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腳步,聽聽澎湖在地的聲音!揮別了盛夏時節的熱情,秋冬的菊島卻也不減旅人對她的讚嘆,因為豐富的漁產以及別致的遊程,仍舊散發著不凡的魅力。在觀光客減少、旅遊品質更佳的此刻,到澎湖來趟深度的文化之旅正是時候。
海上牧場 「漁」興十足
澎湖的空氣總是鹹中又帶著些許的鮮味,尤其是夏末秋初的風吹進體內,不但沒有如夏季的黏膩感,更是喚醒了奔向大海的慾望。為儲備足夠體力暢遊澎湖,當然是先到漁獲豐富的「海上牧場」一邊嘗鮮、一邊認識海洋生態;而水上活動只好等祭完五臟廟,再出發!
在昏黃的陽光下,坐上漁家的運輸船筏前往看得到、摸得到、玩得到,也吃得到的漁產牧場,沿途海面金黃閃耀,心中滿溢著滿足與喜悅。待「噗~噗~」聲音漸弱,船緩緩靠近牧場,踏上浮於水面的箱網雖然顛簸卻也有一股隨性的自在,這是澎湖發展觀光產業的箱網養殖方式,也是遊客在海中央釣魚、認識海洋生態以及碳烤海鮮的難得體驗。
1999年澎湖縣文化局首次擇定馬公市菜園里做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示範點,利樂育樂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黃聰裕說明:「1973年開始,台灣省水產試驗所在菜園灣內輔導牡蠣養殖成功後,菜園的牡蠣養殖日漸興盛並成為主要的經濟產業;之後牡蠣產業落後,社區亟需轉型發展產業觀光。」當時適逢文建會推動社造,菜園里社區便在政府與澎湖采風文化學會的輔導下,利用天然的海洋資源來養殖海鱺魚及花枝,同時也教導居民如何將蚵殼DIY做多種利用,讓社區的生命力持續茁壯。
在澎湖海面上所見的一區一區的「箱網養殖」是由網架、網、錨纜固定系統在海上組成一個圓柱型或立體造型的立體空間,並在其中放養海鱺、花枝等鹹水魚類。這與傳統養殖最大的不同在於,箱網養殖是直接利用現成的海洋空間,不必像傳統的魚塭一樣在陸地上挖掘魚池,再引進海水或抽取地下水灌入池中,因此,完全沒有造成土壤鹽化或地層下陷的問題。
難怪每一池裡的魚都活蹦亂跳,雖然漁家會借釣竿給遊客,當有人擔心「光是魚線綁魚餌而沒有釣鉤,真的可以釣到魚嗎?」只見漁家老神在在說:「以溫柔的方式對待牠們,當然行得通。」而在這釣魚的撇步就是,不能怕被水噴。
說著,身旁的遊客因釣到一尾花枝而興奮地大叫,經過也是釣魚達人黃聰裕的指導,「慢慢地順著牠移動,等牠將餌吃進去點,再拉上來。」於此同時,花枝卻不停噴水、噴水、噴水,一旁看熱鬧的褲子都被噴濕了,要不是看在牠生猛的份上,早就放下魚竿逃之夭夭了。
然而,「海上牧場」也並非只吸引釣客與饕客,全家共遊更能寓教於樂。不僅看得到的魚類通通摸得到,還由實務經驗豐富的漁民親自上陣,針對牡蠣養殖、箱網養殖進行生態解說,內容的生動與精彩當然不在話下。特別的不只如此,玩累、餓了,還能在海上享受由漁家準備的牡蠣麵線與碳烤牡蠣,在海上、吹海風、吃海鮮,才是真正的「尚青﹝新鮮﹞」。
菊島的「漁」樂,隨著今年菊島海鮮節活動的開幕也愈發精采!即日起一直到10月底,還有一連串活動陸續展開,澎湖縣並與多家知名旅行社合作推出菊島海鮮節的相關行程,以「漁」樂菊島,食足「魚魚魚」活為主要訴求。有趣又極富教育意義的海上牧場則是體驗澎湖「漁」樂的首選。
由菜園社區經營的海洋牧場行程約2至3個小時,配合菊島海鮮節推出優惠,包括:溜花枝、拔海鱺、生態解說、餵魚秀、蚵殼DIY、海鮮美食﹝海鮮麵線與無限量碳烤牡蠣﹞約為500至550元。
