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數位充電站─閱讀世界何其寬廣 網路應用成全民運動

文:薛良凱 照片提供:林明志

  你一定看過類似的報導,像是「消費者真是愈來愈不買書、看書了」或是「現在大學生買書的比例不到4成」。這些反映在書籍銷售的真實現象,常被當作是某種文明指標,顯示國人對知識擷取的熱愛程度。書籍被販售,就像知識在某特定時間內被散布的規模,因此有人把書的販售量與知識散布畫上了等號。

  不過典範轉移在最近已經變成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如同歷史各個階段對經濟、教育、國防、政治指標的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把科技與習慣變革考慮進去,這樣才會得到符合時宜的新指標。比方說現在就不會用錄音帶銷售視為音樂流行指標,而是CD、DVD、甚至是MP3的使用狀況。MTV頻道、KTV的排行榜也取代了廣播、唱片行銷售排行,這些都是科技應用與消費習慣變革下,典範轉移的最佳案例。

閱讀指標的變化

薛良凱日前在國中圖演講「數位出版」  閱讀指標在最近幾年間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如果還是把「紙本書銷售」作為一個指標,那麼可能無法窺得閱讀世界的全貌。自從網路興起,一般人的工作乃至於生活都不斷發生革命性變化,不但大量依賴網路做為工具性設備,同時也以網路做為生活必備的資訊來源。自然而然的,當網路占據生活的時間增加,生活自然就會愈來愈依賴網路。

  這一種全面性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發生,而是緩慢又不易察覺,逐步一點一滴與實體既存服務進行替換。

  電子郵件是典範轉移的最佳案例。現在地球上每天約有八億五千萬封電子郵件流通,其中每日流通的訊息總和,都超過1990年以前人類所有文字累積的總數還多出數倍之多。速度快又方便的誘因,致使今日多數年輕的讀者,幾乎放棄使用紙張書信。

網路走進人類生活

  對30、40歲以前的讀者來說,網上閱讀已經變成稀鬆平常的事。例如新聞報導、各類資訊、同儕討論等等,原本實體世界的活動幾乎全部搬上網路,尤其是大學生與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網路對他們來說,幾乎取代了報紙、雜誌以及部分書本的功能,網路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很多專家、學者而言,要把網路閱讀跟書籍閱讀畫上等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而且書裡所闡述的知識,無論在考據與可信度上能不能等同於網路,這也是一個大問題。不過話說回來,書上寫的能不能相信、書上寫的就一定是真實的嗎?持反向思考的學者對這一點也多有保留。

  不過可以確信的是,紙本與網路的界線已經開始模糊,在許多用途上,兩者確實是畫上等號且一面倒向網路。例如許多論文已經是初次發表在紙本期刊上,但卻提供數位版本下載,很多老師、研究生幾乎沒看過該期刊的紙本版。對於看過即拋的新聞,網路新聞顯得更有效率與環保,畢竟網路新聞更新是即時而且免費,這點比報紙、電視都要有效率得多。

個人創作蔚為風潮

參與數位圖書館講座的學員相當踴躍  除了如期刊、音樂、電視傳統媒體轉型數位所產生的內容之外,個人創作已經逐漸成為網路世界的主流,某些個人創作無論在質與量上,甚至超越企業製作的水準(畢竟再大的公司與企業也是由個人所組成)。雖然大部分部落格是以文字為主,不過語音、影片、圖片形態的部落格正以Web2.0的方式蔓延,如果按照Gartner分析師的估計推測,2007年每天將有高達20萬個部落格出現,也就是說當你從文章頭一路看到這裡的時候,大概世界上又多出了2000個部落格。

  如此規模的部落格等於每天全球產生1600萬則各種長、短文章,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文化生產量是從來不曾發生過,簡直就是文明創作的大霹靂。因為實體紙張地域性、成本考量以及政治因素的限制,以往不曾出現過的文章,透過網路的分享與傳遞,現在變得人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閱讀。

  翻開人類的閱讀歷史,讀、寫原本是少數人的特權,然後慢慢演變成貴族的專利,今天更降貴紆尊成為平常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網路創作已經成為全民運動,線上閱讀更是大家每天的「基本功」,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讀者在網路文章中流連、徘徊,誰還會說「消費者真是愈來愈不買書、看書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