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遠方的歌聲─評介蔡逸君《鯨少年》

文:桑平(三重社區大學專員)

著 者:蔡逸君
出版者:大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九月

一、溯游之旅

  近年來,有關海洋、植物等生態文學漸漸發展,生長在海島上的我們,似乎對這片海洋所知有限。我們以往總認為海洋生物可以任人捕捉,然而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追求生態平衡遂逐漸成為主流觀念,尤以花蓮的賞鯨活動蔚為風潮。不過我們是否開始了解牠們了呢?或許蔡逸君《鯨少年》中可以提供部分答案。

  《鯨少年》的靈感來自於一份零售報紙的贈品──錄製鯨群歌唱的CD,著者說:「初聽時滾滾的哀鳴在內心迴顫,彷彿見到海水從黑夜的窗口流淌進來,鯨就在房間住了下來。」因此,鯨群、歌唱便成為《鯨少年》的主題,以十個段落──<冬之旅>、<文生與彩虹>、<白色水域>……<遙遠地平線>、<荷比閒談>等作為故事的軸線發展,同時以守燈塔的老人與鯨群溯游的故事交替進行,描述一隻鯨與一個小孩彼此相遇的故事。

二、吟唱詩人

  故事從母鯨莉莉生下小鯨荷比開始,接著老鯨白眉、懶鯨馬拉哈、莉莉的女兒彩虹跟著出現,構成故事的角色群。在鯨魚的世界裡,「歌唱與吟詩是鯨群的生命,遊戲與舞蹈是鯨群的活泉」,所以本書中處處可見這樣的吟唱詩篇:「在千年堅硬的冰層中,我們誕生/左鰭是上弦的月光,轉過身來右鰭是太陽/我們呼吸,划動整座海洋。」然而可惜的是最會吟詩的奧卡死於人類的手中,牠最後唱的歌是:「我們的脂肪加工成肥皂香精/我們的骨骼陳列展示在博物館」,如此悲觀的控訴歌詞,彷彿預示當時鯨群被人類捕捉後的命運。不過單純的鯨群並不明白這些,對牠們來說,奧卡的死是一個謎,牠們擔憂著:「那歌聲將靠誰來傳遞?/那奧秘的謎語將如何分明」。<冬之旅>是充滿嘆息與疑問的開頭。

  次篇<文生與彩虹>中,彩虹教荷比划水時,強調「你的節奏要配合跟隨/那是海洋的呼吸/你的呼吸也是它的部分」重視海洋與鯨群的共存共生,彼此相依無法分離,因此鯨群配合、尊重海洋的作息,這同時也在<白色水域>裡說到,並開始鯨群溯游的旅程。而文生與彩虹的相遇,則探討了愛情的可能,文生用歌聲表達對彩虹的愛意,「如果你是我愛的請靠近我/聽聽我內心深處更複雜的心跳/那裡有不安的靈魂翻攪/也有沸騰的血液燃燒」,一切彷彿在沈默中獲得喜悅。此時,荷比與白眉、馬拉哈也發現了人類的追隨蹤跡。

  <母親與女兒>一篇,提到奧卡死前被人類拍了下來,唱著「我們彼此為什麼那樣遙遠/他們看不懂星星萎縮了/他們聽不懂風的喘息」,似乎在透露某種災難的來臨。另外莉莉與彩虹也談到關於愛情與親情的對話,彩虹已經長大了,莉莉對彩虹的愛情,抱持著幸福與樂觀的想法。

  在<溫柔的對話>中,荷比救了一個人類,船隊雖然為此暫時離開,數日後卻又現身,且一字排開,像要把鯨群整個捉走才甘心,於是鯨群們決定變更路線,往不熟悉的西線行走。但船隊並沒有離開,仍然依循荷比身上的追蹤器跟著牠們,因此荷比、馬拉哈便與鯨群分兩路行事。最後,<遙遠地平線>裡,奧卡死前預示的事其實就是指海底湧泉的爆發,結果是人類匆忙逃離,而巨大的火球由天空落下,海水沸騰著,那山頭流出的紅色岩漿宛如馬拉哈身上的血液般鮮紅。

  馬拉哈死前還唱著歌「曾經我是冷漠的在海洋之前/但當我學會以身體拍擊,她回應以巨大的熱情/在每一個子夜星星們也睡覺的時候/海唱安眠歌給我聽」。故事終了,老荷比如此告訴聆聽的小鯨們,雖然災難曾經來過,但千萬別忘了吟唱所帶來的希望。