澎湖新移民 變身流浪鯨魚
除了海鮮魚類,讓人難忘的還有沙灘、藍天、清澈的海水,以及島上人民的熱情。暢遊澎湖後,猶記得全身曬得黝黑青年:「還要來找我們玩喔!」臉上單純且真摯的笑,這一幕應該是許多人一遊、再遊澎湖……心中那股驅動自己前往的動力。因為少了急促步調的島嶼,只有大夥兒共同發展小眾深度旅遊的共識,讓生活的純度十足。
「流浪鯨魚」就是由一群抱持著發展澎湖小眾深度旅遊的青年所組成的民宿群。在經營理念第一項寫著:「有幸住在這樣美麗的島嶼,我們內心充滿感恩,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自然澎湖與生命美好。希望散播快樂與能量給大家,並傳達生態保育,希望與所有人凝結成生命共同體,更熱愛並保護我們的星球。」而鯨魚玩家的構成夥伴,都是返鄉青年,或是澎湖的新移民。
Maco是流浪鯨魚的靈魂人物之一,辭去森林小學的教職回到澎湖,與幾位各有專長與獨特風格的玩家組成「流浪鯨魚」。帶領客人玩獨木舟的James、經營複合式餐飲也帶浮潛的陽光阿有、幫民宿業者做特色網站來行銷澎湖的小毛、帶夜訪潮間帶並常與客人打成一片的阿奎,雖然他們希望帶著客人隨時感受到海洋、向海的深處探險、潛到海底與魚群共舞、在海上划著獨木舟用海豚的視角看海……的夢想雖漸漸成型,卻憂心近來澎湖發展博弈的計畫,將讓距台灣只要一個多小時船程的海上渡假天堂蒙塵。
永續的旅遊與澎湖的未來
這是一群澎湖返鄉青年、或喜愛澎湖的人微弱的發聲─澎湖的未來在發展小眾深度旅遊:
「我們深思討論後相信,目前發展博弈不能帶來誇飾的好處、更不能讓更多熱愛這島群的人回流或留下。我們還在開拓屬於島嶼永續的路,小眾深度旅遊或許是其一,懇請不要讓破壞來得太快太急。」
Maco也從自然生態及人文古蹟永續發展、就業機會、地方產業的發展、教育以及海洋生態各方面談到,「澎湖發展博奕將只關心現實的金錢獲益,對於島上資源活化與傳承的永續發展是缺乏的。」相對來看,結合生態旅遊及深度人文導覽的小眾深度旅遊形態,能讓遊客從自然與人文資源中得到喜悅、學習與啟發,這才是負責任的旅遊方式。
除此之外,他們也擔心要是有一天澎湖真的被賭博島污名化,在博奕計畫不成功﹝因為我們的競爭者有新加坡、澳門、南韓等都非省油的燈﹞,而自然及人文條件也被嚴重破壞下,澎湖的未來又將何在?
澎湖人的快樂指數是全台第一,很多人不見得收入高,卻也因為島嶼花費少、生活簡單,而很容易滿足。因為人際網絡完整,很多人在澎湖感到自在,就算是沒有太好的收入,因為有很好的感情連帶,所以不怕在突遇困境時無以為繼。很多社會底層的人在這裡也可以活得心安自在。
有一次Maco在花嶼看到3位唐氏症的孩子在門口玩耍,他們臉上的表情是如此平和,讓他印象至深。「這就是澎湖,儘管貧窮,整個社區都還是呵護著他們。」發展小眾深度旅遊讓很多人找到出口,所需的資本不多,除了技術與創意,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及其他生命的熱情。
話至此,澎湖人的熱情馬上出現「秋冬的澎湖也很好玩喔!」位於彭南區的流浪鯨魚不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在遊客不多的季節更能盡情享受浮潛、划獨木舟的樂趣,下回到澎湖,也不妨與他們聊聊曾經從澎湖划獨木舟到台灣的壯舉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