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慈悲的力量

文:莊耀輝(銘傳大學副教授)

書 名:The Power of Compassion : A Collection of Lectures by His Holiness the XIV Dalai Lama
出版者:San Francisco,California:Thorsons
出版年:1995

  本書是達賴喇嘛尊者於1993年五月訪英時,在英國各地開示講詞結集出版的。由於事後向西藏流亡政府倫敦辦事處要求提供講詞的人士極多,西藏流亡政府駐英代表處主任塔克拉女士(Mrs.Kesang Y. Takla)便應各方要求,予以流通出版,以饗宴未能親聆尊者弘法的讀者。達賴喇嘛不僅是西藏精神領袖,也是世界重要的佛教領袖。他到世界各地所作的弘法開示,被結集出版的已經不少,因此,他於1993年五月在英國之行所做的弘法也不例外。

  本書含七章,首章談輕安滿意、喜悅愉快與快樂生活。第二章談面對死亡與吉祥死亡。第三章談面對憤怒與情緒。第四章談施與受:引導愛心與慈悲的實際方法。第五章談相互依存、息息相關與真如實相。第六章談人類的挑戰:宗教對話溝通。最後一章則是聽眾的問題與回答。

  有些人不免認為慈悲是柔弱無能力的顯現,盛怒或大聲威喝便是權威與力量的表示,事實卻不是如此。也許我們可以拿著槍抵著別人的頭,命令人家做某事,直到我們掉轉頭為止。但這根本不是人家心甘情願做的事,若想要叫別人做某事,最簡便省事的辦法,便是讓人家心甘情願的想要做。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達賴喇嘛也認為人的本性是慈悲的,人的手指,不適合於攻擊的;牙齒結構,也不適合於撕裂肉類;雙手也是適於擁抱的,因此,人的本性是慈悲善良的。

  「慈悲沒敵人,智慧沒煩惱。」作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達賴喇嘛到處宣揚的便是慈悲的訊息。他是位宣揚和平的學者,風塵僕僕的往來於世界各地,不只是在喚醒世人對於西藏悲慘境況的認識,更重要的也是在弘揚佛法與慈悲的法音。

  自從1959年逃離拉薩在達蘭沙拉(Dharamsala)組織西藏流亡政府以來,他已到過很多國家,會見過許多政治、宗教領袖,與美國總統克林頓、英國首相梅傑、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南非大主教圖土等人交談過。基本上便在傳達人與人的息息相關性,並關心軍火販賣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及人與人的不相容忍等問題。

  他一再謙稱他只是個平凡僧人,在各種弘法開示中,他以自己本身的親切自然、幽默隨和作風,輕易解除聽眾的緊張、嚴肅氣氛,他宣揚的主題一貫都是愛心、慈悲與寬恕的重要。這些人類基本美德,到處都需要,到處是共通的。達賴喇嘛認為不管各種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多麼紛歧,如萬能的造物主等觀念,但這些德性是各個不同宗教間共通的基礎。(該書頁78)每個宗教都在弘揚相同的訊息:要做個熱誠有愛心的人、善良的人。因此,每個人應有的正確想法便是:「我要做個善良的人,我必需善盡我的職責。」(該書頁9)過去不同的宗教各自存在於不同領域,彼此溝通接觸機會既少,便不必有多元文化信仰的觀念,但今天環境不同了,整個世界已經愈來愈小,各個不同宗教信仰間,迫切需要溝通,因此,多元文化信仰的觀念,乃非常必要。(該書頁78)

  經由他個人的修持經驗,他確信佛教對他來說是最適合的宗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認為佛教是每個人都適合的宗教。(該書頁125)既然每個人的心性都不同,某人對某一宗教的偏好,並不等於對所有人都適宜,因此,他很尊重任何人宗教信仰的自由選擇權。這種想法,主要便在增進不同信仰間的相互了解與包容,減少彼此的摩擦、衝突。

  他認為沒有人有權力可以把他本身的信仰,硬塞給別人,因此,他也不強行推銷他的信仰,他認為那應由每個人自己本身來決定。如果我們認為某一宗教信仰觀點合理,而且經由自己驗證後,也確實是如此,便可接受,要是發現那根本沒有用,就應拋棄它。(該書頁1)

