麼做?


  蘇聖珠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予的建議是,可以與學校合作,透過學校的教學資源設計一套流程,帶領真人圖書成為一本熱門的暢銷書!
 

承億小鎮慢讀書店 越在地越國際

真人館藏吳巧儂老師來自泰國東北部。(華夏科技大學提供)

  到書店買菜、買水果?和朋友相約一起去書店為世足賽加油?雙子座女子,嘉義承億小鎮慢讀書店創辦人戴淑玲滿腦子奇思異想,她認為,在地球村時代,越在地越國際,因為「我的日常是你遠道而來的風景」。書店不應該只是書店,圖書館也可以打破框限,透過不同的方式推廣閱讀,當買書、看書像買菜吃飯一樣成為自然的生活日常,每個人、每一天都會因為有書的陪伴,生活更加多元和精采。


  嘉義承億小鎮慢讀書店的前身原是陪伴嘉義人20 多年的老字號書局,「讀書人文化廣場」原本因經營不善要結束營業,戴淑玲不捨在人生中重要記憶占有一席之地的書店就此消失,更深感閱讀與教育是百年大計,「一座城市不能沒有一間好書店」。她雖然明知經營書店不容易,仍決定接下保留充滿嘉義人集體記憶的書店,歷時一年籌備,以嶄新面目的「承億小鎮慢讀」再度與嘉義市民見面,她笑稱自己是小鎮鎮長,並將書店定義為認識嘉義小鎮的入口處,具有如鎮民會所的功能,書店內除了賣書,也賣咖啡輕食、在地伴手禮,文創商品,還有冰果室和餐廳,並不時舉辦展覽和活動。
 

出國考察 汲取國外書店、圖書館經驗

介紹馬來西亞飲食文化著作《啊,這味道》簽書會現場。(戴淑玲提供)

  因為接手經營書店,戴淑玲專程到各地考察書店及圖書館,並從各國的經驗汲取養分,她和女兒特地遠赴有書鎮之稱的英國海伊鎮,這個小鎮只有1,500 多位居民,卻有超過百萬本二手書藏書,成功以書再造舊城的靈魂人物是牛津大學畢業生Richard Booth,他眼看家鄉逐漸荒蕪,返鄉開了第一家二手書店,更感動鎮民一起以書造鎮,小小的鎮裡有數十家書店,而且每間書店都有主題,每年還舉辦文學節,現在已成為另類熱門旅遊景點。


  戴淑玲也對日本武雄市圖書館的再生印象深刻,原本只是一個連鎮民也不甚關心,再普通不過的地方小圖書館,因為武雄市市長找來有最美書店之稱的蔦屋書店合作,讓這間全日本首座公民營合作的圖書館搖身一變成了日本最美圖書館,還引進星巴克進駐,大大顛覆大家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不但成了小鎮鎮民最愛,每年更吸引100 多萬旅人造訪,「一個圖書館可以改變整個城市」,圖書館不但成了武雄市的招牌和必遊景點,也成為讓世界認識武雄市的最佳入口平臺。
 

書店3.0 連結地方 成為串連資源的平臺

嘉義承億小鎮慢讀書店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平臺。(戴淑玲提供)

  戴淑玲分析,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舊思維都要改變,而近年書店一間一間關,其實也是關掉舊的經營理念,如果傳統書店是1.0 版,書店2.0 就是如誠品書店的空間複合式書店,她認為,最新的書店3.0 要和在地的社區、商圈結合,凝聚力量讓地方創生。戴淑玲說,所有的人都可以進到書店,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理由進到書店,書店要從傳統到升級版就要和在地人做更多連結,思考怎麼把在地元素透過書店展現出來,例如她正在規劃「巷弄走讀」小旅行,從在地出發更能彰顯「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
 

  臺灣一年出版4 萬多本書,代表有4 萬多種想法付梓,不論是書店或是圖書館,都可以作為介面好好發揮,成為串連資源的平臺,但不要被「書」框限住,應該扮演更多元的角色,就如同武雄市圖書館,必需跳脫舊有角色,才能讓更多人知道,例如韓國首間設立在商場中的圖書館「星空圖書館」,就讓停滯的舊商圈成功活化變身,如同宣傳海報上的說明:「翻開書本,擁抱星星。歇腳或相會,透過書進行交流的文化鑑賞空間」,吸引許多韓國讀者和觀光客朝聖。
 

激發多元想法 讓書店不只是書店

嘉義承億小鎮慢讀書店說故事活動。(戴淑玲提供)

  擔任過嘉義市建設處長的戴淑玲說,因為在公部門工作的經驗,讓她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書店的經營方向,推動結合商圈及融入在地青創,提升書店的高度,讓書店不只是一家書店,還和地方創生作連結,她相信,未來的圖書館也會不只是一座圖書館,有更多元發展的空間。戴淑玲指出,「承億小鎮慢讀」,以書籍、餐飲、文創選物市集策展與文創講堂為主題,共規劃4個樓層,每層樓各有不同功能,但都搭配不同主題書籍販售,並規劃「在地小鎮講堂系列分享」,例如《啊,這味道》作者陳靜宜介紹馬來西亞飲食文化時,現場就供應馬來西亞道地的巴生肉骨茶,並找來在地知名的林聰明砂鍋魚頭老店代表對談,讓讀者除了了解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也對自己的文化與「嘉」香味有了新的認識。邀請《小惡魔保姆日記》作者許少菲與讀者分享時,同時有來自法國定居在嘉義10 多年的法國爸爸一起對談,聊聊法國人在臺灣帶孩子、臺灣人在法國當保姆的心路歷程,用趣味的觀點對照臺、法對孩子教育的多元想法。


  對戴淑玲而言,書店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平臺,因此在書店可以買菜、吃飯,甚至有人在這裡辦吉他之夜、為體育賽事吶喊加油,還有人在這裡拍婚紗照,她相信,未來的圖書館同樣也可以透過各種資源整合分享,成為國內外生命旅人中最知性的駐足景點。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