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發現臺灣》心得分享

文:邱素珍(菁英讀書會執行長)

  我國是個文明的大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背負著這泱泱大國重責、包袱,而使得我們擁有這五千年來的弊病--閉門造車、孤芳自賞、夜郎自大……

  我是中國人,卻土生土長在臺灣,也不曾去觸摸、探究這塊擁抱我、孕育我長大的土地-臺灣。只讀過隔岸廣大遼闊的「故土」,或遠在幾千里外另一國家的歷史,卻不曾讀過我的家園-臺灣的歷史。

  藉著{發現臺灣}一書的出版,我們透過它來了解臺灣的近代史,近三百年臺灣的變遷、衰退與繁榮。臺灣是我大中國的一部分,但五千年來歷經個個朝代的轉換,卻從未有人真正的去經營、開墾,有如一座孤島,被遺棄在歷史的角落,而保有蒼翠濃密的原始味道,始有「福爾摩沙」美麗的島嶼之稱,但在歷經五個政權的統治,景象已不再,荷蘭人的入侵,是第一個政權,對臺灣做有系統、及以企業型態方式來經營臺灣,這是臺灣接觸外來文化的開始,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實驗的開始。而鄭成功驅逐「紅毛番」的荷蘭人,是第二個政權,他將中國的血統與文化帶入了臺灣,拉近了臺灣與中國的距離與差異,而滿清經過多次的失敗後,終於瞧見了「臺灣」,開始派施琅、劉銘傳、沈葆楨治理,才有了國防、教育、交通等等的基礎建設,而後卻因清朝的無能、無知與無奈下,割讓給了日本,做為日本的殖民地,在這五十年的殖民地環境下,日本的嚴苛軍權統治,使漢人猶如次等人民,喪失眾多的自由,但卻也使得治安良好,可夜不閉戶,限制性的教育,也建立了小學普及的基礎,而善用本土的資源如稻米、糖等等,使臺灣有工業的雛型。

  八年的抗戰,國民政府軍擊退日本,趕走了日本人,也因中國大陸的失守而退居臺灣,正式接掌臺灣,成為反攻復國的基地,因而積極的建設臺灣,卻也因彼此理念意識的差異<臺灣土生土長或早已移民至此者與新到的國民軍間,因五十年的時空差距,認知上有所距離),因而有一些小內亂的產生,如二二八事件……但歷經了四十年的努力,我們創造了經濟奇蹟,成為國際上人人津津樂道的事,也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而今,兩岸關係起伏不定,有如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擾亂人心。臺灣爭求獨立,無可厚非,只是無法拋棄大中國的歷史包袱;事實上在國際上,雖未承認臺灣是獨立國家,但我們實質上是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政權,這是不容否認的,因此當前要改造臺灣,需有正確的方向與方法。

  我們的土地與人民,敵人踏過、野火燒過,更歷經了四個不同的政權、種族統治,都能屹立不搖,欣欣向榮,這是環境造就了我們的韌性。我們是個島國,是個海洋國,吸收了不同種族的文化,有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更有多種文化的體質,也因長期扮演著反叛的角色,為求生存,獨立與統治者抗爭,而有了分裂的特質。

  細細咀嚼臺灣的歷史,深為身為臺灣人而感到自豪與偉大,也因身為臺灣人而感到心痛與悲哀,自豪的是不同政權、種族的洗鍊下,擁有很多強韌的生命力與冒險的精神,也就是「苟活」的心態與堅強的「賭性」,如遇法有礙目的則繞過它,走法律漏洞,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心痛的是-我們的民意代表啊!身為為民喉舌、為民看緊荷包、造就國家的角色,卻只是一味的翻舊帳,揭歷史的傷口,卻不曾以史為鏡、警惕,只是尋求賠償、挖錢,未有建設性的意見與聲音,周慧菁小姐說得好:「歷史像條河,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卻可以從河中看清現在的自己」。了解歷史,不是要背負過去,而是為了向前走時,能夠無後顧之憂,可以走得更踏實,更坦然吧!因此,希望我們的民意代表們在揭歷史瘡疤時,請勿忘了歷史的教訓,以醫生治病、濟世的心情,努力開創新世紀、新社會,不要做病理學家,只是談論不休,切莫讓我們像一列失去記憶的火車,不顧一切的往前衝。雖然我們無法選擇過去;但是卻可決定未來。

  「災難總在人們忘卻了之後,再度來臨」,讓我們打開歷史,走向未來。

讀者登入
回頂部