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部落文化 推向產業化

文:黃雅青

  琉璃珠、黑陶壺、青銅刀,是排灣族人三大珍寶,其中琉璃珠更是排灣族人婚禮中不可或缺的聘禮,也是族人參加喜慶祭典的必備裝飾。在排灣族人眼中,琉璃珠具有避邪、守護、階級、榮耀和財富等意義,並與傳說和神話結合,在貴族中代代流傳。

  而原住民傳統文化成功產業化的例子,莫過於琉璃珠工藝。在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下,屏東縣山地門文化藝術協會利用琉璃珠,發展成獨特的鑲嵌珠畫,台東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則是將琉璃珠設計成精緻飾品,走高貴路線。

  不過,原住民在努力創新先人的技藝下,卻面臨困境,包括生產力弱、無法接大量訂單、包裝成本高、行銷通路尚未建立,以及平地商人仿冒後至中國量產、傾銷回台灣,打擊部落的生存機會。

屏東山地門 開創鑲嵌珠畫

照片  有鑑於原住民文化的沒落,出生於排灣族工藝世家的屏東縣山地門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巫瑪斯,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致力於部落文化與產業推廣。他更因重現排灣貴族三寶,包括琉璃珠、黑陶壺、青銅刀,而被尊稱為「排灣琉璃珠之父」。

  巫瑪斯表示,一九七二年受到原住民古物收藏家兼畫家張木養的鼓勵,開始研究琉璃珠,在沒有任何奧援下獨自研發傳統琉璃珠技法。但一直在旁鼓勵支持他的父親卻在一九七六年三月,來不及目睹琉璃珠出現就過世走了。

  化悲慟為力量的巫瑪斯不眠不休一一克服技術難題,第一顆排灣琉璃珠終於成功誕生,瀕臨消失的琉璃珠又重回排灣族人生活中的訊息,很快地傳遍附近的部落。

  有了琉璃珠,各種祭典文化也開始有生命力與活力。為了供應族人的需求,巫瑪斯於一九八二年創立「雷賜琢磨藝坊」,進用與他一樣的殘障者,以及就業困難的部落婦女,協助大家習得一技之長,自力更生。

  經過第一代琉璃珠、第二代晶土珠逐漸產業化後,巫瑪斯進行第三次研發,將琉璃、晶土材質加以整合,推出更精緻仿古的「水玉珠」。而且這項技術絕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的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重要聘禮。

  一九九九年,巫瑪斯再次返回故鄉,成立「山地門珠串工房」,招收十餘名部落婦女傳授技藝,推動晶土琉璃珠串,並開拓國內外市場,帶動部落工藝產業,改善族人經濟狀況。

  巫瑪斯引以為傲地說,自藝術大學畢業的兩個兒子雷斌和雷恩利用排灣族珠繡衣服的傳統技藝,以及晶土細珠入畫的方式,並結合馬賽克技巧,首創「鑲嵌珠畫」,不但充分表現出排灣族琉璃珠珠藝文化之美,更將琉璃珠工藝往上提升至藝術創作的高峰。此外,這種鑲嵌珠技巧更運用到杯墊、相框上,展現了無限的經濟潛力。

  四十九年次的陳美菊原本在平地的卡拉OK店工作,後來斷斷續續失業一陣子,離鄉背井在外謀生的感受,當然比不上在自己成長的家鄉部落來得自在。她笑說很感謝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讓她可以回到山地門部落,運用排灣族傳統的手工藝,重拾自信心與尊嚴。

排灣琉璃珠 成功產業化

照片  儘管歷史研究認為琉璃珠是外來產物,但無論如何,琉璃珠一直是排灣族人必備的配飾,更是婚禮中的聘禮、家族傳承的重要寶物。

  關於排灣族人的琉璃珠,不但有歷史悠久的美麗傳說,每一顆珠子也都有不同的名字,代表特別的意義,例如「眼睛之珠」有避邪、守護之意,「千腳之珠」寓意著人性間彼此尊重與頭目誕生的故事,「高貴之珠」代表貴族的尊貴,擁有它就等於有權勢和地位。

  因此,在排灣族人的傳統三寶中,以琉璃珠的產業化和企業化經營,最具有無窮的市場潛力。而且發展傳統工藝產業,讓原住民婦女留鄉工作,不但可以兼顧家庭,部落的各種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目前巫瑪斯在屏東山地門創造出一百多個工作機會,造福在地原住民婦女,但他也強調,琉璃珠產業化的技術沒有問題,最大困難是生產力、行銷、人才培訓和資金,期待政府能儘快解決這些問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