三、練習傾聽

  如果說鯨魚的故事要人們歌唱,那麼另一個故事就希望人們能夠相互傾聽。此部分筆調有別於描寫鯨群的輕淡跳躍,而以沈重細密的文筆敘述守燈塔老人說的十個故事,分別用十個老人所提的字詞來代表──靈魂、海洋、天空、死者、遠方、消失、昔日、寂寞、明天、小孩。恰巧小鯨與相遇的小孩也都叫荷比,小孩荷比用記事本記下他們的故事,「最早最早之前,這裡只是一片海洋……最後最後這裡也只是一片海洋。」然後繼續說故事,繼續海洋的希望。

  首先在〈靈魂〉一篇,失去靈魂的人們回憶家鄉總有無限感慨,活在城市邊緣的他們,為了生活出賣靈魂,結果卻導致人們彼此疏離,成為無淚可哭、無夢可做的寂寞之人。他們每有機會便往海邊跑,眺望遠方的小島,雖看不見仍要想像失去的場景。這時守燈塔的老人開始說故事,〈海洋〉敘述小島開發成給死者住的花園和拜訪死者的活人住的度假村,船班因為死去的時刻不分時日而固定來往,「死者生者的距離就是海洋」。

  〈天空〉探討都市人對自身生活的迷惘,一種飄忽、不知所措的感覺溢開。著者特地用詩般的語言、破碎的詞語說明習慣性的生活,「空的空間還藏著什麼似的,空氣,味道,關上,加入黑暗,看得見的黑,透明的黑,窗,窗簾,之間透進來的光,軟軟的早晨的光」、「住下來,認識了情人,情人離去,搬家……街頭靜坐,開票,實況轉播」。所以老人突然想到:「這是誰?跟任何人有何不同?」結果老人選擇拋棄一切,買了單程船票,來到小島。

  〈死者〉描述了死亡的恐懼,因為人們被死亡恐嚇、引誘,雖然用生命付出代價,卻逃不過死亡。島上的多數墓碑便刻著:「明天這個人將要復活」,用以收取人心。但死亡可怕,活著又如何?〈明天〉裡的人們「活到可以認識全世界的人,活到可以走遍世界的角落……人們害怕活著就如以前的人害怕死亡」。因此「懼怕死亡才發生想像,懼怕死亡才得以生活真實」,人們因而願意珍惜身邊所有的一切。

  〈消失〉則是講失去語言的故事,守燈塔的老人與偶爾來小島做研究報告的「你」對談,告訴「你」島上曾有鹿群,而那時島上的住民不多,但大家都會一點與大自然交談的語言,傳說最難學的是關於黑夜星空的語言,不過早已經失傳,最簡單的則是鹿語。然而令住民疑惑的卻是外來人的語言,如守燈塔的老人便以為是這種華麗辭藻害死鹿群,而一些激情與不切實際的觀念也迷惑了牠們。最原始真實的語言就此消失,人類的陷阱也困住人類彼此。

  所謂「昔日」的感覺是「陶醉還要加點憂傷,憂傷還要帶點苦澀,苦澀還要帶點酒味」,守燈塔的老人和來拍紀錄片的人對話,說明自己是自願來的,沒有他們想像的孤獨寂寞。但昔日也非他們認為的那般榮光,所以「你們把鏡頭直接對準我蒼老的面容即可」,老人寧願用最真實的臉孔來面對大眾。

  「有一個角落是不管你身處何方,都逃避不了的,那就是寂寞」。小時候曾經在書店看過《鯨少年》的老人說起找尋那本書時,那熱切的情感,就如他們初次見面一樣。但他怎麼找都沒有,問過無數的出版公司經銷商與舊書攤、圖書館都沒有,只有關於「如何談情說愛」、「如何快樂成功的擁抱未來」、「如何在悲傷的時候不要哭泣」之類看似熱情無比的書擺在架上。

  最後,第九個老人敘述小時候救了一隻鯨魚,然後又被鯨魚所救。這是一隻鯨魚與一個小孩,他們初次相見的故事。

四、寂寞之島

  著者因為思念一座無形卻又真實的島嶼,直到日夜以思念召喚,盤據在思緒中的島嶼才日漸真實,也因此著者終於體會到「一個人能有這樣一座島是多麼幸福的事」。在精鍊的詩歌下,看著由鯨魚、大自然、人類、吟唱、心靈所鋪陳的故事,讀者們會不會因此有所感悟呢?

  就像住在島上的人們,更能有機會站在遠方凝望,但要如何去親近海洋,就期待想像吧!也許一切都在獨自思考後,日漸明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