  但有些人動輒以業力已定,氣數所拘來當做不肯努力改變現狀的藉口,達賴喇嘛認為那不是正確的見解。要是一切事情都已經前定,那麼還談什麼解脫、開悟成佛呢﹖(該書頁178)善惡之業,如影隨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若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人若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人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都只說明十方三世,,不離當前當念,命運便在每個人掌握中。

  他指出一個很強調性事,提倡性氾濫與性解放的社會不是很健康,同時很容易與暴力牽扯在一起。(該書頁16-7)人口的快速膨脹更是大問題,但人命卻是尊貴殊勝的,因此,他主張應正視此一問題,並採取非暴力方式來節制生育,控制人口,減緩其快速增長,才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該書頁17)他肯定出家人的清淨無累生活,對於人口的快速成長是有正面作用的。

  信仰是否有用是要從日常行持中來勘驗的,而不是口耳談說,互逞口舌伶俐用的。一個人有宗教信仰,固然很好,但盲目信仰,卻一無是處。想要成佛,根本不是靠盲目信仰就能達到的。(該書頁180)修持最重要的便是要了解我們的心,但若要能受用,平常便應下工夫。中陰救度要能管用,就要在生時碰到各種逆境惡緣時,都能平靜看待,同時熟悉陰境現前時的各種境界,才不會憂惱、怖畏。(該書頁195-96)

  快樂主要是來自內心的,因此修持就很重要。人生世間,固然需要錢,但那卻不是快樂的最終來源。(該書頁50)一個人若是沒有任何真心的朋友也很痛苦,但朋友往往也是帶來煩惱的原因。(該書頁51)處在大城市的人,反而覺得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他們缺少人作伴,而是他們得不到別人的愛。(該書頁61)由此可知,人與人真實感情交流,實為一個人健康生活所必需的。對別人愈真誠、愈寬宏大量,自己獲益愈大;如果忽略別人,或根本不把別人放在心上,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該書頁70)換言之,有慈悲心才有光明遠景。人生不只是追逐財富與愛人而已,還有其他重要目的。即使我們沒有任何信仰,我們仍應降低對於物質財富與同伴的迷逐,才會有滿意快樂的生活。(該書頁141)他說愚蠢的自私者,只關心自己;聰明的自私者,則關懷別人,正所謂:「一切苦皆從自私起,一切樂都從利他生。」

  從整個大環境來說,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渺小、有限了,有些人不免因此而心灰意冷,認為在五濁惡世中,少數一兩個人的善心善行,又能發揮多少力量呢﹖達賴喇嘛卻認為社會是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除非社會上每個人都能負起責任,否則社會是動不了的。因此,我們不應存有個人努力沒有用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應盡點力量。(該書頁182)心性修養、心靈成長並不是三、兩天的事,不是一夕可成、一步登天的事,如果有那位大師告訴我們,他能馬上讓我們成佛,那真是胡說八道。(該書頁182)一般人的急功近利、吃速食麵心態最要不得。垢惱習氣的消除,是經年累月的不斷努力奮鬥來的,不是一蹴登天,或憑空掉下來的。

  遭逢困辱、挫折、毀謗、打擊,並非完全是壞事,反而能讓一個人更成長、有智慧。沒有任何事情是完全絕對壞的。(該書頁24-5)正是「經一事,長一智」的意思。

  他喜歡到處走動,看看殊方異俗的人,直接與人溝通,不喜歡繁重的例行儀軌。(該書頁212)因此,流亡在外的生活實際也有些好處,那便是省掉過去經年累月做不完的法式儀軌。

  他的談吐極為輕鬆幽默、誠懇自然,毫無做作,從不板起臉來說教。聽眾有人問他,如果他想發三個願望時,他的願望會是什麼呢﹖他說,那是個人高度機密,無可奉告。(該書頁186)這和他在桃園巨蛋與青年學生對話時,回答有位學生問他,他的修持境界如何時,他也說,他不知道,正相類似。

  達賴喇嘛一生身體力行與到處宣揚的,便是佛陀「恨不能止恨,唯愛乃能止恨」的訊息。他說他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乃是古代香提狄拔上師(Shantideva)常說的:「只要眾生在,只要虛空世界在,我就要留在世間服務,對他人的利益做些貢獻。」(該書頁82)他非常強調存好心、做好事的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有意義。(該書頁20)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