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更多優秀企業加入推動藝術活動行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月17日召開記者會,邀集包括雲門舞集在內的藝術團體負責人為「文馨獎」作推手。第七屆「文馨獎」推薦於九月二十三日截止,截止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和藝文團體如: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台北民族舞團藝術總監蔡麗華、小西園掌中劇團團長許王、無垢舞蹈劇團團長陳念舟及果陀劇團團長梁志民等人一起出席記者會,肯定企業參與、贊助藝術文化的貢獻。
文馨獎 打造文化台灣願景
為表揚民間贊助藝文發展所舉辦的「第七屆文馨獎」表揚活動,文建會特別在推廣記者會上,邀請國內知名藝文團隊代表,以「傳遞溫馨」為主軸,表達對民間大力資助文化藝術的感謝與關切。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在記者會上指出,台灣民間對藝文的贊助較國外稍晚,不過近年來已漸蓬勃,其中「文馨獎」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平台。
剛剛從威尼斯與倫敦考察文化創意產業回國的陳主委,會中以西方各國的經驗說明藝術文化的發展除了政府的協助之外,仍需仰賴民間企業界的大力資助,國內企業界近來也開始積極扮演文化公民的角色,不僅對藝術文化的發展有所助益,也提升了企業文化形象。陳主委特別呼籲,台灣藝術文化的發展不僅僅只是藝術工作者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來響應。
陳主委表示,文馨獎今年已是第七屆,當初就是為落實行政院「運用民間力量,協助推動文化工作」的理念,表揚獎勵出資獎助文化藝術事業者,並感謝其對台灣藝文之鼓勵及帶動;同時,更希望藉此機會呼籲社會各界,以拋磚引玉的熱忱,共同營造優質的文化環境,打造未來「文化台灣」的願景。「文馨獎」接受企業、團體或個人以自薦或推薦的方式參加甄選,其累計出資達新台幣一千萬元以上者,發給金質獎;達五百萬元以上未滿一千萬元者,發給銀質獎座;達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未滿五百萬元者,發給銅質獎座;達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上未滿一百萬元者,發給獎狀。其中出資獎助文化藝術事業具特殊意義者,除頒發以上之獎項外,另頒發一特別獎,為最高之獎勵。獎項評審為昭公信,文建會每年都會敦聘企業、藝文及學術等領域專業人士共同組成「文馨獎表揚活動評審委員會」,依申請項目核獎,並公開贈獎表揚。本次活動贈獎典禮將於十一月十六日舉行。
陳主委威尼斯之行
談起剛結束的威尼斯之行,陳主委疲憊中帶著豐收的喜悅。陳主委九月八日搭機抵達義大利威尼斯,參加第九屆建築雙年展,隔日陳主委即馬不停蹄分別安排拜會國際策展人以及當地官員;威尼斯市議會議長Mara Rumiz女士、威尼托省省長代表外交處處長Diego Vecchiato先生、文化處處長Angelo Tabaro先生等;除了感謝他們對於台灣館布展工作過程中的協助之外,也藉此介紹台灣的文化藝術發展,並表達未來繼續從事雙方文化交流的意願。九月十日,陳主委參加國家館的開幕和頒獎儀式,席間也與參展國家的建築藝術家、策展人和出席的幾位文化部長會面,包括義大利文化部長在內,商談未來合作關係的拓展。
台灣館在義大利時間九月九日下午六點(台灣時間十日凌晨)舉行一場簡單熱鬧的開幕儀式。展場所在地為「普里奇歐尼宮」(Pligioni)的中庭,近百位參加的來賓主要來自威尼斯藝術與建築愛好者和旅居義大利的僑胞,特別是威尼斯藝術家協會的會員,會長Mr.DANIELE BERNACCHIA和秘書長全程協助,展會評審、建築家Flippo Salviati也特地從羅馬大學趕來。國家館雙年展的總策劃Kurt.W.Forster和加拿大建築中心保存專家Mirko Zardini稍後也趕來現場參觀,並向陳主委特別致意。
台灣與威尼斯連成文化網路
陳其南主委在開幕致詞中表示,台灣是世界公民不可或缺的一員,對於像「威尼斯」雙年展這樣重要的文化活動當然不會缺席。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藝術家早已是常客。經過這十年的耕耘,台灣和威尼斯的文化網絡已經相當穩定。台灣館緊鄰威尼斯旅遊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本次豐富與精采的作品更讓這個藝術城市加入更多創造性的藝術生命力。陳主委幽默地指出,歷史上的威尼斯共和國由於興盛得太早,以致沒有機會像荷蘭和西班牙一樣在十七世紀接觸到台灣;不過,經過五百年後,台灣仍藉著電影、建築和造型藝術來到這個令人幻夢的文藝復興城市。未來,正如同本次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繁殖」來呼應「蛻變」的主題,台灣與威尼斯的藝術文化交流也會繼續「繁殖」(interbreeding)下去。
這次台灣展出的作品,在義大利威尼斯的一級古蹟普里奇歐尼宮內,以整座木構造的異質建築作品,植入承重牆結構的古蹟容器中來呈現。如同孕育過程中即將破繭而出的現象,形塑出普里奇歐尼宮展場前所未有的空間張力與場域氛圍,以及兩者不同文化空間的交融與共構。由於台灣在地理上是個島嶼型態,所以具有島嶼文化多元性的特質。代表團隊所提出的「繁殖計畫」,正是完全反映出台灣這塊土地,經由多年來的文化疊積之後,所孕育出新建築文化空間現象的解讀、重構與再現。
會後陳主委向在場參觀的國際友人表示,希望所有曾經來過、在此停留過、工作過、或是首次進入「普里奇歐尼宮」的觀眾,都能因為呂理煌教授和他指導的11位研究生,所共同在此「繁殖」並植入的「外來建築結構」,而從此留下「另一種」不同且全新的觀看和體驗「普里奇歐尼宮」的記憶及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